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民俗畫家,自幼隨父母生活在京津兩地,少年時曾拜國畫大師劉子久、劉奎齡學習國畫;後又師從傅乃琳、沈毅、郭燕先生學習素描、連環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連環畫多產畫家。曾創作了長卷畫《中國古代歷史圖卷》、《江山名勝圖卷》、《九河下梢天津衛》;《儒林外史》、《古都遺韻》、《中軸龍脈圖卷》等作品。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永定門

永定門是老北京城的南大門。老北京城的“中軸線”是古老的北京城市佈局規劃一大特色。復建後的永定門城樓不僅保護了文化遺產,它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傳承的一座永久的紀念碑。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永定內大街

永定門內大街是從永定門向北的一條土路大街。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是以土石路為主,當年一句俗語概括了老北京街道的風貌:“颳風是香爐,下雨是墨盒”。永定門內大街當年皇帝經常走的路,從皇宮出來順著“中軸線”向南到天壇“祭天”,到先農壇“種地”就得走這條黃土大道。只不過他是“真龍天子”,所以比老百姓多了一個“淨水潑街”。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永定外大街

從永定門箭樓向南望去是一條向南的大街,滿街都是進出城的大車(馬車)和挑擔、推車的農民。永定門外一片片低矮的灰色房屋和莊稼地,老北京城是城市與農村最為接近的古城。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前門大街

前門大街自明、清兩代到民國之後數百年人氣興旺,商賈雲集,是寸土寸金的商家旺地!其昌盛繁華古詩有證:“五色迷離眼欲盲,萬方貨物列縱橫,舉頭天不分睛晦,路窄人皆接撞行。”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前門火車站

正陽門火車站始建於1906年,也稱火車東站。當年它是北京最大的火車站,火車站大樓是一個叫金達的英國人設計的,是當時老北京洋味兒很濃的建築。1959年北京火車站新站建成後,前門火車站停止使用,如今成了鐵路博物館。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正陽門之冬

正陽門俗稱“大前門”、“前門樓子”。正陽門是由箭樓、城樓、甕城組成,稱“四門、三橋、五牌樓”。在城樓南面東西各有一座廟宇:東側為觀音廟,西側為關帝廟。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正陽門城樓北側

在1915年改造之前,城樓北側還存在登樓“馬道”。1915年國民政府為了解決前門地區交通擁堵現象,對前門及其周邊進行改造。在當時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主持下,由德國專家羅思凱制訂了改造方案。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正陽門箭樓和甕城

1915年,國民政府對前門地區進行改造,緩解交通,折除了甕城對箭樓實行改造:每個箭窗上加飾了西洋風格的水泥弧形華蓋,在箭樓窗下增建了白玉石抱柱和漢白玉欄杆,形成懸空式平臺。箭樓門洞之上增加“正陽門”橫匾,東西兩側增加了欄杆,又增建了“之”字形登城馬道。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正陽門西側護城河

正陽橋下有護城河流過。西側河水又寬又深,大小舟船穿稜來往;護城河的南岸、西河沿街有眾多的商號,熱鬧非凡。如今護城河早已消失,但西河沿街的名字一直保留至今。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中華門

中華門坐落在京城中軸線上,坐北朝南,背向天安門。始建於明朝,原稱“大明門”單簷歇山頂開三門,前不遠處便是“天街”(俗稱棋盤街)門後是通向天安門故宮的卸道,大明門建成之後明成祖曾讓大學士解縉提寫大明門門聯。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景山前街

景山前街在明清時期是皇城的一部分,是禁地,根本不是一條街。1931年景山和紫禁城之間北門折除之後,東西通暢闢為這路當時分為三段:中為景山前街,東為景山東街,西為三座門大街,1965年後統稱景山前街。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鼓樓

鼓樓位於地安門外,元代(1272年)建設鼓樓時,其位置在元大都的中心區,並不在中軸線上,而是在偏西地域。後來鼓樓毀於火災。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原址又重建鼓樓,後來又遭損毀。鼓樓上原有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鼓樓和鐘樓是當年老北京的報時中心。由欽天監事掌管。每時焚香以定更次。此鍾當時是老北京的標準時間,由宮庭“鑾儀衛”派“旗鼓手”專司此職。清末以後改為鳴放“午炮”向市民報時。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鐘樓

鐘樓位於鼓樓以北,與鼓樓相對,是中軸線最北端終點。它與鼓樓同時建成,在明代永樂年間,這裡曾鑄造一口大鐵鐘,但因聲音不好聽而被廢棄,以後又鑄造一口銅鐘,此鍾重達六十三噸,其聲音悠楊悅耳,至今仍保存在鐘樓之上。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地安門外大街

地安門大街是當時京城熱鬧的地方,商鋪繁華,百業興旺,這與它連接皇宮的“後門”有關。當時宮裡的人只要走出紫禁城就會來到地安門外大街,促使這一地區繁榮異常,那時人列舉繁華之地的諺語:“西四、東單、鼓樓前”,這“鼓樓前”就是指地安門外大街。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後門橋火神廟

地安門外後門橋北有一座火神廟。每年過年前後這裡都熱鬧非凡。廟門前兩旁有風箏攤、刀槍玩具耍物攤、小吃攤、卦攤、賣吃食雜物的,形成一個火神廟會,據說當年慈禧太后曾來火神廟進香,因此帶動很多人來火神廟燒香。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新街口

新街口在缸瓦市大街和麵直門內大街丁字路口,這條街上老字號商鋪很多,其中震泰興油鹽店,萬盛號絨線店等也在這條街等上,新街口是當時北京非常繁華的商業區,也是到西直門的必經之路。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西四北大街

由於在四路口各建了一座木結構牌樓,所以此地俗稱“西四牌樓”。此地周邊仍按元代時稱為“西市”。其南北向大街稱“大市街”。明代“西四牌樓”是處決人的地方。刑場設在人多的集市,能起威攝作用,當時一提到“斬首西四牌樓”人們就不覺心驚肉跳!到了清代,此街為“西大市街”、西四牌樓大街”。民國時期統稱“西四北大街”。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西直門

西直門原為元大都西城牆之中門,稱“義和門”。明朝初年為西城牆北門,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繕後改名為西直門。清朝皇帝后妃去園明園、頤和園、西山、西直門是必經之路。清朝時期皇宮大內要吃喝玉泉山泉水,是要從西直門進入紫禁城的。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西直門箭樓包建的元大都義和門

1969年拆除西直門箭樓時,發現箭樓內還包著一座城門洞,確認這是元大都時代的“義和門”。西直門在明初又使用了六十餘年,明朝正統年間重修建北京城門時把義和門包建在西直門箭樓內,直到1969年拆除西南門時才被發現。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阜成門

阜成門位於內城牆南側。元朝時稱“平則門”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後改名為“阜成門”。阜成門是通往京西之門戶。明、清時代城內所需之煤炭都是通過阜成門運入,此狀持續多年。在阜成門城樓大門北側,鋃砌一塊條石,石上雕刻梅花,其意是“梅”與“煤”諧音。暗指此門是運入煤炭之必經之門。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宣武門

元大都時曾在南城牆西側修建“順承門”,該名源於《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至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改稱為“宣武門”,但俗稱叫“順治門”。截至1930年,城樓東側的關帝廟、甕城、閘樓、箭樓已經全部拆除了。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陶然亭慈悲

陶然亭公園內有一座古剎慈悲庵,清朝工部郎中江藻曾在庵內坐陣指揮建設陶然亭。陶然亭名稱取自白居易詩:“更待菊黃佳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庵中匾額“陶然”二字便是江藻所書。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風俗畫——記憶中的老北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