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卡”惹是非 成為一檔“生意”可行嗎?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開始了,每到高考季,考生們拼完了考試,下一個難題往往就交給了家長——如何幫孩子們選擇一所好的學校呢?

近日,有媒體發現很多家長在高考前乃至高一就著手孩子的志願填報準備工作,有不少人選擇在網上購買稱帶有志願填報大數據的高考志願卡。

“高考志願卡”惹是非 成為一檔“生意”可行嗎?

這個“高考志願卡”,可不是考生們報志願時填的志願表,而是一些機構或個人,為考生及家長提供報考諮詢服務的有價服務卡。據稱,購買了網絡高考志願填報卡,就能用數據分析孩子的考分能讀什麼學校和專業。這些志願卡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是打著大數據的概念在進行銷售。

商家稱,購買志願卡可獲得“上千所大學全方位數據查詢,並有強大院校對比功能”,這裡麵包含院校性質、地區、特色、重點學科等基礎信息。此外,還能查詢上千所院校歷年分數線,包含線差、錄取最低分、最低位次等。更厲害的是,有商家竟然稱在他們的系統上可以搜出往年同一地方、同一分數的考生考上了哪所大學和專業。

“高考志願卡”惹是非 成為一檔“生意”可行嗎?

近年來,我國高考報名方式和流程幾經優化,報名過程也更加公平、科學、高效。但對於大多數考生及家長來說,高考報志願的痛點和難點依然存在。家長們最大的希望,是要讓孩子的分數在報考院校時發揮最大的作用,“不要因為志願報錯了,高分被低分院校錄取了。”事實上,目前在高考報志願之前,各地考試院已經儘可能地為考生提供數據參考,比如五分一檔、十分一檔,院校往年錄取分數線、錄取率等等。

實際上,大部分家長在報志願時,無暇或者不會科學分析這些數據,所以更相信經驗的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去年同一地方、同一分數的考生考上了哪所大學和專業,我們照著他來報名不就可以了嗎?但恰好這些數據,人們並不能從公開渠道查到,或者說不能全部查到。這就讓那些兜售高考志願卡的商家找到了“商機”。

這樣的“商機”遭到質疑,一方面是有些所謂的高考志願卡提供者,可能無法提供真實的數據;另一方面,則是一些真的能拿出這些數據的機構,他們的這些所謂“大數據”是從哪裡來的?

“高考志願卡”惹是非 成為一檔“生意”可行嗎?

有志願卡商家說,這些數據是他們通過與相關考試中心合作“弄”到的,在網上查不到這些完整的數據,有些數據根本不會公開。但這樣的說法被教育考試部門否認了。教育考試院稱沒有跟任何社會性機構或企業合作。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引起公眾質疑的是考生大數據和個人信息是否真的被洩露。可惜雙方各執一詞,要調查和考證,得需要權威部門出面“評評理”了。

但我們為什麼不能換個思路來看待這件事——既然考生和家長有需求,那麼高考志願卡為什麼不能成為一檔“生意”,或者說乾脆成為考試部門的一項服務呢?這兩年,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發現一些原本看似無用的“沉睡”信息竟然被挖掘出了巨大的價值。比如你在電商平臺上買過什麼東西的記錄,平臺可以有償提供給一些商家或企業,讓他們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精準營銷。

實際上,技術進步本身沒有問題。在保證信息安全和隱私安全的情況下,大數據的合理運用將更好地為我們提供服務。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些兜售高考志願卡的商家們,恰恰為教育考試部門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