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洪湖人,上了《半月談》!

这个洪湖人,上了《半月谈》!

这个洪湖人,上了《半月谈》!

有這樣一個洪湖人

他以池塘奏響金藕曲

讓洪湖青泥巴藕

通過電商走向世界

也讓世界認識了新時代的“農民工”

“農民工”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長期存在的

一個特殊群體,

正在悄然發生鉅變:

當年的“民工潮”如今正轉身為城鄉“潮人”,

這一群體的身份標籤正被新時代擦亮。

進城就當新市民,

返鄉要做新農民。

他們仍然是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奔走的大軍,

但是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

讓農民工成為新時代的奮鬥者。

新時代,

跨界於農民和工人之間的農民工

有了新權利、新選擇和新生活。

移動互聯網時代,農民工也有新“江湖”

“這是我們的江湖/一間工棚/猶似瘦西籬/住著七個省/七八種方言:石頭,剪刀,布/七八瓶白酒:38°,43°,54°/七八斤鄉愁:東倒西歪/每張臉,養育蚊子,七八隻……”

這是多年前“農民工詩人”郭金牛筆下的農民工生活寫照。

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代農民工的“江湖”。隨著時代不斷髮展,新生代農民工在新的“江湖”中揮劍前行。

在短視頻APP或直播平臺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潮人”一邊熟練地刷牆、搬磚,一邊對著鏡頭解說;一邊餵雞、摘桔,一邊舉杆自拍。

直播不僅是娛樂消遣,還成為許多人的業務渠道。80後楊晶的“江湖”就從工棚到荷塘,再到網絡直播平臺上

这个洪湖人,上了《半月谈》!

10年前,在外打工多年的楊晶夫婦返回魚米之鄉的湖北洪湖,種植30畝蓮藕。銷路在哪裡?2018年春節期間,楊晶夫婦頂著寒風下到泥塘,向網友直播挖藕全過程:爛泥中挖藕、田梗上洗藕。

这个洪湖人,上了《半月谈》!

高峰時一次直播就有5萬多“藕粉”在線觀看。直播結束後,熱情的網友紛紛下單訂購,銷量出現爆發式增長。

这个洪湖人,上了《半月谈》!

“以前我們只在網上放圖片,而直播可以讓買家更直觀地看到我們的蓮子採摘和蓮藕挖掘過程,增強了質量信任度。”楊晶說。

在鬥魚直播平臺上,一個叫“長沙鄉村敢死隊”的簽約主播,每年僅簽約金就8萬元,再加上打賞收入,年收入過百萬。“長沙鄉村敢死隊”是一群年輕人組合,帶頭人龔玲30歲,曾經是一名水電安裝工。

3年前,龔玲回到老家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鄉。正值打魚季節,他突發奇想:何不在網上直播打魚,讓那些沒見過養魚的城裡人開開眼,也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兄弟回憶下兒時情景。“居然有超過10萬人觀看我的直播。短短一個小時,就賣出了200多斤鮮魚,相當於平常生意的20倍。”

如今,龔玲所在的鄉村一躍成為“網紅”,許多網友慕名而來,體驗鄉村遊,採購農產品,品嚐農家菜,給鄉村帶來了熱鬧的人氣。

進城新市民,要錢景也要前景

進入新時代,昔日一身灰土、衣著破舊、手拎灰桶、操各種不同方言的民工形象漸行漸遠。如今,他們開著小車進出工廠、建築工地,手提工具箱不停地接打電話,甚至用手機APP下單接活,上班用紅外水平儀等新潮技術設備,下班就換上乾淨整潔的服飾融入城市生活。

27歲的李傑是湖北襄陽人,2013年從職校畢業後回到家鄉一家建築工地,幹起木工活。“我父親是木工,一輩子都在建築工地幹活,就帶我進了他做事的工地。”

雖然每月有8000多元的辛苦錢,但李傑並不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更不願遵從父親給他定下的人生目標:“多存點錢,將來回鄉下蓋個好房子,託人給你介紹個好姑娘。”

李傑在網上買來教材,學習建築專業知識,2014年底考取“二級建造師”證書。2015年,他離開襄陽,應聘成中建三局武漢光谷地下空間項目一名技術負責人。“現在我不再是臨時工,拿計時工資,月薪1萬元,還包吃包住。”

每天下班後,李傑不跟自己的父輩一樣,出去喝酒打牌,而是跟一群與自己一樣“好高騖遠、異想天開”的年輕農民工一起,走進農民工夜校學習。

“在這裡,可以聽到大學教授講的建築專業課,是自我提升的一個捷徑。”李傑介紹,每次夜校開課時,教室都坐得滿滿的。“我們不再把賺錢作為唯一目的,更多的是要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一種存在感。”

新時代,“農民工”會消失嗎?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新詞彙,是進城務工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的身份標識。經濟學家胡鞍鋼曾用“紅燈”“黃燈”“綠燈”來劃分農民工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改革開放前的“紅燈階段”,農民是不能進城務工的,社會一度以“盲流”來稱呼他們。

隨著改革潮湧,農村富餘勞動力大量進城,城市放開接受打工者,“民工潮”出現,但打工者仍普遍受到身份限制乃至歧視,這是“黃燈階段”。

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國家鼓勵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輸出,並積極為農民進城務工創造條件,“黃燈”變成一路“綠燈”。

曾經,在農民工的身後,是漸行漸遠的故鄉,是凋敝陳舊的鄉村,是“東倒西歪”的鄉愁,而在他們身前,卻是冷硬陌生的城市,是低廉的工資,是茫然無助的內心。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扭轉,隨著農民工進城和返鄉政策的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城鄉戶籍統一,身份差別化縮小,農民工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農民工更加青睞體面的工作、有尊嚴的生活、豐富而精彩的人生。

新時代農民工渴望成為新市民,盼望在城市安家落戶。上一代農民工是與本村人比,新時代農民工是與城裡人比。隨著城鄉戶籍統一後,農民工這個詞語或將逐漸消失,成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

產業向中西部及縣鄉轉移,加上更加完善的交通物流體系與信息系統,讓在更大範圍內的分工協作成為可能。更多農民工選擇在家鄉打工,進城務工不再是背井離鄉,南下廣東。他們從大城市裡帶回了先進的技術知識和市場理念以及文化,回鄉創業或者回鄉就業,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過去的五年,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擁有城鄉一體化身份的新農民、新市民,實際上已是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在各種身份之間自由切換的活躍群體,是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新時代主體。

——新時代 新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