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行業發展期盼科技新引擎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4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11項,高技能人才7.9萬人……這是2012年至2017年,糧食行業的科創數字。

近年來,糧食行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技術研發取得明顯進展,不過總體來看,糧食行業作為傳統行業,創新能力還不足,科技貢獻率仍有待提高。

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糧食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對科技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科技興糧”的實施意見》,對進一步完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糧食科技成果轉化作出了部署。

創新能力不足制約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經過多年發展,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正逐步完善,但與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面臨諸多壓力挑戰。

比如,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高企,如何防治陳化黴變?如何做到存糧口感如新、營養如初?如何實現節能降耗、節約成本?如何拓寬糧食加工轉化途徑?這些難題和短板,亟待科技創新實現突破。

我國糧食產業發展中,尚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鏈條短、低端產能過剩等問題,歸根結底,也還是創新能力不足。

據瞭解,2017年,糧食加工企業研發投入115億元,僅佔銷售收入的0.4%;當年獲得專利數3100餘項,平均每戶企業0.14項;從事米、面、油等初級產品加工的企業,95%以上沒有研發力量,產品結構單一,利潤微薄,經營困難,開工率不到40%。

即便技術密集型的糧食深加工,多數企業也是依賴技術和設備引進,自主創新力量薄弱,持續發展後勁不足。在各類糧食企業中,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比較普遍,不能適應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推廣應用的需要。

建設更高層次糧食安全體系、提高糧食產業發展質量、適應消費者需求升級的發展大勢,需要科技提供發展的新引擎。

“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壯大人才隊伍,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不斷增強糧食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 近日,在全國科技興糧人才興糧工作座談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如是強調。

向創新要動力

目前來看,科研機構服務企業科技需求的作用發揮不夠、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等是糧食行業科技創新中的主要問題。對此,張務鋒表示,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具體來說,要在四個方面實現突破。

在主體培育上實現新突破。即要進一步突出企業主體地位,要發揮好科研院所骨幹作用,要完善行業科技創新平臺。

要在融通創新上實現突破。所謂融通創新,也就是要實現科學與技術、科技與經濟、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融通,強化協同發力,消除“孤島”現象。

“要積極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積極探索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科研機構合作的新機制,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張務鋒說。

要在成果轉化上實現新突破。科研成果轉化不暢是“老大難”問題,順暢成果轉化的渠道,使成果轉化的抓手更有力,轉化的方式更多樣,才能推動更多糧食行業創新成果市場化、產業化。

創新驅動 內生增長

近年來,各省市區聚焦“科技興糧”,採取了多種措施以促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糧食行業轉型發展勢頭好、後勁足。

首先是加強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投入。例如,2011年以來,湖南省級財政每年拿出不少於1億元設立糧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自2013年起,每年篩選20~30家優質龍頭企業,利用各種政策手段重點扶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湖北省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以獎補方式支持糧食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3年來共支持項目267個。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也在積極建設。截至目前,江蘇省省級糧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有5家,涵蓋大米、小麥、油脂、飼料、糧機等產業;今年4月,湖南首個以品牌為依託的茶油產業聯盟組建,掛麵、菜籽油、米粉、雜糧、優質大米等產業聯盟組建也在有序推進。

同時,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積極促進成果轉化。例如,今年4月,中糧集團啟動“科創+雙創”基地建設,集聚個人、企業、高校、院所、基金、政府、孵化器等國內外各方資源,打造產業創新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