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態度的人生,決定你能否能走多遠!

  • 點擊右上角【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
    ,贈送您國學課堂全網精品微課(定期更新)~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jiao四聲)。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三種態度的人生,決定你能否能走多遠!

一、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曾子在這裡所說的話,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問於不能","問於寡"等都表明在學習上的謙遜態度。沒有知識、沒有才能的人並不是一錢不值的,在他們身上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所以,在學習上,即要向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學習,又要向少知識、少才能的人學習。其次,曾子還提出"有若無"、"實若虛"的說法,希望人們始終保持謙虛不自滿的態度。第三,曾子說"犯而不校",表現出一種寬闊的胸懷和忍讓精神,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

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很多人講究面子,為了維護面子而不懂裝懂,尤其是家長在孩子面前,老師在學生面前,上司在下屬面前,往往很難做到“以能問於不能”,他們總覺得,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向“整體上比自己不能”的人請教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

三種態度的人生,決定你能否能走多遠!

二、有若無,實若虛:

還記得“杯滿了,心空了”的故事嗎?老禪師向滿滿的一杯水裡再加水,能加進去嗎?答案當然是“不能”,因為杯滿了,沒有了空間,再加水,放哪裡呢?一個人不管多麼有學問,總有他不懂的東西,也總有其不擅長之處。所以一個人不要因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專長,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即使對於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也可能有不懂的地方,所以要虛懷若谷,才能不斷提高。不要總擺出行家裡手的樣子,半桶水硬要裝成一桶水。就像孔子所說的:“亡而無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有恆矣。

孔子說:“聖人,我見不到了,能見到君子,就可以了。”又說:“善人,我見不到了,能見到操守堅定的人,就可以了。沒有而裝作有,空虛而裝作充足,貧乏而裝作飽滿,這種人難有堅定的操守呀。”

三種態度的人生,決定你能否能走多遠!

三、犯而不校:

鼴鼠說要向獅子單挑,以決雌雄。獅子說,我要接受你的挑戰,日後不知有多少人會笑話我,說我都會接受你的挑戰,太沒面子了。而你不同,雖然必定輸,但贏利了名氣,可以在人前炫耀,你曾經和最強大的獅子單挑過。獅子於是不再理會鼴鼠。

一個人,一生中只應當做當時該做的事,其他干擾事項就免了。

這叫啥?犯而不校。不要跟每個人都去爭。留著點精力讓自己心安吧。

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jiao四聲);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這個朋友是誰呢?不知道。但他就在我們身邊,須臾也沒有離開。在哪裡?就在心裡吧。

有一句諺語:“不懂的時候問別人是一時的羞愧,如果不問則是一生的羞愧。”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