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狀元的十大共同點——給父母的教育啟示

2018高考狀元的十大共同點——給父母的教育啟示

01

學霸也離不開愛的滋養

99%的孩子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

啟示:有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係——“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衝突中消耗殆盡。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夠的寬容,允許不良;足夠的堅定,糾正不良。””。

02

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享受學習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質是教會我們思考。

理科狀元們往往都熱衷邏輯與推理,做個生化實驗像是他們眼中的遊戲;而文科狀元們都愛閱讀,善表達,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為他們的愛好之一。

我想這種善於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則源於父母在幼時的啟發:

某狀元的媽媽說“很小的時候老師佈置的日記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們就會真的帶孩子去做,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儘可能帶孩子去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改狀元也習慣先在腦海裡勾勒出相應的“場景”,這樣不僅讓解題的“邏輯性”更強,對知識的記憶也比較深刻,這都得益於爸媽從小“有感而發的”教育。

啟示:我們無法逼孩子學習,卻可以培養孩子對思考的興趣。

03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他們愛學習,也愛生活

生活中,煩了就畫畫,累了就聽歌,壓力大就去跑步……在談到如何面對壓力時,所有的狀元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自己的小愛好。

寒窗十年,只有勞逸結合,學習才會成為發自內心的享受,一個狀元說到自己從小愛看漫畫,老師在一次家長會後與母親面談,提醒看漫畫會影響孩子學習,母親感謝了老師的關心,表示會多多關注,但同時也解釋道“漫畫是他的愛好,這是他熱愛生活的表現”,對於如何處理興趣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母親一直對他表示出尊重與信任。

啟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04

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們很少提起父母對自己口頭上的教誨,說得更多的卻是爸媽行動上的感染。

一位狀元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啟示:對孩子,說點什麼,不如去做點什麼。

05

學會放手

在聊到“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狀元爸媽們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啟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孩子才能不斷長大,獨立,超越父母。

06

因材施教

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卻因為用對了人,並沒有遭來孩子的反感。

一個狀元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強又自信的孩子,有時難免還會有點自滿,對此爸爸早已察覺,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從他的讚美中獲取自信,所以就義不容辭的扮演起了“嚴父”的角色。

“每當我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爸爸雖然偶爾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還是“潑冷水”,及時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戲稱為“批評式教育”,也許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專家推崇的“讚美式教育”背道而馳,但我卻覺得很適合我。”

啟示: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須針對孩子自身特點,靈活運用。

07

閱讀經典,培養語感,擴寬思維腹有詩書氣自華

龍應臺、莫言、毛姆、費曼……小時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讀大家經典,這是許多狀元提到的閱讀之路。不可否認,閱讀確實是學好語文的關鍵,語感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你叫一個有語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許並不能清楚地告訴你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與寫法,也沒法給你講出來閱讀題的答案為什麼該是這個,因為他做題目憑藉的不是系統的訓練與大量題目的積累,他沒有那種足以歸納成經驗的東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確的答案。”

啟示:閱讀經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更是理解人生的途徑。

08

題不在多,在於總結

96%的狀元並不贊成“題海戰術”,但99%的狀元都會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做題不在量在質,其實題型就那麼多,把盲點都找出來就無敵了。除了總結能力,歸納聯繫能力也能讓學習事半功倍。

啟示:比起死讀書,傻做題,善於總結,找到方法,才是獲得高分的金鑰匙。

09

作息規律,熱愛運動

這點雖然很簡單,但我卻覺得特別重要,也許正是由於學習中並不崇尚“題海戰術”,98%的狀元都表示自己從不熬夜,甚至備考時也是十一點就睡,保證充分睡眠,作息規律,平時也經常運動。

啟示:從小培養孩子規律作息,運動習慣,將令孩子受益終生。

10

比成績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比起分數,父母們更在意的是孩子對學習的態度,而除了學習之外,大部分爸媽都表示自己還有更為看重的東西。

除了是非道德問題,家長們對孩子其他一切選擇都基本為尊重為主:

“高考前半個月,我還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劇《以人民的名義》”;

“備考以來,孩子回家,我們從不過問成績,只問近來狀態可好,想吃什麼”;

“從上初中開始,只要有同學約洋洋出去玩,我從不反對,反而會在玩耍結束後去接女兒,再把女兒的小夥伴一一送回家”……

比起分數,爸媽們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樂、幸福感......

也許這些狀元們最終不一定能成為人中龍鳳,但學生時代養成的思維習慣必將令他們終身受用:譬如獨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飛揚的自信,破釜沉舟的執著,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在奮鬥過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驗的是孩子的腦,其實更是孩子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