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質量之道

電視劇《大宅門》裡有個橋段,白敬業在製藥時故意減少兩味藥,節省了幾千兩銀子,被白景琦發現後召集開了全體同行和員工大會,一把火燒了價值七萬兩銀子的成品藥,並令白敬業大聲朗讀祖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華為的質量之道

這條祖訓的核心是相信神明心存敬畏,這是百草堂的質量之道,也是所有傳統作坊的質量秘密,生產者的自覺性是根本,產品質量完全取決於生產者的經驗和操守。

1、第一階段--脫離生產的專職質檢

工業革命後,蒸汽機和機械的大量應用使得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傳統作坊被流水線所取代,質量監控再依靠個把人就不行了,而培養一大批經驗和操守都一流的白景琦式的員工是不現實的。

經驗好積累,操守難保證,不是所有人像白景琦那樣,會因微小的質量缺陷而甘心將大量成品付之一炬,大多數都會選擇折中甚至苟且的方法,畢竟在商言商利字為重,跟利益比較起來,道德的約束是蒼白無力的。

作坊生產的特點是生產者和質量管理者為同一人,產品質量只在他的一念之間,這當然不適用於機械化大規模生產模式。20世紀初,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美國工程師泰勒提出了質檢分離的主張,設置專職的質量檢驗人員,專門對成品和半成品進行篩選,以防止不合格產品進入下一道工序或出廠。

專職質檢員的利益不會因廢品而受損,反而會因分檢出它們而受益,這種利益的反向設定是關鍵,專職質檢員模式在20世紀30年代後達到高峰。但是,專職質檢員模式僅僅侷限於事後檢驗,不能預防廢品的出現,因此並不能減少因廢品而造成的損失。

2、第二階段--基於數理統計的質量預測

軍隊招兵前要備好軍裝,往往一備就是幾十萬套,但在發放的後期會發生斷碼現象,合體的軍裝沒有了,不合體軍裝卻大量滯留,雖然質量本身沒問題,但不合體的就是廢品。

要來當兵的人有高有矮,中等身材的人數肯定最多,這是誰都知道的常識,但何種身高究竟佔多大比例?這誰又能知道呢?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休哈特知道,他認為人的身高和胖瘦是遵從正態分佈的,因此他建議軍裝按十種規格的尺寸進行製作,身高約為175cm的人數最多,然後向兩端按正態分佈的規律依次遞減,具體比例按照隨機抽樣的統計分析得出。

華為的質量之道

美國國防部採納了休哈特的建議,結果證明他是對的,按他建議製成的軍裝很符合士兵身材的需要,再未出現不合體軍裝大量滯留的情況。

休哈特又將這種數理統計的原理運用到質量管理中來,他認為質量管理不僅要搞事後檢驗,而且要提前進行數學分析,並首創了基於數理統計分析的質量控制圖。把“預防”加入到質量控制中,從此質量管理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休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質量管理科學專著《工業產品質量經濟控制》,核心思想就是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解決大規模產品質量管理的問題,基本方法有三個,分別是質量控制圖、抽樣檢驗和小樣本統計學。

二戰期間,美國大量民辦公司改為生產軍需品,當時最嚴重的問題是:由於事先無法預防廢品產生,武器質量難以保證,歐洲戰場上接連發生炮彈炸膛事件,造成了人員的大量傷亡。

美國政府把休哈特等質量管理專家組織起來,基於數理統計方法制定了戰時質量管理標準,並在全國各地宣講,並由國防部強制推行,很快就解決了武器裝備的質量問題,使得美軍裝備的質量長期世界領先,直到今天。

3、第三階段--基於系統工程的全面質量管理

日本商品質量好是公認的,中國人跨海購買電飯鍋和馬桶蓋引發熱議,但在二戰之前卻完全不是這樣,當時的日本製造簡直就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

華為的質量之道

不僅圖中的這些工業品,食品甚至動畫片人物都是全面仿製歐美,而品質又跟不上原版,抄襲是抄不出質量來的。

戴明博士經過調研,意識到在日本僅靠推廣具體的質量管理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改變的是日本國民對質量的認識,為此戴明博士自1950年開始在日本指導了40年,徹底改變了日本國民的質量思維,帶動了全日本企業的質量管理,使日本率先進入到全面質量管理(TQM)的階段,甚至幫助日本成為了盛產質量大師的國家。

戴明博士把質量管理上升到系統工程的高度,舉個例子,劣質燈泡組成的並聯電路會比優質燈泡組成的串聯電路更可靠,這源於不同的系統結構。戴明博士認為產品可靠性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

戴明博士在日本把源於美國的質量管理科學發揚光大,跨入到基於系統工程的全面質量管理的新階段,幫助日本徹底摘掉了假冒偽劣的帽子。日本人為了表達感激和敬意,設立了戴明獎----一個刻著戴明博士側像的獎牌,這個獎項現已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質量獎之一。

華為的質量之道

4、第四階段--“零缺陷”質量文化

日本人有個特點,他們很擅長學習外來的先進文化,這在引進質量管理科學的過程中表現的很突出。他們把戴明博士奉為了質量教父,全面徹底地學習他的質量理論和方法,並在實踐中貫徹實施,終於成就了日本的質量強國。

理論和方法再先進,也得靠執行人思想上的高度認同才能發揮作用,設立規章制度容易,而改變人的思想很難。戴明博士在日本獲得巨大成功後,希望在美國企業中也推廣這些方法,沒料到卻處處遭受冷遇,他不得不感嘆:文化的變革才是管理變革的根本。

隨著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複雜精密產品的出現,出現了新的質量情況,即使每一個部件都達到了99.99%的完好率,但由於一個產品有幾十萬個部件,有一個失效就可能導致產品的整體失敗,所以產品的可靠性並不高。

美國馬丁公司是國防部認可的專門生產導彈和戰鬥機的軍工企業,當時負責研製潘興導彈,可總是出現故障。幾乎所有的人都不以為然,覺得導彈的部件實在是太多了,結構又非常複雜,出錯當然是難免的。

華為的質量之道

在又一次的導彈發射失敗後,主持發射的將軍暴怒了,對於公司質量部經理克勞斯比咆哮“一群廢物!你們就拿不出沒有缺陷的東西來嗎!”

克勞斯比被觸動了,出於強烈的職業責任感,他提出了“零缺陷(Zero Defects)”的觀念和具體計劃,不再滿足於99.99%甚至更高的完好率,他要求的是100%,雖然這在數值上只有極微小的差別,但卻是質的飛躍。

華為的質量之道

零缺陷觀念意味著質量是完完全全地符合要求,而不是去浪費時間去算計某個瑕疵的可能危害能否容忍,其核心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種超高的質量要求當然是很難做到的,僅靠規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在企業推行“零缺陷”質量文化。

5、華為的質量之路

2016年3月29日,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華為公司獲得了該獎項製造領域第一名的殊榮。

中國大陸的產品質量總體較弱,假冒偽劣盛行,有點像被戴明博士改造之前的日本,而華為卻一支獨秀,甚至成為了世界級的產品質量標杆,這其中有什麼秘密呢?

在焦點訪談的中國質量獎節目中,華為人介紹了他們嚴把質量關的案例,1.7萬臺新手機在高速公路上的被起火輪胎烘烤,雖然外觀、功能、性能都沒有任何問題,但兩年後卻可能發生故障,於是就全部銷燬了。

這個案例並不好,這宣傳的是公司領導為了質量而不惜蒙受重大損失的高尚情懷,其實這個舉動其它公司也能做到,當年的白景琦就是這樣做的。實際上,華為的邏輯與白景琦非常不同,不是寧願蒙受重大損失,而是不願蒙受更大損失。

為什麼這樣說呢?與白景琦的道德自律不同,華為銷燬隱患手機的舉動,依據的是其堅持多年的“零缺陷”質量原則,根據這個原則,若對已查明的質量瑕疵採取姑且的態度,將來會蒙受更大的損失。簡單地說,華為銷燬隱患手機是出自成本考慮和長遠利益的理性選擇。

華為的質量之道


華為的質量之道

把產品的質量託付給經營者的道德自律,這是不可延續的做法,換個人很可能就垮了,真正可靠的是基於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的質量規則,和全員認同的“零缺陷”質量文化。上圖是華為手機質量主管馬兵的工作,他的職責就是嚴守“零缺陷”標準和倡導“零缺陷”質量文化, “零缺陷”質量文化早已不是質量主管的個人主張,而是華為的整體意志。

“零缺陷”質量文化的建立,絕不是老闆做個動員搞個宣佈就可以的,它需要堅實的質量體系基礎,華為為建立這個基礎付出了多年的艱辛努力。華為的質量體系是1998從軟件質量起步的,當時推廣的是CMM標準,公司對此非常重視,要求各研發部都派人集中脫產學習,甚至成為了新員工入職培訓的必修課。

2000年後當CMM標準的應用逐漸廣泛時,華為又從IBM公司學習引進了IPD,更令人叫絕的是,華為人經過艱苦的研究攻關,居然打通了兩種標準的壁壘,形成了分別施效於不同層面的創新性集成化質量標準體系。

2004年,深圳市仿效美國的波多里奇質量獎(世界三大質量獎之一),設立了首屆深圳市長質量獎,評估專家團找上門去,動員華為一定要參加評選,因為專家們認為,如果華為不參評,那這個獎就沒有說服力了。後來,華為無可爭議被評為首屆深圳市長質量獎。

獲獎後華為的質量管理又進入到質量回溯的新階段,發佈了質量回溯1號令、2號令、3號令……這類似於國外的FRACAS,只是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強。

2007年4月,華為公司70多名中高級管理者召開了質量高級研討會,以克勞斯比“質量四項基本原則”為藍本確立了華為的質量原則,這就是華為質量史上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後,克勞斯比的著作《Quality Is Free》(質量免費)在華為大賣,主管送下屬,會議當禮品,這本冷門書居然在華為公司熱得不行。

克勞斯比的“零缺陷”質量文化已經在華為實踐近10年了,成效卓越有目共睹,但這當然不是質量管理科學的終結。我與華為質量管理者交流時,發現他們對“質量”的理解不再是速度快、待機長、更耐用這樣的產品客觀指標,上升到“用戶滿意”這樣的用戶主觀感受,這是對落腳點在產品本身的質量管理理論的新超越。現在,他們又找到了質量工作的新核心:質量就是以客戶滿意為中心,以持續改進為根本。

6、任正非的“質量文化”

華為的巨大成功引起了業界的關注,低調的任正非也被媒體當作IT教父,他的隻言片語都會被拿來解讀,流傳出來的內部講話更是被作為經典去研究學習。那他近期講話的重點是什麼呢?他近期強調最多的就是“質量文化”。

什麼是質量文化?質量文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以質量價值觀為核心的質量意識、質量道德、質量行為、質量規範、以及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總和。

科技媒體對此有過一些分析解讀,但我發現他們的心態其實就是追星,並沒有對質量文化這個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實際上,“質量文化”這個概念並不是任正非的創造,而是質量大師克羅斯比和石川磬教授(著有《質量管理入門》)提出來的。

具有創新性質量理論體系和方法集的人,才能被稱為質量大師,休哈特、戴明、朱蘭、克勞斯比、田口、石川磬等人是世界公認的質量大師。按此標準,中國就沒有質量大師,任正非也算不上。但是,任正非卻是這些質量大師的傑出學生,他學習領悟了最先進的質量理論,並將之全面地運用到華為的生產過程中,然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任正非一直在學習質量大師的理論,而媒體卻只拿他的語錄來膜拜,卻不去學習他所學習的質量理論,這就偏離了方向,而且漸行漸遠。所以我稱之媒體的宣傳報道是追星,任正非的水平是多麼多麼地高啊,卻不去報道他是克羅斯比質量理論的堅定實踐者,而追星式的報道對其它企業沒有指導和借鑑作用。

最新的質量理論就擺在明處,任正非這個老人都能學習和應用,為什麼其它企業就學不到手呢?其實這是一項極為困難的事,質量大師戴明在日本大獲成功後,在美國企業推廣他的質量管理方法卻困難重重。質量大師休哈特的方法在二戰前只被十家企業採用,後來因為戰備需要,在國防部的強力推動下才得以實施。

為什麼會這麼難?因為新的質量理論總是要打破以往的組織結構,而多數企業是難以承受的,企業文化沒到相應層次的話,如果硬上就可能崩盤。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質量大師克勞斯比“零缺陷”理念的核心,是其著作《質量免費》的中心思想。他認為對瑕疵的容忍會造成後期巨大的投入,而零缺陷主張才會帶來最低的成本,甚至是免費的。

這個主張被華為貫徹落實了,具體的體現就是華為拒絕重獎“救火員”。在生產線上遇到故障,有個員工跳出來解決了問題,這樣的員工當然要重獎啊,而華為認為這種情況不可接受,因為這說明設計有缺陷而未被察覺,即使解決了這個具體故障,還可能有其它故障發生的可能性,所以要推倒重來。推倒重來不是為了作秀,而是作為降低成本的理性選擇,這樣思考的企業極為罕見,在國內我沒有見到第二家。

7、感想

國內的IT企業很會宣傳造勢,不大點成績就能吹得很玄乎,而華為的宣傳一直是個軟肋。我經常說華為的技術實力國際一流,但宣傳能力國內二流。

近日華為榮獲中國質量獎製造領域第一名,這是國內最頂級的質量榮譽,如果換做其它公司早不知道吹到哪裡去了,但華為的宣傳很不給力,如果不是看這篇文章,可能你都不知道有這件事。

有媒體約稿請我寫寫華為獲獎的事,如果僅僅是吹捧華為手機的質量如何如何高,領導是如何如何重視質量,這樣的文章毫無意義。再三思考,我決定寫質量管理科學的發展史,把發展史說清楚了,華為質量的秘密也就揭開了。

總結一下,質量管理科學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脫離生產的專職質檢,第二階段是基於數理統計的質量預測,第三階段是基於系統工程的全面質量管理,第四階段是“零缺陷”質量文化。國內IT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多數處於第一和第二階段,極少數正在步入到第三階段,而華為是唯一一家已經進入到第四階段的國內企業。

中國現在還是個質量弱國,外國人誇中國時會感嘆中國速度、中國效率、中國產量,但卻不會提及中國質量,而質量才是企業甚至國家的發展之本。希望更多的人瞭解質量管理科學,更多的企業學習和實踐質量管理科學,企業早日進入到“零缺陷”質量階段,國家早日完成日本當年的跨越,成為屹立世界的質量強國。我想,這才是宣傳華為榮獲中國質量獎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