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達阪城的姑娘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達坂城的姑娘

《達坂城的姑娘》

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白雪皚皚的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 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據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遊牧民族。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後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鶻”、“畏兀兒”,以後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合”之意。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達坂城的姑娘

《達坂城的姑娘》局部一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達坂城的姑娘

《達坂城的姑娘》局部二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紐扣,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達坂城的姑娘

《達坂城的姑娘》局部三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誌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髮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總: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 色彩鮮豔,圖案古樸,工藝精湛。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達坂城的姑娘

《創作時的何雨春老師》

維吾爾傳統音樂:

古代西域維吾爾地區的龜茲樂久負盛名。玄奘周遊列國後在《大唐西域記》卷一中記載:“屈友國(即龜茲)管絃伎樂,特善諸國。”可想像維吾爾在西元4世紀時就創造出瞭如此燦爛的音樂文化並聞名世界。如果說“特善諸國”的龜茲樂是古代維吾爾音樂的典範,那麼現今流傳在新疆地區並與龜茲樂有淵源關係的維吾爾木卡姆則是今日得藝術瑰寶。

刀郎藝術:

刀郎是喀什地區麥蓋提、巴楚、莎車的一種文化現象。刀郎舞稱刀郎賽乃姆,音樂稱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種禮俗性舞蹈,逢節日喜慶,人們都要跳刀郎舞。開場時唱散板序歌,不舞。接著按嚴格的程式歌舞:奇克提麥(6/8)、賽乃姆<4/4)、賽乃克斯(2/4)、賽勒瑪(2/4),跳刀郎舞的時候,人們要圍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對起舞,動作粗獷、豪邁。音樂由慢變快,舞蹈由兩人對跳變為集體舞。隨後出現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刀郎舞的唱詞,有表現狩獵、打仗和生產勞動的,也有反映愛情生活。歌腔高亢激越。伴奏樂器有刀郎熱瓦甫,刀郎艾介克、卡龍、小手鼓等。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達坂城的姑娘

何雨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書畫高研班副主任、創作課程導師(主講導師),

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作基地副主任、國畫藝委會秘書長,

何雨春中國彩墨畫工作室導師、人物畫專項工作室導師,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理事、藝委會秘書長,

東方彩墨畫院院長,

雲南大理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