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客房服務營收不利,也許是一開始就努力錯了方向

【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胡柄)同地區新的競爭對手、老化的設施設備、定位所帶來的限制,都是酒店房價增長的不能承受之重,尋找客房之外的收入是酒店業一直想拓展的方向,從早期的“酒+X”、O2O到異業合作、跨界IP打造等等,可以說都是酒店在非客房收入方面的探索。

航空業的輔助服務收入讓酒店業羨慕不已,幾乎同樣具備直面用戶的觸達和環境、同一個空間有一定停留時間和消費場景、明顯的線下流量聚合入口,可是酒店的非客房收入遠遠比不如航司來得那麼顯眼。旅行研究公司IdeaWorks 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航司的輔助收入預計達822億美元,相比2010年的226億美元增長264%。但是酒店行業的非客房收入一直沒有太大起色,甚至很難找到相關的行業數據來證明發展的狀態。

雖然前面提了三個共通之處,但是為什麼航司的輔助服務收入要比酒店相對明顯的多?航司抓了幾個比較明確的點:機上、機場時間和空間的利用、差異化體驗利用、延伸服務利用。但是酒店的非客房服務相對比較散亂,在如此相似的場景和空間上,酒店非客房服務該如何通過更周全的考慮和更有效的運營,套用收益管理那一套,把合適的非客房產品,在合適的場景或空間,以合適的價格,賣給合適的人。

筆者認為,酒店的非客房服務或產品應該和空間(酒店類型)、場景、用戶需求做好分類和匹配,必須有著重的發展點,同時也要充分考量酒店自身可以挖掘和利用的人力、空間,做力所能及而非面面俱到的拓展。

有限服務酒店要著眼於坪效

從空間(酒店類型)來說,有限服務酒店多數為經濟型、中檔酒店,需要考慮的更多是優化空間、人員效率、服務外延等方向。

有限服務酒店因為物業空間面積相對全服務酒店要少,而且整個酒店總有那麼30-100平米左右的區域難以盈利。比如,早餐廳在用餐過後基本是空置狀態,廚房人員也基本處於空閒狀態(只需要準備員工餐),非客房業務可以從此類著手,而不一定是佈局大而全的旅遊鏈條上的機票、用車、簽證、周邊遊。

具體來說,在Shopping Mall、寫字樓或城市公交站、地鐵站口位置的酒店,因為周邊早餐售賣點較少,且又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西式的咖啡+麵包,所以酒店可以籌備開放的早餐餐飲點,提供外帶早餐來讓非住宿客人享受到放心早餐,增加餐廳的坪效;另外CBD、寫字樓附近的酒店,還可以提供類似於員工食堂的配套或者提供商務簡餐外賣,既有效提升和利用了酒店人效 ,又能增加酒店的收入。舉個例子,北京國貿的Hotel JEN就針對周邊寫字樓的白領人群準備了早餐和商務簡餐,每份價格在35-60元左右,在提供安心健康餐食的同時帶來了一定的收入。

從產品和空間結合的角度來看,酒店還可以將難以盈利的面積進行分割,根據酒店所在的區位環境以及自身定位,引入異業業態,通過租金或者新的商業模式增加非客房收入。

大多數的有限服務酒店總有一些面積無法變成會議室、客房、餐廳,低效、難以投入使用還有類似健身房等免費坪效的配套設施,管理運營也比較頭疼,那麼這些區域是否可以提供給一些小型的、匹配的私人工作室投入使用,採取租金、保底+營收等多種合作模式,由合作方提供基礎設備、運營指導、客人使用指導等等,來提高此類空間的使用效率。例如,北京三里屯的CHAO酒店就將日光禮堂作為各類活動和藝術展覽的場地對外開放。

全服務酒店要關注場景差異

對於全服務類型的酒店而言,則需要往常客差異化方向去考慮一些非客房服務設計。在這點上,可以參考航空公司的常旅客差異化待遇:不需要排隊的VIP通道、金銀卡/白金卡的休息室、頭等/商務艙的禮遇和硬件。

反觀酒店,不少星級酒店這些年取消專用通道、專人接待、行政樓層、行政酒廊等等,酒店常客的差異化除了價格這類隱性差異外,其他的顯性差異越來越不明顯。

從常客差異化的顯性差異去考量,酒店應該給核心會員制造一些顯性化差異,如自助餐服務的差異,如入住時、退房時的前臺差異(當然這裡執行信用住的酒店就不一定了),甚至類似“南航E行”類的外部延伸的禮遇,比如和機場/高鐵休息室合作、和專車公司合作來凸顯核心常客的差異化,從而來帶動常客部分的非客房服務收入。

再從產品和用戶需求來說,比如說定位親子度假酒店可以考慮家庭出行上一些強相關的需求。筆者舉個身邊朋友的例子,來說一下親子度假的一些痛點,以此來討論是否可以成為酒店非客房收入的切入點。

筆者的朋友幾乎每年都會去三亞度假,因為家裡有一個學齡前的小孩,每次出行都要面對一堆問題:

租車行不提供兒童安全座椅,導致度假期間租賃的車輛使用率不高;三亞地區的餐飲,早餐除外更多的是1-5歲兒童難以消化的海鮮,度假至少得準備五天左右的輔食;至少得準備一輛手推車,但機場託運怕摔、帶上飛機怕空間不夠,每次都得麻煩空乘幫忙安置;至少得帶一套兒童毯子、枕頭,酒店基本沒有兒童專用枕;兒童可參與的活動很少,每家酒店都有兒童活動空間,但是基本由父母看著玩,沒有類似城市的托兒早教內容,所以度假期間家長基本處於比上班還累的狀態,返工後沒有完全達到度假的目的。

鑑於此,兩大一小出門度假至少倆大箱子加一推車,如果孩子調皮點整個過程非常痛苦。隨著親子度假和二胎政策普及,家庭旅行帶的小孩年齡越來越小,在出行後對酒店服務的需求和關注度上越來越在意似細節,但是定位親子度假的酒店並沒有往這些方向延伸服務,而更多在考慮用IP主題來增加對家庭的吸引度。那麼親子度假類酒店能否針對以上的問題,考慮一些非客房類的收費項目,比如和安全座椅、手推車品牌合作,提供安全座椅、手推車租賃服務,比如提供合適兒童輔食和兒童套餐、提供類城市的托兒早教項目等等。

總而言之,每家酒店定位、產品、客群、所處位置、周邊環境都不同,所以非客房服務的方向並不一定是大而全的產業鏈、異業合作,更多要因地制宜、對自己的客戶去做細分來延伸非客房服務,並需要圍繞自己的核心資源充分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