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眾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為什麼?

鳳凰島老狼


在近代很長一段時間,似乎“亂”才是主流,誰要是阻礙了別人造反、耽擱了別人製造動亂,似乎就是落後分子,似乎就要被打倒,至少應該被批判被教育,以提高其覺悟。

造反有理成了近代社會的主流,真是不知道這是哪門子的真知灼見。殊不知只要動亂只要造反,動亂者、造反者死不足惜,但帶給普通百姓的痛苦,才是最要命的。

平常人是無辜的,中國的封建社會歷來不主張百姓參政議政,稍有嫌疑者都可能招來滅九族的大禍。


因此,對於政治層面的事情,普通老百姓並不太關心,甚至誰當皇帝,都要在特定的場合才會知道,他們的關心的只有平日裡的一日三餐。

每次的亂可以說帶給普通百姓的都是血腥的殺戮、飢餓和死亡,太平天國怎樣,義和團運動又如何,口號喊起來都是高大上,都是為國為民,結果乾的全是傷天害理讓老百姓沒法活的事情。

但是從造反有理這個觀點出發出發,還是可以得出很多顛倒是非的結論,比如說康有為成了“聖人”,戊戌變法平白無故就成了革·命·行為,但是對於他背後對社會帶來的危害,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他們說為了社會進步,為了百姓幸福,但百姓卻沒有答應,也很反感他們的無理介入。因此,即使放到現在,還是會有很多人“唾其面,啖其肉”,


歷史三日談

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社會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但戊戌六君子卻最終被處死,圍觀民眾為何對其唾棄。

晚清時期維新派改革政治、教育等內容,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但損害了慈禧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因此遭到強烈反對。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大肆殺害維新派人員,譚嗣同、康廣仁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被殺害。

其實在封建社會時,人們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禁錮。作為統治者,他們希望民眾的思想可以擁護他們,並且對他們有利的。

當出現新的思想危害到自己地位時,他們就會站出來阻攔。當時維新派被清政府判為是意圖謀反,推翻國家政權的組織。利用民眾對他們擁護,大肆殺害維新派。

其次,戊戌變法開辦新式學堂,引進西方書籍,提出新思想;取消八股制度,廢除多餘無用的官職等新內容。

從當時民眾的生活狀態來講,它屬於社會上層人物的變革,並不能為民眾們帶來直接利益。因此民眾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去看這件事,再加上清政府思想的影響,民眾認為他們的變革會使自己陷於水生火熱的生活之中。

清政府極力阻止,再加上民眾迂腐的思想無法被改變 ,致使戊戌變法失敗,也造成了“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被圍觀民眾唾棄。


史之策

說起“戊戌變法”,康有為是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戊戌變法”雖然只持續了短短的103天,但其初衷的確是為了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用改變政體的方式,扭轉大清朝的國家命運,,,

最早的時候,作為當時真正的掌權者慈禧太后,是支持這場改良的,因為“甲午戰爭”的慘敗,身為執政者的慈禧太后,實際上也陷入了茫然,經過“公車上書”的催化,(實際上31份“上書”,根本就沒有康有為那份)慈禧太后也想通過一場變革來挽救危亡中的大清,

但改良這種事,說說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卻是非常困難的,如同榮祿所說:“一百多年的舊制,說改就改?怕沒那麼容易吧?”,但康有為認為:“殺幾個王公大臣也就辦成了!”,榮祿嚇出一身冷汗,他隱隱感覺到:如果改良成功,舊貴族將成為首批犧牲品,,,


慈禧太后最初感覺“戊戌變法”看上去的確很美,也想試試光緒的能耐,但冒進草率的康有為卻越來越不靠譜了,從最初就不成熟的廢除科舉,演變成了後來的“中日合邦”,(有意請伊藤博文來主導變法),甚至大肆鼓吹“中英美日合邦”,,,

如果說這些明顯出賣主權的“改良”,直接動搖了慈禧集團的權力根基,後來的“圍園殺後”則引發了慈禧太后對“康梁”的剿殺,,,

而實際上,“六君子”中,除了譚嗣同是變法堅定的擁護者,目睹了前五位被“鋸頭”慘死的同仁,他仍能高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們有理由相信,譚嗣同對變法的堅持是真心的!而其餘5人只是因為與康梁“過從甚密”而被禍及,實際上,他們對康有為本人也很厭惡!

中國兩千年來的朝代更迭,讓統治者打造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道德法則來配合威權,用這套針對個人的道德養成體系,對人民進行訓練與灌輸,以達到對個體思想的控制來減輕統治者的管理壓力,法度森嚴的等級觀念貫穿了自上而下的不同階級而無人敢越此雷池,


中央政府對輿論長期的把持,導致民眾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餘地,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淳樸的人民堅定地認為:“忠君”就是“愛國”,順從統治者的宗旨被視為良民,而逆行者則必是“反賊”,在民眾的意識中,“反賊”就是破壞現有秩序的罪魁禍首,因為目前的“幸福與安康”都是統治者給的,誰反對統治者,誰就是我的敵人!而誰是逆行者?只不過是“當今聖上”一句話的事,至於你具體是怎麼“作亂”的?很多民眾根本不清楚!因為,“逆反”就是原罪!

其實當時圍觀殺頭的大部分民眾,並不清楚“變法”的深層意義,也並不知道最初的“變法”,早已經演變成了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內鬥結果,他們只堅守一種思考方式:對抗朝廷者,必是天下最可恨的人,因此,我必須恨他,我若不恨他,豈不是與他同流合汙?以至於有人慷慨激昂一本正經地表示:臣等深惡六賊,恨不能生啖其肉,活寢其皮,以表臣等忠君報國之赤誠,,,!

當這種扭曲的意識戰勝人性的時候,所有愛與恨都由執政者來操控,被左右的靈魂則根本無法確定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善惡界限,圍觀一個根本不值得同情的“反賊”被砍頭,就如同圍觀“殺年豬”一樣,充滿了喜氣洋洋的亢奮景象,,,五馬分屍公孫鞅,挫骨揚灰張居正,千刀萬剮袁崇煥,,,莫不如是!


殊不知,“六君子”在慷慨就義之時,始作俑者早已攜募捐鉅款漂洋過海,周遊列國,以“變革者”的光環,榮華富貴奢侈一生,驚心動魄的103天,只不過是康氏人生歷程中走向另一個輝煌的墊腳石而已,可憐“六君子”的鮮血,正是繪製其下半生多彩生活的顏料而已,,,!

但不管怎麼說,作為首次撼動封建統治的變法犧牲者,譚嗣同最後的陳辭仍然振聾發聵: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犧牲者,今中國之變法,流血犧牲,自我輩始!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冷兵器TILLLINDEMANN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一位英國隨軍的傳教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當時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清朝的百姓居然饒有興致的在圍觀,而且看見聯軍出來之後,立馬跑進去搶奪財物。更有百姓幫助聯軍士兵搬運財物,只不過這種幫忙是需要報酬的。所以這位傳教士就把這則消息傳到了歐洲,隨後列強便接連叩開了中國的大門。

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將領就發現了清朝百姓圍觀英軍艦隊,並且看到英國艦隊擊沉清朝水師的軍艦時,居然拍手稱快。而等到英軍上岸之後,百姓一點也部痛恨他們,反而抬來了食物和淡水,在清朝百姓的帶領下,英軍住進了一些祠堂,而最後英軍知道為何了,因為百姓只希望得到一份報酬。

魯迅筆下國人麻木,難道真的是所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非也,百姓缺乏民族和國家觀念才是清朝百姓的最大劣根性,清政府幾百年的愚民政策無非是成功的,清朝過於的環境過於功利化,讀書人只知道八股文,百姓只想著一日三餐。而追求安逸也就成為主旋律,連命都可以不要,就要安逸,所以才會漠然看待這舉國淪喪。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得戊戌六君子成為了所謂的造反者,這群不明事理的百姓,一方面是出於一種圍觀的心態,另一方面就是出於對造反者的仇視。因為造反可能會破壞他們安逸的生活,所以只要自己安逸就行。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就發出了感慨,認為非是大亂才能喚醒清朝百姓,當都不得安寧時,他們才會反抗,當災難降臨到每一個人頭上時,他們才會想要改變。


小司馬遷論史

愚昧無知,市井小民看到被當眾砍頭的人都已為是無惡不作的不法分子,當然,官府也肯定會這樣公佈天下的,所以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被矇蔽的情景,也看到了當時大多都是農民階級,文化水平低下,獲得的資訊消息不夠靈通,只能憑藉官府公佈的榜來獲取資訊信息,這樣一來非常方便統治者的管理,清朝封建統治已經嚴重製約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以至於清朝晚期,科技落後於其他國家,落後就要捱揍,這個道理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不站而敗,並且失敗的非常悲慘!這就是科技落後的可怕!隨著孫中山武昌起義推翻了封建社會1900多年的封建統治,同時帶動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抗的號角!經過了8年抗日戰爭,10年內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絕地反擊,方方面面飛速發展,迅速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讓世界上那些曾經欺負中國人的外國人們所矚目!所驚歎!所以,人們需要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改變社會,促進科技發展,這樣就再也不會像清朝封建社會那樣閉關鎖國,閉門造車,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新鮮東西而導致被動捱揍了!中國加油!


可樂男孩

只能苦笑,戊戌六君子當時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引進西方的經濟理論、軍事理論,教育體系。我就只能說現代這些混充讀過書、還活在信息化社會的相當一部分人都還覺得老祖宗的東西都是寶貝,洋人的東西都該打砸搶,何況清朝那群沒讀過書的百姓。


瘋狗的輕武

集體宰殺活羊時,不管被宰的那隻羊鬧出多大的動靜,哀嚎或反抗掙扎,其他在場的羊卻都很紳士,或漠然置之,或反芻吃草,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超然態度。

這種公開的行刑方式,古代叫做“棄市”,在最最熱鬧的菜市口或其他繁華所在,“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完美的從眾心理!有了出色的暴君,何嘗不能量產出色的暴民!

比羊還不如,觀斬的人群,多半還會積極互動,鼓掌歡呼、口水與爛菜葉齊飛,倘若運氣好,見到凌遲的盛舉,還會“食其肉”或者搞點人血饅頭,哪怕合理支出一些費用。

我屬於眾人中的一份子耶,而不是臺上腦袋等著被砍掉的那一位,這是多麼值得欣慰乃至慶祝的一件事!

不容國人專美,古代歐洲的觀刑儀式更是盛大,作為一項傳統節日——英國的“行刑日”那天每每引來幾萬人觀看,狂歡嘉年華散場之後廣場上往往會留下上百具被踐踏而死的新鮮屍體。

統治階級的用意自然是震懾,到了底層民眾這裡,卻被曲解成全民的盛宴,這何嘗不是民眾對統治者的絕妙反擊——愚民的措施當然也可以被用來愚君,互相欺騙嘲弄,誰不會?

但若就此把聖裁判斷成民意,簡直如同阻止我等吃瓜百姓觀看車禍現場一樣螳臂當車。


歷來現實


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歷代帝王想要的絕不是得到民心這麼簡單,而是想要掌握民心。誰掌握了民心,誰就得到了天下。

帝王們追求的不是讓民服從,而是讓民順從。滿清入關後,因為滿人在漢人心目中是異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滿人的入關,引起了漢人強烈的反抗,期間清政府通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大興文字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血腥手段維護統治。但是漢人並不畏懼這種血腥的手段,反抗一直持續到清政府結束統治。



清政府的第二個強大的地方在於能掌控社會意識形態,掌控或有不妥,可以說是把握。清政府曾重用漢人維護統治,根據這些漢人,制定降服漢人的政策,一定的程度上,漢人為清政府的統治出力不少。而且這些漢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論資排輩,拉幫結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政府統治。


戊戌六君子就義,圍觀群眾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清政府這一政策的成效。不要怪當時的百姓,封建社會,讀書是世家子弟的專享,寒門貴子的出場率幾乎為零,民眾普遍文化程度低,民國時期,湖南省僅有一個半大學生,所以,不要對這群吃瓜群眾橫加指責。因為他們實在不明白變法是什麼意思,只有一個意識,那就是這六個人試圖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而且此次變法內容涉及到普通民眾的實在是太少,幾乎沒有土地參與的事份兒,這也是民眾參與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言有章


言有章

你肯定看過魯迅的小說《藥》吧?

小說中,貧苦農民華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聽說用饅頭蘸血可以治癆病。有一天,殺革命黨夏瑜,華老栓就把辛辛苦苦攢的錢給了行刑的劊子手,那饅頭蘸了夏瑜的血。其實,革命者夏瑜正是為了推翻舊社會,解救華老栓們於水火,不幸被華老栓們蘸了饅頭。這就是愚昧的庸庸碌碌的百姓。

魯迅先生自己也說:“《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是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卻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

從這點上,你就知道為什麼“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時,圍觀民眾恨不得唾其麵食其肉,這是為什麼了。經過清朝267年的異族統治和愚民教育,廣大老百姓只認識一個皇帝,覺得有個皇帝是天經地義,推翻皇帝的統治是大逆不道,就是亂民,是叛亂,是犯上作亂。“戊戌六君子”雖然只是讓皇帝變法,圖強革新,但對於那些保守老派的官員和百姓來說,這也是不可接受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奴才的日子過慣了,不讓做奴才根本就無所適從。

所以,那些百姓才會在菜市口對著鐵籠裡的六君子們扔雞蛋、拋菜葉,恨不得生啖其肉。其實,他們並不是與六君子有深仇大恨,就是看熱鬧,起鬨,是看客而已。

譚嗣同對這點就看得很清醒,他說:“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變法還沒有人流血,請自嗣同始。”這就是我以我血薦軒轅!


迷樓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多數人是盲從的。林肯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一些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真的是這樣嗎?未必!

我們今天去看周滅商之戰,依然迷霧重重。紂王如果真像傳說中的那樣無道,自詡有道的周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一場。何必趁紂王在討伐東夷的時候背後捅刀子。你不是說紂王無道,人民都不支持他嗎?怕什麼,堂堂正正的打一場唄。


東夷作為諸夏共同的敵人,紂王討伐他們,周作為紂王的臣子,你不去從旁協助,居然還在背後掣肘是做何道理。

商紂是第一個把諸夏的疆域擴展到江淮一帶的人。一個昏庸無能的帝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我們看尚書中列舉紂王的罪狀總共有六條:其一,酗酒;其二,不用貴戚舊臣;其三,用登用小人;其四,聽信婦言;其五,信有命在天;其六,不留心祭祀。

其實總結起來也就是紂王不用貴族,另外說明一點有記載紂王用人是不看出身的。這一點來說紂王簡直是非常進步的。然後就是聽信婦言,先說一下在夏朝用婦女管理朝政是很普遍的。商朝也是,最著名的就是婦好。之後紂王的罪狀就依次遞增,直到變得十惡不赦。謊話說的多了自己都信了。

袁崇煥被處以凌遲的時候,百姓也是這種德行,恨不得生啖其肉。但是今天來說談論這件事孰是孰非依然沒有結果,何況清朝的人呢?

只能說很多人缺乏思辯能力。這其實沒什麼可笑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