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談《哈利波特》

從心理學角度談《哈利波特》

文 / 竹中醬

作為《哈利波特》瘋狂粉的我,幾乎能把小說及電影裡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臺詞倒背如流。巧妙的是,書中的三個主角哈利、羅恩、赫敏恰恰代表著心理學中的三種不同的依戀類型。

迴避型的哈利

之所以稱之為迴避型依戀是因為當他們父母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並不會表現出任何不安的情緒,相反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解脫。迴避型依戀的孩子通常在小時候被父母經常忽略,甚至當作陌生人。長期以往,他們會習慣性及長期地封鎖自己的情感,不輕易信任別人,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哈利的成長過程是非常崎嶇,父母在他一歲的時候便雙雙去世;而收養他的姨媽姨夫從來都沒把他當家裡當一份子,甚至把他當作家裡當傭人。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哈利和姨媽一家去動物園,會蛇語的哈利無意把表哥達力關在了蛇館中,面對姨夫的指責,書中寫到“Uncle Vernon didn’t believe him. No one ever did”。在海格告訴哈利他是一個魔法師的時候,哈利認為自己會是全班最差的學生,否認自己的能力,連自己都不相信。

同時,迴避型依戀的人很難維持長久的愛戀關係,他們會選擇快速地結束了關係。哈利告訴金妮如果她在的話便無法集中去刺殺伏地魔,他必須獨自去完成這個任務,間接與金妮說分手;但是當羅恩和赫敏提出要陪哈利去殺伏地魔的時候,哈利一口就答應了。根據依戀理論,哈利早期的慘淡原生家庭經歷令他害怕面對親密關係所帶來的痛楚,所以與其看著金妮在自己面前出任何事故,哈利先結束這段關係,設置好一個自我保護的屏障。

從心理學角度談《哈利波特》

反抗型的羅恩

反抗型依戀通常是由於原生家庭的不連續照顧所導致的。父母有時候表現出非常支持和關心,有時候卻在孩子需要他們的時候缺席,或者沒有留意到他們的真實需求。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認為他們愛的人並不愛自己,同時也很害怕被拒絕。所以,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通常會不惜一切地引起父母的關注。

羅恩的性格及反抗型依戀非常的鮮明,他的父母撫養著七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父母是無法關注到每個孩子的需求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裡,孩子們都喜歡做各種離經叛道的事情引起父母的關注。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羅恩偷走了家裡的飛行車同時把車撞得不成形了之後,他收到了母親的吼叫信:“ I don’t suppose you stopped to think what your father and I went through…I thought your father would die of shame…absolutely disgusted…”儘管在信中羅恩母親的話都是極度嚴厲及毫無愛可言,但是對羅恩來說,他已成功引起母親的注意。

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中,小天狼星闖進了霍格沃茨後試圖殺掉羅恩的老鼠,人們以為他想殺的是羅恩,羅恩便因此短暫地出名了。這是第一次,羅恩被別人關注到,他再也沒被哈利的光芒所覆蓋著,他非常享受這一次的經歷。

從心理學角度談《哈利波特》

安全型的赫敏

安全型依戀是最普遍的依戀人格,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是安全型依戀人格。安全型依戀是建立在父母的可靠、穩定、能及時關注到孩子的所需,並且能持續地為孩子表現出責任感及無限的愛。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普遍會信任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較容易相信別人。

儘管在全系列的哈利波特中我們很少見到赫敏在家中的情節, 赫敏會不時提起她的父母。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赫敏原本計劃著聖誕節假期的時候與父母去滑雪,但是由於羅恩的爸爸——韋斯萊先生受傷了,她決定在小天狼星的房子裡度過聖誕節。

當哈利問起她原來的計劃時,赫敏告訴哈利“父母有些失望,但是我告訴他們每個人都留在的霍格沃茨努力準備接下來的考試。我的父母也希望我在考試中表現得好,他們會理解的。”顯然,通過赫敏的話中便能得知她的父母是非常信任及給予無限的支持,他們毫不吝嗇地表達他們對赫敏的愛並且想要花時間陪赫敏。

在這樣充滿愛的家庭中,赫敏對於愛情也是富有信任及安全感的。一開始,由於羅恩的遲鈍,沒意識到赫敏是喜歡他的時候傷害了赫敏,赫敏卻非常勇敢地繼續和羅恩當好朋友,並且對愛有她獨特的理解—選擇一個會平等看待她的伴侶。赫敏的這些處事方式及觀念都與她的原生家庭造就的安全型依戀密不可分。

從心理學角度談《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故事的最後,哈利、羅恩、赫敏都擁有了理想中的愛情,儘管一開始哈利跟羅恩都無法處理好親密關係。但是無論是童年悽苦的哈利,還是從小被忽視的羅恩最終都能有安全感地過著幸福的生活。

原生家庭的確與依戀人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是生活過程中的人與事也會不斷地修飾你看待事物及親密關係地態度,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給予自己足夠的安全感。

從心理學角度談《哈利波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