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比起給孩子講由來、吃粽子,女兒學校的做法才真值得點贊

端午是除了中秋之外另一個有特色食物的節日。每逢端午節,很多家長就會從網上或市場上買來孩子愛吃的粽子,再給孩子講講端午的來歷,這節就算過完了。以前我也這麼做,可今年女兒上了小學,情況有了變化。

體驗,是最高的權威和最有效的學習

節前,她放學一回家就坐到小書桌前忙乎開了,一刻都不休息。我很好奇。見我走過來,小朋友開始給我“科普”:“媽媽,您知道嗎?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這個習俗可是從古代傳下來的。那時的人因捨不得屈原投江死去,就划船趕走江中的魚,免得魚兒吃掉屈原的身體。流傳到現在,就變成划龍舟啦。您看,我這就是龍舟!現在我先給船板塗色,一會兒您和我一起組裝,好不好?”

原來,學校給他們這些一年級的小朋友下發了木質龍舟的手工小模型,龍舟、旗幟、船槳一應俱全。老師們還給配備了五色原料,供小朋友們塗色。

端午節,比起給孩子講由來、吃粽子,女兒學校的做法才真值得點贊

女兒製作的“端午龍舟”

活動的梯層設計,讓孩子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女兒見我聽得這麼認真,更來勁了:媽媽,媽媽,我告訴您,其他年級也有活動。二年級是描燈籠,三年級是做香囊,四年級是五彩絲線,五年級是做風箏,六年級更棒,哥哥姐姐們在包粽子!我也好想快點到二年級,最好能馬上到六年級啊!

哇,學校這一系列活動,幾乎把端午節的典型和重要習俗全部都囊括其中了!

端午節與老虎燈籠:描老虎燈籠是端午節的一項傳統習俗,將紅色的燈籠懸掛起來,可以起到驅邪辟邪的作用。在屈原的故里,這項活動十分盛行。

端午節與香囊:端午節的香囊頗有講究,其製作和佩戴歷史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香囊內裝有中藥,外包各色綾羅綢布,配在胸前,驅蟲辟邪,香氣撲鼻。

端午節與風箏:在中國南方,端午節放風箏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習俗,兒童放風箏,俗稱“放殃”。

端午節與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所以用五色作為吉祥色。一般在端午節佩戴五色絲線,用來辟邪。

端午節與包粽子:古代人投食江中以免屈原身體被魚吃,現吃食演變為粽子,成為端午的特色食品。

端午節,比起給孩子講由來、吃粽子,女兒學校的做法才真值得點贊

以前,我曾把這些活動列舉出來給女兒聽,可她似乎並不“感冒”,現在她一下子就記得這麼清楚!更難能可貴的是,學校把這些傳統活動按照動手難易程度匹配到各個年級,很好照顧到了孩子們的年齡梯度。看著女兒對未來這麼憧憬,我都覺得,在這樣的學校上學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懂了,也就對了

這個端午,因為學校老師們的用心設計和引導,女兒過得特別有儀式感,也特別有收穫。當她注意到所有端午習俗都跟驅邪避邪有關時,她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我們在互相祝福時不說“端午快樂”,而要祝“端午安康”了。

最後,祝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們端午安康!

端午節,比起給孩子講由來、吃粽子,女兒學校的做法才真值得點贊


歡迎您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