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法門寺出土的金銀器,來一窺當時唐代皇家金銀工藝的風采

透過法門寺出土的金銀器,來一窺當時唐代皇家金銀工藝的風采

這件銀籠,為唐代宮廷系列茶具之一。唐懿宗時秘封於法門寺地宮,已有1100年以上歷史。它是唐、宋及其以前的特殊茶具,供煎茶時烘烤餅茶用。屬煎茶器具之一。

透過法門寺出土的金銀器,來一窺當時唐代皇家金銀工藝的風采

這件銀茶籠,由蓋、籠體和足組成,呈桶形。通高17.8釐米,足高2.4釐米,全重654.0克。蓋面隆起,蓋上衝出飛鴻15只。 籠體腹壁鏨飛鴻3圈,計24只,均做展翅飛翔狀,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唐代工藝精美,裝飾雅麗的風貌。鵝形提樑,四足分別呈花瓣狀倒品字形。紋樣鎏金,底有銘文:“桂管臣李杆進”字樣。另有銀鏈一條, 兩頭分別系在提樑和籠蓋之上。

透過法門寺出土的金銀器,來一窺當時唐代皇家金銀工藝的風采

史載,唐時民間烘焙(烤)茶的器具比較簡單。陸羽在《茶經-四之器》僅提到當時民間烘焙餅茶用的是“竹夾”,由桃、柳、蒲葵木製成。而法門寺出土的茶籠,採用銀質鎏金鏤空加工而成。顯然與民間的烘焙茶具無論是工藝,還是質地,有著很大的差別。作為烤茶器具的籠、竹夾等,雖不過是古代飲茶方法的見證,但它對研究我國飲茶的發展歷史,卻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當為十分珍貴的古代茶具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