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半個人”是教育的悲哀

最近看到在某一高三教室的正前方掛著這樣一條橫幅:“不學習,如何養活你的眾多女人。”很顯然,班主任用這種直白而露骨的語言意在砥礪那些為在千軍萬馬中突圍而“捨生忘死”拼搏的壯士。與冰冷刺骨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勵志語相比,這條標語多少帶有一點溫情。只不過,這種溫情溢出更多的是俗陋與糟糠味。看到這樣的“勵志語”,不由得想起錢理群先生對現行中國教育作出的“中國的教育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論斷。不過,與“精緻”相比,上面的斷語更帶有刺鼻的世俗氣。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對教育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演進中發揮重要的新定位。教育屬性和施加影響的特殊性決定在經營教育時不可能按照一般性的加工產業思維進行運作。人的可塑性,使用工具的特殊性,兩相疊加催生出 “勞動方式”的獨特性。從淺層意義上看,教育是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為基礎目標。但是,從一個人長期發展和終生成長的角度審視,對人的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審美意趣的根植當成為教育的旨歸。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再是人專屬性的,因為高科技的工具被人植入的智能已經遠遠超出人類自身。不過,不論現代存儲工具有多大的存儲能力,在人類設定程序的前提下能夠從事多麼高艱深的勞動,它們還是在人的先期設定下完成。人類與高科技設備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人有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對各種事物就能作出高低優劣的判斷,並作出相應的取捨。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創造加工。從這一點看,關鍵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人類必須具備的素養。而這兩種素養的培養不是外力的強加實現,而是通過教育完成的。由此觀之,教育要實現其自身的應有之義,在重視雙基傳授和訓練的同時,必須強化思維訓練和審美培養。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素養,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才能更好的適應生活。

可是,反觀現實教育,真正把教育上升到把關鍵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教育踐行的目標的近乎空白。考試指揮棒釋放的巨大威懾力的震懾,逼迫教育的相關方開展的活動都必須圍繞考試這個軸心運轉,知識灌輸加塞,應試技能的機械性訓練。這樣做的終極目的就是拿高分,衝名牌,做人上人。有了這種思想的加持,各種超出常態的事情的發生也就稀鬆尋常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裡強調的是教育的長期性。教育是慢工出細活的精神培植和人格養成的活動。一個人的成長應遵循其自身的規律,如果急於求成,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成長”就其包含的內容而言,有有形的物質性的成長和無形的精神性的提升。就生命的本體而言,肉體的健康是思想健全的基礎。沒有健康的體魄,對精神的涵養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即使有健康的身體,如果人格不健全,“半個人” 有可能對自我,乃至社會造成傷害。從某種程度上說,精神的殘缺比身體的殘缺更可怕。要避免各種因人格殘缺造成悲劇的發生,對人進行精神的塑造更加重要。而對塑造的靈魂,教育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魯迅先生說:“教育對人的改造,要深耕三個方面——立人、批判和創新。”用先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教育作出的清醒定位來觀照現實,他所倡導的“立人、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對當下的教育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一個人身體的成長是可視的,而且因身體發育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一個人的精神涵養和靈魂塑造是長期性的,需要經過不斷的修復革新突破完善的過程。正是如此,教育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時,不當以短視的速度的追求作為產出的勞動成果,而應該以長遠的眼光培養受教育者終生學習的能力。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面臨的挑戰不同。接受學校教育階段,因為老師家長全職型的服務是不愁沒有魚吃的。可是,一旦從老師和家長的羽翼中走出來,面臨紛繁複雜的社會時,如果沒有“漁技”就很難吃到可口的魚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作為《大學》的“卷首語”,用淺近的文字指出了教育應追求的目標。而從提出的三個目標看,“明德”是基礎。這與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人無德不立”,強調了人之為人修煉德行的重要性;“新民”指向的是人通過教育當除去陋習惡習,從荒蠻矇昧走向文明開化;“至善”,提出了通過教育,人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不論處於什麼樣的層次,三個方面都歸一性地指向對人的精神和靈魂的滴灌與塑造。當然,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不是說對受教育者實施影響時是純粹的進行乾枯的道德說教,而是建立在對知識的習得和基本能力訓練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必備知識和能力做根基,在空中樓閣中暢想教育的願景是很難實現的。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生存與溫飽不再是威脅人類的問題。解決了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問題,對個體而言面臨的就是如何發展的問題。個體如何生存與發展,除了取決於自身,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體格健碩是高質量生活的前提,精神和人格的健全是高品位生活的保障。身體需要物質提供能量,精神離不開教育給予養分。教育的相關方,在對教育投注價值期許時,應該要有準確的認知和定位。雙眼只盯住考試,只盯著分數不放,短期可能見成效,但從長遠看,這種只在表層耕作,僅在外圍打轉的捨本逐末之舉,經過教育加工出來的人肯定會出現一些因缺鈣而得軟骨病的人。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半個人”太多,很難在世界舞臺上立於不敗之地的。教育是耕心、樹人的,人是教育的核心,是主幹,其他的方法手段只是為了讓“人”這棵大樹更加枝繁葉茂!(陳士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