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点击右上角“关注”,学习更多古诗知识】

在我国古代,一些人为了躲避战乱,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回归自然、宁静淡泊的生活,这类人就被称为“隐者”。描写隐者的诗作多采用烘托的手法,通过对隐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反衬出隐者高洁的人格,含意丰富,令人神往。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之妙在于寓情于问。一问:师父在吗?二问:到哪里去采药?三问:在山中何处?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抒发了诗人访寻、钦慕隐者的急切的心情。可是这些问话都通过童子的答词精简了,从形式上看,是三问三答至少六句,诗人却只用四句二十个字,“寻隐者不遇”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译文

我在松树下面问童子,他说师父出外采药去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云雾太深不知在何处。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诗人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偶来”,表明自己的行踪显非常自由无羁。“高枕”,则显现出自己生活的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诗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此诗含意丰富,令人神远。

译文

偶然地来到苍翠的松树底下,恰有一块光石可供高枕安眠。这山中原本就没有什么历书,冬尽春来也不知又到哪一年。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寻胡隐君

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这首诗写作者访问隐居的友人,着重写一路上领略到的春光。诗人用重叠的的手法,写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感觉。用“不觉到君家”一句,表现自己被春光迷醉,由此突出春景的迷人。

译文

渡过了一道又一道春水,看过了一丛又一丛山花,我乘着船在春风和煦的江面上轻快地行驶,不知不觉就到了您的家。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古诗中隐居山林的很多,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点击右上角“关注”,学习更多古诗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