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美麗信陽成為鳥兒生活的天堂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6月5日,是第47個世界環境日。

當天,河南省檢察機關淮河流域(河南段)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協作機制成立大會在信陽舉行。信陽檢察機關在會上介紹經驗,並鄭重表示,將發揮戰略協作機制優勢,積極打造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合力,築牢淮河流域(河南段)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屏障。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近年來,信陽市檢察機關主動把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檢察實踐,探索建立了一套專門機構、兩種工作模式、三項守護措施,綜合運用打擊、預防、監督、教育、保護等手段,為建設美麗信陽、綠色信陽作出了積極貢獻。

談起近年來創新探索的環境資源檢察工作新機制,信陽市檢察院負責人一臉肅然,“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這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神聖職責。”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信陽市檢察機關會同公安機關聯合開展生態環境資源宣傳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信陽生態資源豐富,大別山橫貫信陽南部,淮河橫穿信陽北部,一南一北兩大天然“生態屏障”,造就了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獨特環境與氣候。境內有530多種野生動物和2000多種植物,居全省之冠。擁有河流200多條,水庫923座,可謂山川秀美,生態良好,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常年位居河南首位。保護好一方青山綠水,任重而道遠。

“至今回想起來,我都不敢相信會批得這麼快,可見信陽對環境保護工作多麼重視。”一臉疲憊地從案卷中抬起頭,信陽市檢察院協管環境資源檢察工作、法警支隊政委阮鐵饒有興趣地講述起該市檢察機關環境資源檢察機構的“前世今身”。

據阮鐵回憶,2014年春,他受命牽頭組建“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探索全市檢察機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辦公室成立沒多久,阮鐵就收到溮河區檢察院轉呈來的一起群眾反映某企業偷排汙水、導致下游水產養殖戶魚類大量死亡的舉報線索。為了便於開展工作,2014年9月,時任溮河區檢察院檢察長助理的丁書峰也被抽調來協作調查這一線索。

經過現場查勘,並督促環保部門取樣檢測後,確認該企業汙染環境的基本事實存在,若不及時整改,進而會極大危及南灣湖的水源安全,應依法監督職能部門督促企業儘快整改到位。經監督督促,該企業投入50萬元建立了汙水處理設施,對企業垃圾堆放池和汙水處理相應配套設施作了防滲漏處理。

首戰告捷,阮鐵和丁書峰並沒有時間鬆一口氣。大量破壞環境資源案件的線索紛至沓來,作為臨時機構的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經很難滿足工作量成倍增加的環境資源檢察任務了。

後經院黨組研究決定,很快向信陽市委遞交了成立環境資源專門檢察機構的報告並很快獲得了正式批覆。截至2016年8月,信陽市縣(區)兩級檢察機關共批准成立10個環境資源檢察處(科),實行定編定崗,專人專責。

為了保證環境資源檢察工作的職責任務落到實處,信陽市檢察機關結合實際探索制定了《關於加強環境資源檢察工作的意見》和《環境資源檢察工作規則(試行)》等規範性文件,對環境資源檢察部門的職責、權限、受理案件範圍機制和制度等作了明確規範。

“搭好平臺更要唱好戲。”阮鐵說。僅2017年,信陽市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破壞環境資源刑事犯罪案件32件54人,審查起訴149件215人;立案偵查環境資源領域瀆職犯罪23件;向有關行政執法機關發出督促履職《檢察建議書》69份,糾正行政違法5件。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溮河區檢察官深入茶鄉宣傳生態環保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有了專門的機構,自然需要相應的工作機制,才能保證環境資源檢察工作的職責任務落到實處。

在工作實踐中,信陽市檢察機關結合實際探索出了“捕、訴、偵、監、防”一體化辦案模式,研究制定了《關於加強環境資源檢察工作的意見》和《環境資源檢察工作規則(試行)》等規範性文件,對環境資源檢察部門的職責、權限、受理案件範圍機制和制度等作明確規範。

2016年6月,一場由信陽市檢察院牽頭協調的聯合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刑事犯罪專項行動拉開序幕。地處大別山腹地的新縣、光山、商城等三個縣的相關部門協同開展了打擊破壞大別山森林資源等違法犯罪行為。

“大別山橫貫信陽東南部,綿延經過新縣、光山、商城三個縣域,保護轄區內大別山森林生態環境,光靠三縣單打獨鬥顯然不行。”現任信陽市檢察院環境資源檢察處負責人的丁書峰介紹,這次保護轄區內大別山森林生態環境專項行動能夠順利推進,得益於該院探索構建的“市院管總、縣區聯動、區域協作”的工作格局。

在此格局下,各縣區檢察院結合本區域生態資源特點、優勢和生態保護需要,按照“一院一主題”的工作模式,每年選擇一個服務主題,找準工作著力點,綜合運用打擊、預防、監督、教育、保護等手段,創造性地開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新縣是以林地為主的山區縣,森林覆蓋率達71.2%,植被覆蓋率達95%,素有“綠城”美稱。為了更好地保護大自然的饋贈,2017年,該院聯合縣法院、林業局、森林公安組織開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的“綠劍”行動,參與行動的部門各司其職,及時解決辦案中的疑難問題。

為配合“綠劍”行動,該院還聯合政府及林業局等部門開展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內容的“綠盾”行動,將全縣森林劃分為337個網格,每個網格聘請1至3名護林員,建立起以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網格化監管體系。

“‘綠劍’行動是打擊,‘綠盾’行動是保護。”該院檢察長楊炳輝說,自該行動開展以來,該院先後監督查處涉林行政案件89件113人,監督查處涉林刑事案件41件67人。

同新縣一樣,其他縣區院也都結合區域特色,按照“一院一主題”的工作模式,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潢川、息縣、淮濱瀕臨淮河,守護“一河清水”成了他們的重點;平橋、固始礦產資源豐富,服務“綠色礦山”、護衛“清潔空氣”成為他們的主題;溮河區、光山縣將保護南灣湖、潑河水庫飲用水源地作為重點;商城則開展了護衛“綠色田園”的主題活動。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檢察官深入施工現場開展預防生態環境法制宣傳活動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5月27日,一直忙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固始縣某鎮法定代表人、鎮長向某,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鎮裡設在河邊的一個露天垃圾填埋場,走上了法院被告席。而與他對簿公堂的,是固始縣人民檢察院環境資源檢察科的檢察官。

2013年,該鎮未經建設部門和環保部門審批、未採取防滲漏措施,擅自在該鎮某村河邊設置垃圾填埋場,致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給周邊群眾生活帶來嚴重損害。

固始縣檢察院依法發出《檢察建議書》後,該鎮雖停止使用此處垃圾填埋場,將部分垃圾轉運他處處理,並在該處垃圾上方用砂石覆蓋,但並無其他整改措施。經環保部門實地檢測,此處垃圾填埋場對周邊環境破壞並未消除,對附近居民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威脅。

隨後,經信陽市檢察院報經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批准,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固始縣檢察院依法向固始縣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這也是信陽環境資源檢察機構提起的首例公益訴訟案件。

無獨有偶。6月1日,信陽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息縣張陶鄉溫圍孜村文化廣場上公開開庭,凌某平等三位農民因非法捕獵36只野雞和1只斑鳩被提起公訴。息縣檢察院依法向息縣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經過法庭調查取證,法院採納檢察機關公訴建議並當庭宣判,凌某平、祝某新、蔡某建等三人當庭認罪悔罪,並向社會公開道歉。

“提起公益訴訟只是環境資源檢察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信陽市檢察院主管環境資源檢察工作的院黨組成員熊建中介紹,在保護生態環境資源方面,信陽檢察機關構建起了三維措施體系,一是訴前預防,通過法制宣傳教育、預防調查,將有可能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態;二是檢察建議,對已經造成生態環境資源破壞的行為,採取檢察建議的形式,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整改;三是公益訴訟,對已經造成生態環境資源破壞的行為,發出檢察建議後,相關部門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檢察機關依法提起訴訟。

至今,信陽市檢察機關已開展法制宣傳教育67場,預防調查83次,發出檢察建議252份,採納210份,啟動公益訴訟訴前程序42件。

據丁書峰介紹,信陽公益訴訟調查指揮中心和信陽公益訴訟舉報中心,正在籌備正式對外掛牌辦公。

就在不久前,由信陽市檢察院牽頭,聯合法院、公安、環保等九個單位和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建立環境資源司法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下發執行,信陽市生態環境保護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聯運辦公室也已成立,信陽多部門一體聯動的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的“大網”已經張開。

信陽:仗法律之劍護生命之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