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區黃連社區致力社區居民教育,豐富文化活動傳播鄉風文明

順德區黃連社區致力社區居民教育,豐富文化活動傳播鄉風文明

順德區黃連社區致力社區居民教育,豐富文化活動傳播鄉風文明

▲黃連社區大學校長何勁和(右一)在社區議事廳與村民交流學習。黃連社區大學議事廳為熱心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治理提供了暢順便捷的渠道。受訪者供圖

黃連社區是順德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為了探索出一條較為有效的社區治理新路徑,2015年11月,黃連社區大學在有著80多年曆史的黃連雪圃學校裡揭牌。社區大學不僅向社區居民系統性地開展家庭教育、科普教育、創意教育、素質教育等講座培訓,社區議事廳也同步啟動,為熱心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治理提供了暢順便捷的渠道。

從佛山市委黨校副校長崗位上退休的何勁和,擔任黃連社區大學校長。他笑著說,黃連社區大學堪稱一所“三無”學校,“無年齡限制、無專業限制、無收費”。“我們課程內容應居民需求來訂,因此還孵化出多個社區微組織,算下來,每年不少於3個。”自成立以來,每週舉辦的社區大講堂、每季度舉辦的中心大講堂,累計開展課程186期,累計服務居民7000餘人次。

走進這座濃郁嶺南風情的黃連社區大學,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課堂、圖書館、議事廳分區明確。牆上還貼著嚴格的議事規定,每人發言不超過兩分鐘、發言時其他人不能打斷,不能有辱罵性語言……這兩年多來,學校舉辦了黃連頌·童謠大賽、“我的黃連心”寫作朗誦大賽等活動,孵化出歷史文化研究協會、養生會等組織,大大豐富了社區文化娛樂生活。

65歲的社區居民勞淇輝酷愛讀書,從企業退休後,沒事就喜歡來社區大學上上課,帶著孫子參加活動,慢慢地,他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還成立了讀書會並擔任會長。他印象最深的是社區大學第一課:走街串巷話黃連。許多他這個本地人都不知道的黃連“古仔”,被老師娓娓道來。勞淇輝說:“我不僅生活充實好多,每次來還總能感受到一種別樣鄉情。”

幾間教室裡,最熱鬧的就是廣繡坊,還有幾個年輕人來學習廣繡。正在繡花的黎淑文和何滿仙都是上世紀黃連繡花廠出身,那時候黃連家家戶戶繡花。上世紀80年代廣繡式微後,這段歷史漸漸被人遺忘。直到社區大學副校長李健英在家訪中無意發現,這段蒙塵的“威水史”才重見天日。“再不拯救,過了二十年黃連廣繡就真的隨著這一輩人‘去’了。”

在社區大學培育下,現在李健英已經是正式註冊的黃連廣繡協會會長,協會還推動2名繡花女成功申報為佛山市民間藝術大師。前一段時間,李健英帶著協會會員走出黃連,到杭州、深圳交流學習。“仙姐”何滿仙的技藝現在大大提高,她原是黃連繡花廠的財務,如今沒事就來繡花或者做義工。“大家關係都很融洽,人也開朗點,感覺生活也有了新的寄託。”仙姐說。

“社區大學兩年運作下來,已經將社區正能量慢慢釋放出來。這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黃連會努力堅持下來,相信未來會更好。”張乃順說。

順德區黃連社區致力社區居民教育,豐富文化活動傳播鄉風文明

順德區黃連社區致力社區居民教育,豐富文化活動傳播鄉風文明

順德區黃連社區致力社區居民教育,豐富文化活動傳播鄉風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