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賜給34位大臣丹書鐵券,遇死罪可免一死,善終者卻不足一半

丹書鐵券是皇帝賞賜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殊憑證,遇到死罪的時候可免一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免死金牌”。

朱元璋賜給34位大臣丹書鐵券,遇死罪可免一死,善終者卻不足一半

明朝建立後,為了籠絡人心、鞏固統治,朱元璋決定授予功臣“丹書鐵券”,不過僅限於立有軍功的大臣。“丹書鐵券”是有等級之分的,明朝的時候共分為七級,其大小隨著爵位的遞增而增加。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明朝功臣,授予他們“丹書鐵券”,分別是: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共計三十四人(朱元璋後來又賞賜沐英等人“丹書鐵券”,本文不計入他們的,僅討論洪武三年授予“丹書鐵券”的功臣們)。

公: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

侯: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鐸、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

朱元璋賜給34位大臣丹書鐵券,遇死罪可免一死,善終者卻不足一半

雖然說“丹書鐵券”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免去死罪,但是明朝也規定:謀逆死罪不赦,使用次數不多,子孫不免。相對於前朝來說,明朝的“丹書鐵券”制度還是進步了,畢竟不是什麼罪都可以免的。

雖然朱元璋賜給34位功臣“丹書鐵券”,但很多最後都成為了擺設,並沒有能在關鍵時刻救他們一命。胡惟庸案爆發後,受牽連的人多達數萬,其中也包括那些擁有“丹書鐵券”的功臣們,例如李善長等人,他們無一例外都被處死了。

除開受胡惟庸案牽連的,還有一些獲得“丹書鐵券”的功臣因為各種原因被處死了,例如馮勝就因受到朱元璋猜忌被賜死。

朱元璋賜給34位大臣丹書鐵券,遇死罪可免一死,善終者卻不足一半

總的來說,明朝初年獲得“丹書鐵券”榮譽的大臣們,下場都不怎麼好,僅有湯和、徐達等少數人是病逝善終的,大部分人都因罪獲死或死後被削去爵位,“丹書鐵券”(免死金牌)成為了一個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