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編程培訓機構,做到這些,才算對學生負責!

會編程是一件事兒,會教編程是另一件事兒!

阿童木人工智能聽到不少家長反饋:自己的伴侶——理工科出身的,看到少兒編程最近這麼火,就擼起袖管,買幾本scratch編程課本,就開幹了,但是結果卻不太理想,比如這位母親說道:“IT男老公仔細研究並悉心準備了一個月後,開始了對六歲女兒的編程啟蒙課。但是聽老公嘮叨了10分鐘的“界面、輸入、輸出”等長篇大論後,女兒毫無眷戀的離開了我,投身做手工“事業”去了。”

這就很尷尬了。

辛辛苦苦個把月,一朝回到解放前。

主要原因還在於:不要以為自己是專業人士,會編程,就能教會別人編程。

父母自己教孩子,和專業老師來教,有什麼區別?

如何判斷編程課的質量呢?

阿童木人工智能就來帶大家看看,什麼樣的編程教育機構的課,才算值!

圖形化編程,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對問題的思考上,而不用去在意語法是不是對、符號是不是準。

少兒編程培訓機構,做到這些,才算對學生負責!

比如讓孩子做一個遊戲:小熊吃竹子。小熊要踩著一層層不規則的階梯,往上跳,打敗怪獸,並最終吃到竹子。

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飛”、“攻擊”、“吃”三個主要動作。可是,怎麼把這些動作連起來呢?這時就必須用上序列、判斷、循環等知識了。

其實這後面,隱藏著一個邏輯判斷:“如果”是怪獸“就”攻擊;“如果”是竹子“就”吃掉。

這涉及到如果……就的邏輯關鍵詞。

少兒編程培訓機構,做到這些,才算對學生負責!

其實我們平時說話,都有用到邏輯詞,但是可以用語氣或其他方式代替,但是計算機就不同,編程語言本就需要編譯器,才能轉換成機器語言,讓計算機聽懂,所以,嚴明的邏輯語序,是必不可少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學習編程,能夠鍛鍊孩子邏輯思維的原因。

那麼,如何將這些動作連接起來呢?

我們仔細分析,其實小熊的每一個步驟都包含了“飛→判斷→動作”這一套步驟,只是要重複3次而已。那就用一個循環的方式反覆做這套動作,直到吃到竹子為止。

是不是與搭建積木很像?

少兒編程培訓機構,做到這些,才算對學生負責!

所謂的編程啟蒙,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結構化思維和計算思維,以便以後承接更專業的編程知識,而不僅僅是去學習語言本身。

所以,學編程不能只理解為“學scratch”,學“python”。掌握語言的同時,啟發孩子思考,這一點,專業的老師還是很必要的。

阿童木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致力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少兒編程培訓機構,做到這些,才算對學生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