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南京」妙耳山,這裡藏著魯迅的青春

三牌樓虹橋新城市廣場的後面,3503廠老廠區內,有一座被老廠區和居民區包圍的小山。

原先鎮江路菜場附近還有過寫著它名字的路牌,如今已經不見,如果不是附近的老居民,估計都不會知道這座山的名字——妙耳山

「發現 南京」妙耳山,這裡藏著魯迅的青春

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

妙耳山簡直不能算山,垂直距離大概只有三十多米,六七層樓高。走到山頂只要花五六分鐘

山雖小,該有的都不少。

小山四周有好幾條登山道。山頂有平地,有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的亭子和長廊。山頂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四周有圍牆,正中有鐵門。

雖然靠近鬧市區,不遠處就是中山北路和虎踞北路,但此處非常幽靜,鳥兒啁啾,濃廕庇日。

「發現 南京」妙耳山,這裡藏著魯迅的青春

▲南京妙耳山,山雖小,但該有的都不少

妙耳山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

《南京地名大全》記載,妙耳山,是南京城北丘陵的一座小山。清代《江寧省城圖》中記載了這座小山的山名。

《鍾南淮北區域志》載:“妙耳山,小阜也,上有都天廟。嘉慶、道光間,賽會頗盛。”

清朝時妙耳山上建有都天廟,清嘉慶、道光年間,都天廟的廟會非常興盛。

史料記載,妙耳山的都天廟早在明代就有了,當時廟務由一名叫做妙耳的和尚掌管,山因和尚“妙耳”而得名。

魯迅爬過的山

清末、民國的多種南京老地圖上,都有“妙耳山”。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幾種民國地圖上,還能找到妙耳山上“都天廟”

,證明當時都天廟依然保存。

1933年的《新測南京城市詳圖》上,妙耳山由三個小山包組成。西南方向是對過山;南面是馬鞍山;西北方向是葛家山、范家山;東邊有清朝部隊“三十三標”的遺蹟。

現在的妙耳山雖然小得不值一提,但也有名人登臨過,魯迅周作人兄弟就曾經是妙耳山的遊客。

清末礦路學堂就位於妙耳山北側。1898年12月,魯迅來到礦路學堂學習,前後三年。在校期間,魯迅曾經和弟弟周作人一起遊覽妙耳山,而當時周作人正在同樣距離妙耳山不遠的江南水師學堂學習。

「發現 南京」妙耳山,這裡藏著魯迅的青春

▲相傳妙耳山上曾有座“都天廟”

雷達研究所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雷達研究所,也曾經建在這個小山上。

民國18年(1929年)闢建中山北路時,妙耳山被切為兩段,一段仍保留原名,另一端更名為頌德里。

1933年,物理學家葛正權學成回國,相繼擔任航空委員會第一氣體制造所所長、空軍制氧總廠廠長等職務。

1945年8月,日軍投降,抗戰勝利,時任國防部第六廳設計處處長的葛正權被派往上海,接收美軍留下來的物資。美軍在上海留下了數百輛雷達車和3000多噸雷達器材,而當時中國在雷達方面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

葛正權想辦法將這些雷達器材運到了南京,1947年在城南登隆巷建了特種電訊器材修理所(即雷達修理所),擔任所長,修理二戰中美軍和日軍留在中國的廢舊雷達。

「發現 南京」妙耳山,這裡藏著魯迅的青春

▲物理學家葛正權

1948年,國民政府決定以雷達修理所為基礎,成立雷達研究所,從此中國雷達研究和生產工業正式開啟。雷達研究所所長為葛正權,研究所的地址,就設在南京城北的小山——妙耳山上。

研究所成立不久,葛正權就在妙耳山上安排了一次雷達演習。當時的南京城北非常空曠,站在妙耳山上,就能看到遠山和長江。當雷達顯示器上顯示出被探測物體的距離、高度、方向等信息時,觀摩演習的軍政要員們都驚歎不已。

新中國成立後,葛正權設法將雷達研究所的設備和技術人員留在了大陸,正是如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簡稱“十四所”)的前身。

再後來妙耳山的大部分被夷平建了居民區,當年的往事也消散在了巷陌間。

「發現 南京」妙耳山,這裡藏著魯迅的青春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