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

雄關虎踞的潼關古城

曾經有人自豪地說:“哪怕是在一張最簡單的中國地圖上,只要畫有黃河,我一眼就可以找到我們這座城,因為黃河最大的一個拐彎就在我們這裡,黃河也是由此轉向東奔向大海的。”

那人所說的城就是大名鼎鼎的潼關——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潼關從東漢建安年間建立起至今,一直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時多有軍隊駐紮於此,如今這兒眾多的村莊名稱中多含有寨、屯、營、城等一類的字眼,駐軍的色彩甚是濃厚。

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

1958 年,黃河三門峽水庫建壩,潼關古城地處庫區,因此縣城南遷了十餘公里,原來的老縣城被廢棄,曾經“雄關虎踞”風景也隨之消失。好在,在旅遊業的推動下,潼關正在設法恢復與挽救僅存的一條古老的小街——水坡巷,那裡的老房子是一種符號、一種語言,它在默默地訴說著一段歷史。時間帶走了它當年的繁華,留給它一身的褶皺,我們輕撫著褶皺,只為讓它不那麼斑駁。走進水坡巷猶如緩緩打開一幅青灰色的畫卷,人在畫裡讀故事,畫在眼前說滄桑。一條幽靜的巷道就像時光隧道一樣,連通著過去和現在。

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

十里畫廊 嶽瀆相望

自從在潼關聽說了“嶽瀆相望”這個詞,我就即刻用手機搜索它的含義,結果發現這個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四字詞其實並非成語。嶽乃名山、瀆為聖水,傳統說法中的“五嶽四瀆”即是指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和長江、黃河、淮水、濟水。能夠讓五嶽之山和四瀆之水相遇的幾率甚少,而在潼關卻做到了。黃河出秦晉峽谷,直奔西嶽華山和潼關,形成了中華大地上惟一的“嶽瀆相望”的奇致大觀和絕美的仙境。

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

漫遊潼關的這天,我們首先來到十里畫廊,長達十幾公里的棧道,貫穿起山川、河流、古關遺址和人文景觀等,它的起點在嶽瀆公園,經十二連城、禁溝關、瀵井關直至古城。慢步十里畫廊,可以觀:雄關古道( 戰火烽煙、抗戰遺址、城牆遺址、南北水關、南門遺址、烽火臺遺址); 可以賞:潼關八景( 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雲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漲、譙樓晚照、道觀神鍾); 可以品:名人遺風( 破鏡重圓、楊震槐市、四知拒金、詩詞碑林); 可以遊:古城古寨( 楊素墓遺址、十二連城遺址、禁溝臺、瀵井關、秦馳道、漢唐城、山河一覽樓等)。當然,也可以由嶽瀆公園對面的碼頭啟航,以乘氣墊船的方式飽覽黃河。

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

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

這城即是一座名關,這關即是一座名城

以上內容源於《汽車自駕遊》雜誌2018年6月。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