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劉備假東吳之手,那劉備為何要為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

關羽敗走麥城,為孫權所擒殺。義弟喪命,劉備自然萬分悲痛。

對於關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就有關羽之死乃劉備假借東吳之手的說法。

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義結金蘭。《三國志》對劉、關二人的關係描寫為“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關羽之死劉備假東吳之手,那劉備為何要為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

關羽驕橫,劉備亦心知肚明。劉封“五虎上將”,關咒罵“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黃忠乃劉所封,罵黃忠即罵劉備。

顯然關羽眼中只有大哥沒有君臣,當關、劉之義打破了君臣框架,關羽末日就不遠了。

劉備尚在之時,就難以駕馭,百年之後,後主劉禪當如何自處?

因此,劉備假東吳之手以滅關亦不失為鞭辟入裡之說。

既然劉備假手於人剷除了關羽,那為何還要打著為義弟關羽報仇興師討伐東吳的旗號?

劉備起事之初,以“桃園結義”籠絡了關、張兩位威震華夏的名將;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冒死救回阿斗,劉備摔阿斗這叫做收買人心;駕崩前又讓劉禪以“相父”之禮侍奉孔明,這叫做籠絡群臣。

關羽之死劉備假東吳之手,那劉備為何要為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

劉備逐鹿群雄,稱霸一方與“情義”二字密不可分,姑且不論這“情義”的真假。

義弟被殺,“導演”還得把“戲”做下去,而且還要做真!於是就出現了劉備親率萬人討伐孫吳的場面。

孫權求和,劉備不允,“做戲”就得真,否則無法向天下人交代,更難以收攏蜀漢群臣之心。

在劉備一路勢如破竹之際,陸遜一把大火燒了蜀漢七百里連營,劉備損失慘重,避居於白帝城。

“戲”做到這個份兒上了,劉備也心力交瘁了,接下來便有了真情動人的白帝城託孤了。

關羽之死劉備假東吳之手,那劉備為何要為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

劉備在關羽死後執意伐吳,不是他不明白孫劉聯盟的重要性,而是他深知偏居一隅的蜀漢政權的穩定須靠“人和”來籠絡,否則百年之後,還有誰心甘情願扶持那個不成器的劉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