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 — 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汪永江 1966年4月生

原籍黑龍江省呼蘭縣。一九八九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執教於浙江大學藝術學系,副研究員。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專業委員會草書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理事、韓•中書藝家協會中方理事長、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發心忘己五言聯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寧作我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楚簡節臨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仁者壽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開合之際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臨張旭《古詩四帖》草書卷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臨張旭《古詩四帖》草書卷 局部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仁者壽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修己以敬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六〇印象 · 60年代篆書書家作品集錦—汪永江

江湖不可競其際

――― 張千裡對話汪永江

張千裡(以下簡稱張):可否簡述古璽的主要印式觀念?

汪永江(以下簡稱汪): 商代族徽印式典型的冊亞文字印中,分疆意識初起,並無固定的中宮點,建立“亞字框”印式,屬於圍合式結構;西周、春秋、戰國後古璽印式多樣,逐步由“亞字框”簡化為“圍”字方框,派生官璽、私璽兩類。地域劃分以“東西土”說與“五系說”最具概括性。王國維“東西土說”強調西土秦國與東土六國(燕、齊、三晉、楚)的文字差異;李學勤等以燕、齊、晉、楚、秦為五系,著重對比春秋戰國文字的地域性。

戰國古璽源於商周。古璽印式與秦漢印式觀念不同,古璽印式由外及內圍合,始於平正,務追險絕;秦漢印式由內及外分疆,始於險絕,復歸平正。秦漢時代五行觀念盛行,以中宮統一印,貫穿四方四維。戰國文字構形具有繁化、簡化、異化、同化以及拆合、增加裝飾符號等特點,印化文字尤其強調拆合。由此,古璽時代的印式理念往往弱化行列劃分,字合於行,行間穿插,互為假借,合而為一。邊框之內形成互為偏旁的一個整體,其間大疏大密,極盡繁簡主次虛實變化之能事。

以對比關係為先,這是古璽組織觀念的起點,與秦漢印式由中宮點開始平正分疆、經緯縱橫的界格構形意識完全不同。古璽全局緊湊是通過字行合一,空靈則取決於其中一字作為主角,衝出重圍,勢貫群雄,其餘則依附、避讓,形成主輔關係。

張:鳥蟲篆入印的關捩及其注意事項?總覺得工巧有餘而味則不足。怎麼把握這個度?

汪:先秦鳥蟲書沿襲與文字起源有關的神聖語境,與花山岩畫、賀蘭山岩畫、商周青銅器紋飾屬於同一種語言。可以說,這種神聖語境普遍存在於先秦的所有文字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分化出鳥蟲一體,主要用於兵器、樂器上,標誌著字體及其書體的功用所指開始有了相應的分工。秦漢以來,鳥蟲書作為青銅器幡信、符節、印章文字,逐漸傾向於美術化。

“秦書八體”中單列鳥蟲一體,意味著將上古通靈語境的文字屬性分化,專門強調其整體文字系統之分工,並非鳥蟲之外字體不再具有靈性,大篆之用於先秦時代之金聲玉振;小篆之用於秦代皇帝紀功刻石、乘輿六璽;摹印之用於印信;殳書之用於刑德,皆有文字神性之所指。作為鳥蟲書入印的創作觀念是迴歸神聖語境,還是強調美術化,其審美趣味完全不同。我個人比較偏向於神聖語境中的鳥蟲書,取法於商周青銅器紋飾轉化入印,可避免工巧之弊端。

張:您的印作,“曾客老和山下”“肅雍”“靈氣”等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得趣”一印邊款曰:“燕、齊官璽獨具壯美,氣息渾厚,奇幻多姿,明清印人未有所得耳!”您在篆刻上的主要追求?

汪:我的篆刻創作研究方向側重於古璽。主攻古璽大抵路徑有二:其一由三晉私璽入,取其典雅精緻;其二由燕、齊官璽入,取其恣肆雄強,大開大闔。古文字入印興起於近代,明清印人的視野中,更看重秦漢印式以及隋唐印式,雖有大量古璽印譜輯錄及戰國古文字書編撰,但並未興起古璽印風。這為當代印人留下了有意義的生髮空間。隨著當代古文字學的迅速發展,篆刻界對古璽的認知普遍提高,對古璽印風的研究與應用也有了長足進步。明清印人所未開墾的領域,也許就是當代印人的歷史機遇。

張:平時奏刀最喜歡哪一類印石?

汪:我平時極少使用華麗鬆軟昂貴的印石。莊子認為:“瓦注勝於黃金。”道家藝術觀念要超越功利思想,儘量減少心理壓力,才能超然於物外。因此,我平時所用印石主要選擇乾淨、樸素、結實,價格適中的,並無固定的類別。其中印石質地結實,便於印面虛實層次塑造的印石品質是最重要的。

對待不同的印石,要匹配不同的刻刀,這就如同紙張的生熟厚薄以及不同的纖維材質,需要匹配不同肥瘦、軟硬、長短的筆毫一樣,筆、墨、紙是相生相剋的,印石、刻刀、印泥三者之間也同樣如此。印石粘性強,需要用刀爽利,宜選擇薄而銳利的白鋼刀;較脆而細膩的印石就要鈍刀硬入了,此所謂一物降一物。由此,我準備了很多刻刀,以便對付各種各樣質地的印石。

張:黃庭堅《諸上座帖》筆勢猶如飛在雲端。您曾經作過解密,其臨創鑰匙何在?

汪:宋人尚意的美學思想源於禪宗離相說,所謂無法之法。以蘇東坡、黃庭堅為代表。臨摹黃庭堅狂草當以意為之,只有看破塵世和超脫達觀的境界,才能使筆墨通脫無礙,其書寫狀態的忘我之境如同木人之舞,揮灑時熱情洋溢,之後蕭然無情。這是我們學習黃庭堅狂草時應有的境界。

黃庭堅寫草書的創作狀態飽含熱情,異於尋常。《山谷文集》中論曰:“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常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己,亦不計較工拙與人品藻譏彈。譬如木人,舞中節拍,人嘆其工,舞罷則蕭然矣。”文中的兩層意思,可以充分反映黃庭堅的狂草創作觀念:其一,他是一個看破紅塵的達觀者,因此,作書是通脫的;其二,他的書寫現場如木偶表演,雖然演出前後冷默無情,但一上臺則熱情洋溢,所謂“舞中節拍,人嘆其工”,達到自然精妙的化境。

李之儀《姑溪居士文集》卷三十九《跋山谷草字》雲:“魯直晚年,草字尤工,得意處謂優於懷素。”元符三年,黃庭堅偶然見到懷素《自敘帖》,自此草書大進。黃庭堅《墨蛇頌》曰:“自疑懷素前身,今生筆法更老。”他認為自己的前身是懷素,且比懷素更加老辣。由此,研究黃庭堅草書就要把他與懷素當做一個整體,可以說,黃庭堅極大地補充了唐代援禪入書的理論與實踐,這一課題實質上是研究晚唐、北宋以來的“文字禪”思想影響下的禪宗墨跡。

張:與古為徒。對先賢的崇拜而延續優秀的書法傳統,但具體的作品必然因時代風尚的不同,及個人感受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如果審美理念是核,那麼創作形式可否視為其外化?

汪: 莊子“與古為徒”的思想一方面是超越“與人為徒”,另一方面也是“與天為徒”的間接途徑。繼承經典的目的是我們在先賢的啟發之下,入門更加方便。在時代風尚的普遍性面前,因個體文化的差異以及對時風的反思,就有了新的審美取向的超越。而這一切都是針對經典本質的再認識,流派風格不同的面貌背後,無一不是這種認識上的差異。有其內必形諸於外,創作形式是審美理念的外化。

傳統書法學派的價值觀強調人書一體,由技入道,身心修養與學科技法的鍛鍊是要終其一生的。從書通神明的“觀其法象”,到書如其人的“由人復天”,有其外必有其內,藝術風格是藝術家人文思想的外化,藝以明道,書家重視的是內在精神的修行,是傳統型與泛傳統型書家價值觀的不同取向,即所謂“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區別。

張: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由感性而理性,到達覺悟,篆刻家風格的形成,以“路漫漫其修遠兮”來形容,妥當否?

汪:我的書法篆刻觀念主要是求韻尚意,這是晉唐以來書畫篆刻藝術傳統,是對漢魏“書勢論”的超越。勢由可見的形來呈現,以言情狀物為終極目標。求韻與尚意皆處於心法,本心如鏡,則以一含萬。黃庭堅論書曰:“筆法即心法”。禪家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懸想而書,不得一二。”以此說明書畫篆刻創作時外境對心的感發作用。“境”作為佛教思想中重要的概念,指成為心意對象的世界,是物資與精神的總稱,即世間萬緣。這一切有賴於一定的因緣與條件,對禪性而言是契機,對筆墨而言是靈感。

風格的形成過程就是終其一生本心修行, 所謂吾道一以貫之,由感性到理性,由知識到見地,直至人書俱老。

張:對當代篆刻的發展,您覺得應該注意什麼?前景在哪裡?

汪:篆刻創作與文字學、篆書、印學史論是合一的。首先,文字學尤其是古文字的基本理論,在古代文人的學術結構中屬於常識,即小學,作為印人對此更加熟悉;其次,古代印人,無一不是篆書高手,對篆書的熟練程度決定了入印文字的學術水平,無論是宋元明清流派印人,還是近現代篆刻名家,都重視印學史論。作為篆刻學科而言,印學歷史與審美觀念是形成當代印人學識與見地的基礎。

近現代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與篆刻創作相關的資料,尤其大量古文字類字書的整理與出版發行,極大的方便了印人的創作應用,拓展了當代印壇的視野。因此,未來篆刻研究與創作實踐必將有其更為深遠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