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 釘科技 ] 華為是一頭奔跑的大象,在2016年5000億以上年營收的基礎上,2017年還能保持15%以上的增速,消費者BG業務更是有著30%以上的增速。進入2018年,華為依然表現強勢,特別是智能手機業務,在高強度研發投入的支撐下,不僅一個個“嚇人的技術”問世,而且在全球市場即將完成對蘋果的超越。當然,對於華為的各條業務線來說,既有精彩的表現,也有不盡的挑戰。因此,超越蘋果在望的成績固然可喜,但居安思危的精神亦不可忘。

手機:趕超蘋果在望 但身後追敵發展更猛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在榮耀新品榮耀play發佈會上,很少為榮耀直接站臺的餘承東,特意向媒體強調了華為雙品牌的成功:2017年“華為+榮耀”雙品牌實現手機出貨1.53億臺,7年銷量增長了51倍。在中國市場處於全面領先的位置,不僅銷量第一,品牌淨推薦值也第一。

而從全球市場看,餘承東也表示,目前“華為+榮耀”雙品牌手機總銷量位列全球第三,與第二名蘋果十分接近。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Trendforce數據

餘承東之前在很多場合都提過要趕超蘋果,而這一目標很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實現。據市場調查機構Trendforce預測,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預計可達到12.0%,超過蘋果的11.4%的市佔率,位列全球第二。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賽諾數據

從國內市場看,賽諾數據顯示,“華為+榮耀”在第一季度合計銷量2842萬臺,超過OPPO銷量(1852萬臺)近1000萬臺,榮耀單品牌也以1400萬臺的成績也力壓競爭對手小米1237萬臺。

成績固然有,但華為也不能說可以完全高枕無憂。

從全球看,雖然華為手機在第二季度有望超過蘋果,但讓出市場份額的是三星和蘋果,而華為主要競爭對手們發展勢頭比華為更兇猛,都在縮小與華為的差距。

Trendforce數據顯示,第二季度華為的市佔率預計提升0.3個百分點,達到12.0%;OPPO的市佔率則預計提升1個百分點,至9.2%;小米的市佔率預計提升0.6個百分點,至8.5%;vivo的市佔率更是預計大幅提升2.3個百分點,至8.0%。

從預計增幅來看,華為要明顯小於OPPO、小米、vivo。從預測數據看,OPPO、小米、vivo與華為的份額差距都在縮小,從2018年第一季度的3.5個百分點、3.8個百分點、6個百分點,分別縮小至第二季度的2.8個百分點、3.5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

從國內看,“華為+榮耀”是當之無愧的冠軍,市佔率在20%左右,餘承東表示未來有可能提升到30%。但如果第一季度拆分華為和榮耀來看,二者也只能分別排在OPPO、vivo、蘋果的身後。這意味著從單品牌能力看,華為在國內並未處於頂尖位置。

因此總體而言,華為手機在大體量基礎上仍在高質量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其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並未減緩追趕的腳步,在華為縮小與蘋果差異的同時,華為與身後追趕者之間的差距也在縮小。

PC:新賽道有機會 重構市場難度大

手機是華為消費者BG業務中最大、最核心的版塊,但在全球已“坐三望二”的華為手機,其成長的天花板是可以預見的,尋找和切入新的市場是必須的,而PC就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賽道。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MagicBook

依華為的體量,新市場必然是個大市場,具備剛需性質,而在消費電子領域,除了手機之外,PC最滿足這個要求。華為的主要競爭對手蘋果,在PC市場就做得風生水起,長期位列全球前五。華為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的機會。

華為2016年就發佈了PC產品MateBook,但釘科技更在意的是,榮耀在今年上半年也進入到PC賽道。4月中旬,榮耀首款筆記本產品MagicBook發佈。而從華為MateBook此前的表現和二者發佈的先後來看,華為或許會將更多的期望寄予MagicBook。

機會,華為系PC產品還是有的。

首先,PC的技術壁壘不高,容易切入並迎合主流消費趨勢。PC產業如今依然是基於Winte(Windows+Intel)構建起來的,華為進入的門檻並不高,以華為在智能手機、平板市場的積累,可以快速切入PC市場。而從PC產品走勢來看,筆記本電腦基本上向三個類型集中:輕薄本、遊戲本、商務本。外界對MateBook的印象品主要在輕薄、商務,MagicBook想要塑造的產品印象則是娛樂、輕薄,也基本迎合了主流消費趨勢。

其次,平板市場的持續低迷,對PC市場的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減弱。此前PC市場的萎縮在很大程度上被歸因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而當前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都過了普及期。根據IDC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平板電腦全球出貨量為3170萬臺,同比下降11.7%,這已是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連續14個季度同比下滑。

再次,在新一代的個人設備出現之前,PC仍是重要的生產力工具。PC仍然被需要,即便不增加也要更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華為系PC要取得手機產品線那種“全球前三”“國內第一”的成績,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其一,從大的市場環境看,全球PC市場長期處於萎縮狀態。從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數據來看,2017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2.8%。Gartner和IDC最新公佈的2018年Q1全球PC出貨量預測報告數據顯示,全球PC市場出貨量依然沒有扭轉。IDC數據顯示2018年Q1市場與去年同期持平,Gartner則認為會下滑1.4%,而這已經是從2012年開始的連續第14個季度下滑。身處一個持續萎縮的市場,這與當年華為大力開拓的智能手機市場完全不同。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Gartner數據

其二,華為系PC尚無法撼動頭部品牌的優勢。在量級上看,惠普、聯想的年度出貨在5000萬臺以上,蘋果的出貨也在2000萬臺左右。而華為此前並未公開過MateBook出貨量。根據可查詢到的其他媒體及供應鏈爆料來看,2016年及2017年MateBook的出貨量或許均未達到百萬級別。另外,Magicbook銷量預計會略好,但也很難在短期內衝擊千萬臺的銷量規模。

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5G投票事件之後,榮耀進軍PC市場,必然會進一步刺激傳統PC霸主聯想的反彈,尤其是在手機市場被華為遠遠落在身後的情況下,鞏固PC市場的優勢對於聯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三,Magicbook與Matebook的互搏是客觀存在的。華為PC業務起步不久且成績尚不算亮眼,產品間還未形成此前手機那種你追我趕的關係,無論從能力上還是價格上,MagicBook與MateBook都略為接近,在行業中位置相差不大,同樣需要向上衝擊更高銷量和更好的品牌聲譽,左右手互博在所難免。

無論如何,PC業務對於華為而言都不會淺嘗輒止,如何彎道超車、逆襲傳統PC巨頭,甚至重塑整個市場,華為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技術:“嚇人技術”足夠震撼 但Ov也在擺脫“營銷”標籤

對於身後OPPO、vivo等的迅速崛起和追趕,華為應當是有認知的,畢竟,任正非常常談到“危機感”,他曾說,在過去的10年“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成功視而不見”。對於緩解“危機感”,華為有一個被外界熟知的傳統方法——持續的技術自強。

題為《華為手機的光榮與夢想》和《榮耀手機的戰爭與和平》的文章曾談到,華為終端手機業務的“黑科技矩陣”有超過1萬名工程師協作研發,這個數量技術是其在中國所有競爭對手蘋果、小米、OPPO、vivo、三星的總和。此外,華為還在努力建立包括芯片在內的產業閉環。

近幾年,我們在華為系手機上陸續看到了雙攝、AI芯片等等。今年上半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則是P20 Pro上的三攝與先期應用於榮耀Play上的GPU Turbo。特別是後者,它被稱為“嚇人技術”,餘承東或許是想找到不太概念化而又能準確描述它的詞彙,所以有了“嚇人”的說法。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GPU Turbo

據瞭解,GPU Turbo技術可充分調動CPU和GPU的使用效率,同時做到節能。以軟件激發硬件性能,大幅提升包括遊戲等在內的視頻應用的圖像處理能力,GPU Turbo也被外界稱為智能手機的“渦輪增壓”。

GPU Turbo之前,以軟件激發硬件性能,“軟硬結合”,一度是蘋果iPhone風靡的原因,儘管高通的高性能芯片和4GB以上的運行內存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安卓手機,但整體來看,使用體驗仍有差距,這也是《王者榮耀》等手遊賽事常常使用iPhone的原因。體驗超越iOS,曾困擾無數工程師,但華為帶來了可能。

更“嚇人”的,或許是安卓與iOS陣營實力對比的可能變化,以及GPU Turbo透露出了的華為系統、應用能力的“冰山一角”。華為的技術“肌肉”已經愈發豐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機業務上,華為的“危機感”未必能僅藉由技術自強得到規模性緩解,此前華為與Ov的較量被外界認為是技術與營銷的較量,但Ov也在擺脫自身的“營銷”標籤。

至於vivo,幾年前曾傳出其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數個研發中心的消息。此後,他率先推出了屏下指紋,近期的新機NEX則用無劉海的全面屏以及升降式前置攝像頭等,讓外界給出了“vivo轉基因”、從營銷到技術的評價。

在Ov縮小與華為市場表現差距的同時,技術也在不同方向取得突破,華為與Ov們的“戰果”將繼續“未可知”。而從能力方面,Ov“學習”了華為,華為或許也需要繼續在營銷等方面向Ov等“取經”。

雲服務:新起點下成長空間大 競爭依然激烈

1994年,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說:“十年之後,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華為做到了,雖然多花了些時間:2009年華為服務的全球50強運營商數量上升至45家,位列全球電信設備商第二;在智能手機業務上,華為已連續數年位列前三。

與在通信領域表現出的霸氣類似的是,2017年初,華為方面曾表示“華為公有云必須三年超過阿里雲;未來全球五朵雲,華為居其一。”

成立於2011年的華為雲,在2017年迎來了一個“新起點”:3月起,華為專門成立了Cloud BU,全力構建並提供可信、開放、全球線上線下服務能力的公有云。截至2017年9月,華為共發佈了13大類共85個雲服務,除服務於國內企業,還服務於歐洲、美洲等全球多個區域的眾多企業。最新的數據則是14大類99個服務以及50多個解決方案。

為支撐業務發展,2017年下半年任正非簽發華為名為《關於Cloud BU組織變動的通知》的文件,宣佈對其公司內部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將雲業務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升級為一級部門。

除上述內容之外,華為雲發佈EI企業智能平臺,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平臺型服務,構築開放、合作、共贏的雲生態,發展雲服務夥伴超過2000家。

雖然在華為體系中還很“年輕”,但云業務已然是華為的一個支點。快速增長的市場則讓他獲得了更大的成長空間,根據Garner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至1864億美元,漲幅超過兩成。

將雲業務與AI能力結合並對外賦能,應該是華為雲的一個方向。在2018騰訊“雲+未來”大會上,華為雲BU總裁鄭葉就提出了“華為雲普惠AI”,這個思路對於華為而言並不是全新的,EI企業智能平臺就是類似嘗試,而人工智能與雲計算能力的結合也已經是行業共識。

儘管成長空間巨大,華為雲也有較好的發展方向,但挑戰仍然存在,這來自內外兩個方面:

從華為雲自身來看,AI+雲可以藉助華為自身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面的優勢,但打法本身仍需探索,規劃必須明確;從外部競爭對手來看,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騰訊雲等前輩已走向成熟。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特別是在國內,作為華為雲“三年超越”對象的阿里雲,用戶已遍及製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電信、能源等多個“黃金”領域。根據阿里巴巴財報,今年第一季度阿里雲營收43.8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3%。2018財年營收為133.9億元。中國市場,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幾乎是所有追隨者的總和。國際市場,阿里雲排在亞馬遜和微軟之後,名列第三。

這還僅僅是阿里雲,而華為在“超越”阿里雲的過程中,同樣要面臨大量對手。對於“年輕”大的華為雲而言,重要的是持續發展,而不是提出一個超越誰的口號。

傳統業務:5G是利好 但需警惕不確定的國際環境

無論是PC業務被寄予期望,還是雲服務被作為支點,對於華為而言應該都是必須的,因為此前高速增長的傳統業務在近兩年呈現出了明顯趨緩的態勢。特別是運營商業務,2016年的同比增長為23.6%,而2017年則僅為2.5%。當然,在企業級和運營商業務這兩塊業務方面,華為或許不需要太過擔心。

奔跑的華為:超越蘋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2017華為銷售收入·業務佔比

企業業務方面,從機構數據來看,在全球範圍華為的相對成績依舊可圈可點,增勢的趨緩或與行業大環境有關。

IDC前段發佈的《IDC交換機跟蹤報告,2017Q4》顯示,在2017年中國市場,華為以太網交換機已連續三年位列第一,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第二名,年度同比增長率在TOP3廠商中最高,同時仍繼續在全球市場保持領先地位。畢竟,2017年全球以太網交換機市場份額為274.9億美金,較2016年僅增長了5%。

而在近期Gartner發佈的報告《市場份額分析:2017年全球企業網絡設備》則顯示,在2017年華為企業網絡設備銷售增長迅速,全球市場份額從第三躍居第二。

運營商業務方面,從近三年的表現來看,2015、2016兩年其同比增長均在20%以上,去年的2.5%與之相比有明顯差異。但運營商業務方面,華為或會迎來利好,這種利好來自5G。

對於開展運營商業務的企業而言,新的電信標準都會帶來增長機會,因為新的基礎設備需要被運用,這種利好可以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5G的意義則在於,在該項標準方面,中國有可能成為主導力量。

但華為仍需注意一些帶來潛在危機的因素,例如不確定的國際環境。

根據網易科技編譯的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無線產業集團CTI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eredith Attwell Baker在4月份發佈警告稱,美國將不會再有第二次贏得全球5G競賽的機會。該集團發佈報告認為目前在5G網絡相關領域,美國落後於中國和韓國。該報告警告說,如果這一情況沒有改變,美國經濟將會受到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