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生長後麻煩不斷,拼多多的未來或離不開這三條路

[釘科技述評]“野蠻生長”後的拼多多近段時間遇到了不少事情。繼被點名批評涉嫌銷售灰色商品,以及被家電圈曝料售賣山寨家電後,日前“商家維權”事件又將拼多多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拼多多CEO黃崢在臨時召開的媒體溝通會上坦言,最近的多次風波對其思想衝擊很大,“甚至我媽都打電話問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我工作以來從沒有過的”。

自2015年10月成立以來,在不到3年的時間,拼多多迅速崛起。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17年當中,拼多多的付費用戶數已增加2億,達到3億。此外,拼多多目前的月活躍商戶已達到100萬。不論惠譽,拼多多已經從無人知曉的創業企業成長為如今電商領域的一大巨頭。在釘科技看來,拼多多的未來或許離不開以下三條路。

繼續擴大自身優勢,與淘寶、京東分庭抗衡

在拼多多崛起之前,國內電商兩大超級玩家淘寶和京東都有著自己的打法,前者在阿里完整的生態優勢下自然選擇做平臺中心化的模式,後者在此基礎上從商品、商家、物流等方面都強調和注重了自營理念。

而無論是淘寶、天貓還是京東,都是搜索型的購物平臺,以商品搜索作為平臺發動引擎。而拼多多是圍繞社交群體做文章,讓朋友之間分享、推薦、購買商品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和趨勢。

野蠻生長後麻煩不斷,拼多多的未來或離不開這三條路

簡而言之,拼多多的異軍突起,主要歸功於其在電商運營模式上開創出了新玩法,通過內容和社交相結合的方式去引導消費者購買,拼多多鮮明的“低價+拼團”策略也足夠吸引大量用戶而獲得流量。

而在釘科技看來,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社交平臺的用戶規模持續擴大,信息流的入口可能將逐漸從搜索型轉向社交型。在新的入口效應下,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將逐漸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和購買渠道的轉移。

也就是說,等到“社交電商”更完全的發揮出作用,成為繼“平臺電商”、“直營電商”後第三種成熟完善的模式之時,通過商品信息對社交平臺的進一步滲入,拼多多有望繼續擴大自身優勢,乃至於與淘寶、京東分庭抗衡,成為電商領域又一大超級玩家。

聯手京東對抗淘寶、天貓

除了拼多多所遭遇的“商家維權”事件之外,電商領域裡最近還有一件大事發生:谷歌向京東戰略投資5.5億美元。這一合作,被國內很多媒體解讀為京東的國際化之旅。事實上,京東與谷歌結盟,其本質更像是一樁基於流量的生意。

儘管谷歌已經退出國內市場,但在全球搜索市場中谷歌的市場地位仍然毋庸置疑。京東牽手谷歌,有國際化的考量在內,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或是想進一步引入流量。

毋庸置疑,經過多年的的激烈競爭過後,國內互聯網流量已經被BAT等少數幾個巨頭所壟斷。而京東對於流量的渴求還是很明顯的,畢竟手握國內最優質電商流量的阿里系,嚴重壓制了京東的發展。要想突破阿里的流量封鎖,京東只能尋求靠山。

野蠻生長後麻煩不斷,拼多多的未來或離不開這三條路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釘科技認為京東與拼多多未來聯手的可能性與合理性是存在的。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言,拼多多的模式社交色彩濃厚,其將社交媒介滲入消費生活中,自帶巨大流量,而這正是京東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拼多多與京東在商品和消費人群等層面將形成優勢互補,因此,對於雙方而言,聯手將有利於它們進一步拓寬市場覆蓋面。

在大浪淘沙中淘汰出局

除了上述兩種可能之外,拼多多的未來也不排除第三種結果——淘汰出局。在釘科技看來,這或許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可能。

一方面,拼多多將可能被阿里和京東排擠出市場。對於阿里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來說,複製拼多多模式較為簡單,且已經有戰略動作部署,排擠之勢露出苗頭。

為了遏制拼多多“野蠻成長”對自己的反噬,京東上線“拼團”頻道,阿里則推出“淘寶特價版”,可見在低價這個拼多多最擅長的方向上,三大電商平臺之間已經硝煙瀰漫。

另一方面,拼多多自身的能力如果跟不上其發展步伐,最終很可能還是免不了被消費者所淡忘。以近段時間拼多多所遭遇的各種麻煩來看,其除了平臺上存在大量“問題商品”,“低價低質”的標籤一直無法擺脫之外,不少商家的利益似乎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在釘科技看來,拼多多的成功不無道理,其創新模式值得肯定。不過同時也應看到,拼多多當前遭遇到的許多麻煩正是其“野蠻生長”過後所留下的後遺症。

野蠻生長後麻煩不斷,拼多多的未來或離不開這三條路

低價與開放平臺相結合的模式很容易帶來兩大問題,其一是商品品質的失控,平臺上大概率會出現山寨、假貨等劣質產品;其二是一味的以低價撬動市場,預留給商家的利潤空間將在很大程度上被壓縮,平臺的利益鏈條就容易斷裂。

所以說,在如今已引起監管越來越多注意力的情況下,如何加速平臺進化,以及幫助商家共同進化則是拼多多接下來面臨的巨大挑戰,否則不排除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商家和消費者接入其他電商平臺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