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今日6月21日18時12分,迎來今年的夏至節氣。在二十四個節氣之中,夏至是最早被確定的那個。記載追溯到東周,那時的古人發現每年太陽走到今天,影子會變得很短。《恪遵憲度抄本》裡記,“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盛夏,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獸,屬陽,角向前;麋,形大,屬陰,角向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退;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麋角退。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二候蜩始鳴: 後五日“蜩始鳴”。古時楚稱蜩(tiáo),秦晉稱蟬。蜩螗(táng)沸羹,叫聲沸稠為粘羹,多美的形容!蜩即夏蟬,黑大,叫聲清亮,俗稱“知了”。螗小而綠,叫聲尖銳急促,它立秋後才鳴,也稱寒蜩、寒蟬、夏蟬,為區別於“知了”,俗稱為“都了”。它一叫,秋色厲,都該了了。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三候半夏生: 再五日“半夏生”。這意味著夏天過半了,後半夏白晝驕陽似火,濃蔭難求;夜晚蟲鳴如織,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種白色塊莖,它生於陰陽半開半闔時,所以,作為一種中藥材,主治半開半闔之病,協調中樞。如治傷寒寒熱,是少陽之樞半開之病;治喉嚨腫痛,是少陰之樞半開之病。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九九”,你會數嗎?

對於“數九”更為人所知的或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的冬至九九歌。其實,夏至也數九。

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就載有一首《夏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當然,我國地域十分廣闊,又由於世界氣候變暖,民間各地流傳的“九九歌”也不一定適用。入伏後,天氣炎熱,這是大趨勢。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日味漸烈,詩詞意更濃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古代測量時間有白天的日晷和夜晚的沙漏。夏至白晝達到最長,過了夏至,夜晚慢慢變長,所以說“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農曆五月有很多農事活動,所以說“是月農稍忙”。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後得雨》

【宋】蘇轍

天惟不窮人,旱甚雨輒至。

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

一年失二雨,廩實真不繼。

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

奪祿十五年,有田潁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

餘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

久養無用身,未識彼天意。

夏至到小暑期間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的說法。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絃。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代夏至有吃粽子和烤鵝的習俗,而夏至在農曆五月中旬,江南開始梅雨天氣。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日衡陽郡齋書懷》

【唐】令狐楚

一來江城守,七見江月圓。

齒髮將七十,鄉關越三千。

褰帷罕遊觀,閉閤多沉眠。

新節還復至,故交盡相捐。

何時羾閶闔,上訴高高天。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這個節日同冬至節一樣重要。詩人值節日抒發孤獨感,渴望上達聖聽,被朝廷召回。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日與太學同舍會葆真二首》

【宋】陳與義

微官有閥閱,三賦池上詩。

林密知夏深,仰看天離離。

官忙負遠興,觴至及良時。

荷氣夜來雨,百鳥清晝遲。

微風不動蘋,坐看水色移。

門前爭奪場,取歡不償悲。

欲歸未得去,日暮多黃鸝。

明波影千柳,紺屋朝萬荷。

物新感節移,意定覺景多。

游魚聚亭影,鏡面散微渦。

江湖豈在遠,所欠雨一蓑。

忽看帶箭禽,三嘆無奈何。

柳映荷塘,游魚聚影,夜雨飄荷香,黃鸝鳴池上。面對大自然的美景,真想擺脫塵世糾葛,身披蓑衣,持竿於雨中舟上。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係臂扶羸。

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閒伴兒嬉。

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

踰年不與廟祭,敢雲孝子慈孫。

古人有夏至祭祀先祖的習俗,而夏至和端午的很多習俗重疊在一起,有的地方重端午,有的地方重夏至。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永遇樂·夏至》

【宋】史浩

符籙玉搔頭,艾虎青絲鬢。

一曲清歌倒酒蓮,尚有香蒲暈。

角簟碧紗廚,揮扇消煩悶。

唯有先生心地涼,不怕炎曦近。

飲酒清歌,端午的艾草香尚留,天氣悶熱,揮扇難消熱氣,倘若心靜,自然涼,亦不怕炎熱。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過東市二絕》

【宋】洪諮夔

插遍秧疇雨恰晴,牧兒頂踵是昇平。

禿穿犢鼻迎風去,橫坐牛腰趁草行。

漲落平溪水見沙,綠陰兩岸市人家。

晚風來去吹香遠,蔌蔌冬青幾樹花。

夏至,雨後天晴,牧童騎牛往青草深深處,溪水清澈,兩岸綠蔭滿布,晚風拂面,愜意的夏至午後。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

【宋】張耒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幹雲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古典君:《禮記·月令》稱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古人又稱夏至為“日長至”,認為是陰陽相爭的節點,所以很重視夏至日的養生功。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日雨》

【宋】袁說友

煙暝千巖木,溪明一帶樓。

片雲封舊恨,急雨罥新愁。

節又匆匆過,詩從軋軋抽。

病軀無耐暑,老鬢不禁秋。

詩人夏至日抒發老病之煩惱。夏至後天氣炎熱起來,二十天左右“入伏”,暑熱之煩惱讓人憂愁。

夏至習俗,源遠流長

祭神祀祖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後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古時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食“麥粽”與“夏至餅”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江南食俗。《吳江縣誌》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俗謂“夏至餅”。

冬至餛飩夏至面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以及“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 至 養 生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陰陽協調。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古人認為,人體之腎納象為水,水宜上升;而心納火象,火應下降,此乃水火既濟。“既濟”出自《易經》,既濟卦上坎下離,坎為水,離為火,既濟則是水火相交為用。心火下行以溫養腎水,腎水上行以滋心火,心腎相交,則身體健康。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則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與陽既對立又統一,陰陽之間取得相對的動態平衡,稱為“陰平陽秘”。腎和心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相互平衡。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火過旺則傷腎水,腎水過旺則傷心火,心腎不交則心煩、失眠、心悸、腰痠、遺精、手腳寒涼、怕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都會出現。

夏至飲食,宜苦酸鹹

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辛”的說法。根據五臟、五味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時多食鹹味以補心,因鹹入腎,補養腎水,腎水上行以斂心火,不致心火過旺。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心旺腎衰,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尤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日久形成脾腎陽虛,這也是現在形成大量陽虛根本原因,陽虛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用。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很多疾病產生和後天脾胃飲食不節有關,不合理飲食,再加上運動少,生活節奏快,情志調節不良,致使疾病產生,比如西醫所說的“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大部分都是吃出來的。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此外建議大家吃一些生薑。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功效的經典比喻。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慾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還可以幫助防暑。還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適量食生薑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很有好處。

生薑薏米飲:補腎降心火,健脾解暑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炒麥芽20克,生薑20克,薏米30克,山藥20克,菊花5克,枸杞15克,綠豆30克,紅糖適量,煮水飲用。

山楂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山楂15克,酸梅50克,生薑20克,炒麥芽20克,加水煮軟後放入白菊花5克,燒開後撈出菊花,再放入適量紅糖,晾涼飲用。

荷葉茯苓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荷葉1張(鮮、幹均可),茯苓30克,酸棗仁15克,柏子仁15克,生薑20克,粳米或小米30克,紅糖適量。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加入白糖。

夏應養長,亦要靜心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鬱鬱蔥蔥,蓬勃向上,心情愉悅,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只有神氣充足,人體的機能才旺盛而協調。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讓人心煩意躁,心緒不寧。 “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養神之道貴在“靜”,精神情志活動保持淡泊寧靜,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講道 “千般難,不越三條”,即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心火過旺,就會煎熬腎水。

起居有時,養陰護陽

夏季日長夜短,起居調養,宜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的陽盛陰衰。適量午睡,能養陰護陽,使大腦和全身得到放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體力。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宜“輕”,環境宜“清”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

適量運動有助於調暢氣血、養護陽氣。最好選擇一些“輕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等,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運動少的人,經常能擴擴胸、甩手踢腿也有益。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溼痺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按壓穴位,心腎相交

勞宮配湧泉:勞宮穴在手心位置,屬手厥陰心包經,重刺激以瀉心火。湧泉穴位於足心,屬足少陰腎經,擦熱可滋陰降火。兩穴相配,使心腎相交。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神門配復溜:神門穴位於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屬手少陰心經,按壓可瀉心火,用於心火過旺引起的心煩、失眠、心悸等。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太溪(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屬足少陰腎經,按壓可補腎水,用於腎氣不足引起的耳鳴、腰膝痠軟等。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黃帝內經》裡說,夏天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望你動靜皆宜,因為心有所鍾,可以不為所動。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圖片|網絡

校對|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