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农村厕改何以沦为“半拉子”工程

在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部分农村的厕所改造成了“半拉子”工程——房前屋后、乡路边、山坡上,白色的蹲便器随处可见,却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屋顶,被媒体称为“尬厕”。6月24日,娄烦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当地已组成专门的整治领导组,相关村庄的厕所改造正准备复工,将按照标准完成修建。(据央广网6月25日报道)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然而,中央高度重视并不断出台相关方案及措施加以推进的农村厕改工程,却在山西娄烦县的一些农村变了味、走了样——“到处都是蹲便器,却没有一个能用。”这些“尬厕”不但没有让村民享受到政策红利,而且浪费了大量资金、给群众添了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形象。

“厕所革命”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何在娄烦县沦为让人尴尬的闹心工程?按照当地的说法,是因为资金和宣传问题——建一个厕所需要近3000元,娄烦县的这笔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各出1000元,然而市级财政能保证,县级财力却捉襟见肘,所以厕所只建成了地面部分,围墙和顶棚需要村民自己负担。同时,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村民误以为费用由政府全部负担,自己无需额外支出,于是就出现了既没围墙也没屋顶的“尬厕”。

这样的解释看似合理,实则却是避重就轻、推脱责任的说辞,目的或许就是为了掩饰当地在工作作风、宗旨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比如,在当地一个常住人口仅30多人的村里,就新建了40多个“尬厕”。显而易见,至少对于这个村的厕改而言,资金根本就不是问题——买40多个蹲便器的钱,难道还不够用来建三两个完整的厕所?再如,在当地一些村庄,新厕所还未开建,就统一拆掉了旧厕所,让村民如厕只能“打游击”——这样的工作方式之下,又怎么能说服群众负担费用?

仅此两例,就可看出“尬厕”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其一,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将厕改真正当成一项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而是当成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试想,如果不是存在严重的“按时按量交差”“敷衍了事”等错误思想,又怎么会在常住人口30多人的村里一股脑儿地建了40多个厕所?其二,具体工作杂乱无章、大而化之。农村厕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但是娄烦县不仅没有事先协调好资金问题,而且对修建、改建厕所的数量、位置等同样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也没有考虑群众的感受和实际需求。有此两点,该县的农村“厕所革命”沦为“尬厕闹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娄烦县的这些“尬厕”出现于2016年,已经存在了两年时间,若不是此次被媒体曝光,恐怕还会“尴尬而坚强”地存在下去。这反映出当地监督和考核机制的严重缺位。而这种缺位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视。

错位的思想认识、不良的工作作风和缺位的监督考核,共同催生了一个个有名无实的“尬厕”,让一项利民政策陷入“无法落地”的尴尬境地。摆脱这样的尴尬,办法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高擎纪律规矩之剑,严格执纪、强化问责,让那些尴尬制造者真正感到“尴尬”。(贾梦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