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清凉」智慧的善根永远不会退失!

净界法师

【学员】弟子请益师父,师父说阿罗汉有一种是慧解脱阿罗汉,虽然证了阿罗汉果但是没有神通,这种阿罗汉跟通晓经论的凡夫的区别在哪里?他生前可不可以入灭尽定呢?死后也进入偏空涅槃吗?

【师父】首先我们要把佛法的修行分成两个重点: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智慧是正道,从消除业力角度的正道,就是空观的智慧。福德资粮包括什么呢?包括人天的善法,也包括禅定、神通等等,这个都属于福德。

阿罗汉有两种。有一种叫慧解脱,他一生只修智慧,他禅定也不是完全没有,他起码要到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但是从根本禅来说,没有到初禅我们都不承认他有禅定。

慧解脱阿罗汉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本身就没有得到禅定,但这个人智慧很高,他空性智慧操作得非常的熟悉,所以他就在未到地定或者欲界定时就把我见给破坏了,这是一种可能。

第二种,他曾经得过禅定,但是他后来生病了,禅定是有为法,你经常不修,它会退失的。他经常生病卧在床上,没有去修习,没有去复习,这禅定就退失了。两种可能都有,曾经得到后来退失了。

但是烦恼一旦断了以后,烦恼断除跟我们调伏不一样。我们一个净土宗人随时要保持警觉,因为你烦恼是把它压住,调伏住而已。但是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断烦恼以后,这个烦恼就不再活动了,就算他禅定失掉也没关系。所以他这个人就算平常没有神通,他临终照样进入偏空涅槃,只不过他没有禅定,平常就不能入灭尽定。累的时候,他要进入灭尽定休息就不可以,他也会跟我们一样有老病死,但是他没有烦恼活动了,就差在这里。

就是说,从自受用的角度,他跟有禅定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是从利他的角度,你要调伏外道,要摄受众生,这种禅定神通的时候,这个慧解脱的阿罗汉稍微差一点。

不要说阿罗汉,我们菩萨道也是这样。你看菩萨道每个人的成就,自受用就看空性的智慧;但是每个菩萨的资粮力,他的摄受力,那这个就跟福德有关系了,要看他过去生结的善缘怎么样。

但是,你看我们的判教,不管小乘的判教,还是大乘的判教,没有一个人用福报来判教。诸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看初果断见惑,二果慢慢断思惑,这是一种智慧问题。那菩萨更是,菩萨就是中道的智慧,差就差在小乘是空性的智慧,大乘是中道智慧。为什么菩萨的阶位完全看智慧不看福德力呢?你们想想看为什么。

就是说,你的摄受力太大,你一出来讲经就有几万个人听,但是你的智慧薄弱,你的判教就低,因为福德会退失。你今生福报大,来生可能就没有了,所以他会退转,这就不能用福德力來判教。

为什么所有的判教,都不把福报放进去?它只是一个助缘,但是你智慧的胜解是不会退失的,你一旦得到了这种智慧,你就不会退失了。所以有为诸法不能当判教。

所以,你看阿罗汉,他有禅定跟没有禅定,菩萨也是有福德资粮跟没有福德资粮的差别,但是我们在整个判教上,不把福报的因素放进去,只看他的正道,不看助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