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1


我們離開學校,再也不曾回到校園。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面目越來越模糊,

很多珍貴的東西,漸離漸遠。

我們對校園的懷念,都是在懷念那時候的同學和青春。我們對學校的記憶,更多的是逃課、掛科、談戀愛;還有某個晚上,和室友的宿舍臥談會,和同學躺在操場的草地上看星星。

甚至,我們想起學校,會先想起舍管阿姨,想起二教邊上的食堂,想起校門口的小吃街……

我們從來不會想起,學校的校長,也不曾和人談起學校的教育或者讀書的意義。

畢竟,我們的校長,不是蔡元培。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2


蔡元培: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職典禮上,正式發表演說:

“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大學生要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學生進入大學應為求學,而非僅僅達到做官發財的目的。在研究學問之外砥礪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也是大學生所必需的。而作為學校之主體的師生應該建立一種互敬互愛、互相勸勉的關係。”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這篇簡短的演說為北大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

“為全國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計”,直接為大學教育定了永恆的基調。

他上任後,提出“兼容幷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對北大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北大很快從一所官氣十足、腐敗落後的舊學校轉變為學術繁榮、朝氣蓬勃的新文化運動中心。

北京大學是在維新變法中成立,卻是在蔡元培先生擔任校長時才真正誕生。

3


蔡元培:凡無學識,誤人子弟之教員,一律開除,永不延聘!

蔡元培上任之前,北大已經有過四任校長——嚴復、章士釗、何燏時、胡仁源。蔡元培是第五個。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可當時的北大,是政府的學校,來這裡上學的,都是一些官僚的紈絝子弟,沒有任何求學之心,就是為了有個文憑,給自己鍍金,想著畢業之後可以憑藉著這張文憑,一路平步青雲、升官發財。

此時的北大,是中國最腐敗的學堂,中國封建勢力殘留的大本營之一。

上課了,這群宦官家族的公子哥就吊兒郎當、渾水摸魚;下課了,勾肩搭背、成群結隊地到妓院玩樂。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蔡元培上任後,查了一下考勤記錄,發現不僅是學生缺勤的很多,連老師都缺勤。學生個個都大有來頭,而缺勤的那位老師克德萊也後臺很硬,是駐法公使指派來的教員。他們幾個外國老師不好好教課,每天都相約一起到妓院喝花酒,師道全無。

蔡元培,一拍桌子,“凡無學識,誤人子弟之中外教員,一律開除,永不延聘!”就把這個克德萊給炒了魷魚。

這下可好了,掀起大浪!這個決定直接得罪了當時的英法帝國,克德萊找來外國勢力,使用外交手段向北洋政府施壓,北洋政府怕得罪不起,勸蔡元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蔡元培,一紙書信回覆,“本校辭退教員全是照規矩辦事,絲毫沒有什麼不妥;要是克德萊想打官司,那就悉聽尊便。”

如此的魄力,也是當今罕有!

4


蔡元培:不拘一格用人才

他剛當上北大校長,就因聽老友湯爾的推薦,一個人跑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社,拜訪一個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看上去並不靠譜,好好的學問不做,就愛睡懶覺和玩耍。但他知道,這個人,有才華有能力,是個人物,於是前去納才。

這個年輕人,是當時辦《新青年》的陳獨秀。

據後來陳獨秀回憶,“蔡先生約我到北大,幫助他整頓學校。我對蔡先生約定,我從來沒有在大學教過書,又沒有什麼學位頭銜,能否勝任,不得而知。我試幹三個月,如勝任即繼續幹下去,如不勝任即回滬。”

考慮到出任文科學長需要一定資歷方能通過,蔡元培還給陳獨秀偽造了日本東京大學學歷,使他可以順利地到北大任教,《新青年》雜誌社也隨之遷至北京。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梁漱溟被後人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當時,梁漱溟多次報考北大都沒有被錄取,最後讀了直隸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1917年,23歲的梁漱溟給蔡元培寄去了幾篇自己寫的論文,其中一篇是在上海的《東方雜誌》上連載他撰寫的長文《究元決疑論》,以近世西洋學說闡述印度佛家理論,希望可以被北大錄取。

蔡元培一看,誒喲!是個人才嘞!立刻把他約到了校長室,對梁漱溟說,“憑你的才華,可以直接到北大當老師!”

梁漱溟嚇到了,“可是蔡先生,我只有初中學歷。”

蔡元培大手一揮,不甚在意地說,“無妨無妨,你可以來的,就當來學術討論交流好啦!”

就這樣,梁漱溟後來到北大任教,一教就是七年,遂由此成名,後成民國大師。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除此之外,還有從美國學成回國,新文化領袖、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胡適,也被蔡元培聘為北大教授。

年僅28歲,在日本只讀了兩年大學,但已發表論著詩文百餘篇的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李大釗,被蔡元培聘為圖書館主任。

連大專都沒有畢業的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大學院“特約著述員”。

除此之外,錢玄同、劉半農、丁西林、翁文灝、李四光、徐寶璜、朱家驊、劉文典等受聘於蔡元培時,均為年不過三十的青年俊才。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這就是蔡元培。

在他眼裡,學歷不是問題,出身不是問題,只要你有道德,有才華,有心志,願意做學問和做教育,那我就可以破格錄取你,為你引向更廣袤的天地任你發揮。

5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有人說,中國思想史上有兩個高潮,一個是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另一個是民國時期。而民國時期的思想高潮的來臨,蔡元培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有蔡元培當校長的北大,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才,因蔡校長毫無門戶之見,當時的北大擁有著中國大學史上,最輝煌的超豪華全明星至尊名師陣容,簡直就是教育界的男子天團,放到現如今,也是一個接一個的大師,一個賽一個的男神。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那時候的北大,有拖著辮子的擁有13個博士學位的“清末怪傑”辜鴻銘,也有辦《新青年》倡導“民主、自由、解放”的激進青年陳獨秀;有辦《國故》的嚮往“魏晉風流”的守舊派黃侃;有大力推廣白話文的胡適、錢玄同,也有橫眉冷對的魯迅,還有敢大罵當政袁世凱的章士釗。

所有的人,都有自己身上的特點,還不一定看得起對方,但那時的北京大學,才是真正的群英薈萃,群星閃耀。

他說“我素信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不是絕對。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讓他們並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他誓死捍衛學術上的爭論,包容不同的意見,也包容異端。在他看來,學術不自由,中國就沒有自由,沒有包容,中國就沒有未來!

1920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訪華,他稱讚北大是教學生以自由思想的場所,“五四”時期的學生,不僅自己富有公共精神,而且還具有喚起全民公共精神的一股強大力量。”

6


蔡元培:校門向每一個年輕人敞開

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前,北大就有招收旁聽生的制度,需要旁聽生支付一學期兩元的旁聽費。蔡元培一來,旁聽制度就開放了。

他說:“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權利,大學應該是對外開放的!”

這些旁聽生裡有大作家丁玲、大作家矛盾、大作家沈從文、大作家瞿秋白。靠著旁聽,許多學生都成為一代大家。

當時,還有從湖南趕過來旁聽的毛澤東,後來當上北大的圖書館管理員,領月薪8塊大洋。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馬敘倫教授說:

“蔡先生在的北大,校園有五公開:

一課堂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聽。

二是圖書館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看。

三是食堂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吃。

四是浴室公開,什麼人都可以來洗。

五是體育場公開,大家都可以來玩。”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受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

7


蔡元培:絕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

蔡元培有個愛好——熱衷辭職。

1890年,蔡元培剛剛24歲,應邀出任上虞縣誌總纂。這麼年輕就有了這樣的位子,但是他似乎並不珍惜,因為他所定的編寫條例得不到各分纂的贊同,他選擇了辭職。

接著是1898年,蔡元培32歲時當上了翰林院編修,這也是一個前途無量的職務,但戊戌政變後,蔡元培對清廷失去了信心,不願再給朝廷出力,於是辭職。

1902年,蔡元培已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學校發生學潮,蔡元培支持學生退學,他再次辭職。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1912年,蔡元培46歲時就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半年後,為抵制袁世凱專制獨裁,向袁當面堅辭教育總長。袁世凱以"我代四萬萬人堅留總長"相留,蔡元培以"元培亦以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相拒。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32名學生被捕,其中有20名北大學生,蔡元培每日奔波救助被捕學生。當所有被捕學生終於獲釋,第二天蔡元培親自向總統徐世昌遞送辭北大校長信,並發表《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當晚離京。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正像他發佈的《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中說:“我絕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

後人統計,蔡元培一生,辭職次數有24次之多,其中7次是為了北大,除了前幾次在年輕時候是因為自己的個人意願沒有得到尊重而辭職,其他的都是為了國家的命運,為了學生的未來,為了教育的發展。

他的在任,他的辭職,其實都是為了教育。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那個年代,我們的國家很亂,我們的國家也很窮,紛亂動盪的歲月裡,總有一些人,堅守著最初的心志,維護著讀書人最純淨的志向,把教育的責任堅定地抗在自己的肩上,把一個全國最官僚腐敗的大學,變成一個迸發智慧、活力與新思想的國之棟樑搖籃。

中國人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知識,中國人終於明白了什麼叫現代。

可以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新北大,沒有新文化運動,更沒有中國現代教育體系和制度。

8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全國哀輓。他一生為中國教育、學術自由鞠躬盡瘁,逝後無一間屋、一寸土,就連當時入殮的衣衾棺木,都是商務印書館的朋友代付。

蔣夢麟的輓聯是“大德垂後世,中國一完人”。

吳稚暉的輓聯是“平生無缺德,舉世失完人”。

梁漱溟說:

“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術,不在事功,而只在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於後世。”

蔡元培:培養大師的大師

胡適的老師,美國大哲學家杜威說蔡先生:“以一個校長身份,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人。在蔡先生身上,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有一種不可言說的人格魅力,先生無愧是培養大師的大師”

這樣的讚賞,蔡元培,當之無愧。

培養大師的大師,大家之大家。

千秋留名,萬世師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