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掰了長,長了掰,費時又費力,還不會增產

玉米丫子掰了長,長了掰,費時又費力,還不會增產!

俗稱的玉米丫子也就是玉米的分櫱了,其實分櫱屬於禾本科植物的一個特徵,比如小麥、水稻都具有很強的分櫱能力,不過玉米在進化過程中,分櫱能力逐漸減弱,當前的玉米來說一般分櫱數量都比較少了。

玉米丫子掰了長,長了掰,費時又費力,還不會增產

不過大家可能也有注意到,玉米的分櫱雖然比較少了,但是許多植株的分櫱在掰除了之後還會接著再長出一茬,反覆的掰了長,長了掰,如此反覆,也就是說盡管進化過程中分櫱的特性有所減弱,但是還是沒有消失。

那麼關於分櫱是否有必要去除呢?科學興農以數據告訴您:完全沒必要,可以說是費時費力,白白做無用功!

玉米丫子掰了長,長了掰,費時又費力,還不會增產

從生產實踐的數據看,田間僅有3%左右比例的分櫱能夠長成植株,而其餘的則在玉米進入生殖生長後逐漸死亡。自然這也就是說,其中百分之97左右的分櫱是在白白消耗植株的營養?顯然不是,實際上,保留分櫱還有不少的好處。下面就來談一下。

增加了植株的光合能力

由於分櫱的存在,玉米植株葉片的面積有所擴大,對比沒有分櫱的植株來說,葉面積增加百分之30—80%,自然也能夠為玉米產生更多的幹物質積累。

有助於蓄水保肥

玉米苗期通常是最為乾旱的時候,乾旱對於植株的影響也最為敏感,然而分櫱在增加也面積的同時也減少了土壤表層的直接蒸騰作用,有利於蓄水。實驗表明,保留分櫱的植株10公分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可比沒有分櫱植株的土壤高出14%。

玉米丫子掰了長,長了掰,費時又費力,還不會增產

增加根系

保留分櫱的植株玉米根系平均數量為56,而沒有分櫱的植株玉米根系則為29,顯然保留分櫱的玉米植株更為強壯,尤其是在遇到風暴極端天氣的時候,更加抗倒伏。

不少農民朋友認為分櫱不能結實消耗了許多營養,但是瞭解植株生長規律的朋友應該清楚,植株營養消耗的高峰在生殖生長階段,然而大多數的分櫱在進入生殖生長的時候就會逐步死亡,也就是說,這些分櫱在前期不斷的做出貢獻,然而卻沒有在生殖生長階段額外消耗植株的營養。

玉米丫子掰了長,長了掰,費時又費力,還不會增產

而相關研究也表面,分櫱合成的營養會向主莖轉移,在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後,無穗分櫱的營養像主莖的穗部轉移,這也是玉米保留分櫱增產的一大原因了。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