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新韻和平水韻有什麼看法?

九州文學

目前在“詩詞圈”中,用‘平水韻’、‘詞林正韻’的朋友對用‘中華新韻’的朋友都有一種迷之高傲的意味。但實際上,持著‘舊體詩詞用古韻才是正道’、‘新韻是垃圾’等論調的人,詩詞寫的也都不怎樣。


話雖如此說,但是在創作舊體詩的時候,我建議還是儘量使用古韻。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格律詩詞的範疇裡,傳統的韻律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甚至是從未改變過的東西。雖然古代的音韻體系也一直在改變,至於唐宋元明的音韻系統都各有不同,宋代合併同類項演變成詞韻19部,其原因也是分不清東冬江陽;元代已經分不清去聲和入聲,所以才有平去入三聲互混的情況。---但元人的這套韻律是用來填曲的,對於詩詞大家依然是約定俗成的寫詩用唐韻、寫詞用宋韻。以此類推,我們今天的音韻,更適合的是現代詩,而非是舊體詩(就像元朝的曲韻適用的是元曲,而非詩詞)。在我看來,如今編撰的中華新韻完全是無聊之舉-----不加強新詩的發展,非得用今天的音韻去強掰舊體詩詞的韻律,這就是開歷史的倒車。


其次,韻律確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是能更改的-----但創新的前提是你得掌握利弊,才能提出意見,更關鍵的是你得有被人肯定的作品和才學。更遑論立新韻的那部分人對於舊體詩詞真的懂多少,我們暫且不說。事實上在明清之後的語音體系,與現代已經是很接近了,而且這個時期的文人們對於文言的水準絕對是比現代人要高出不知道多少。但是他們做的什麼事呢?整理古人作品定詞格律,整理古人用韻定《詞林正韻》-----同樣是“歌法俱亡”“不通前樂”的時代,人家水平更高都沒有琢磨著要弄一套新東西,現在怎麼就言之鑿鑿的要“開創符合新時代的舊體詩詞”呢?


當然,因為如今詩詞已經喪失了音樂性,所以對於詩詞好壞之分更多的是體現在文字上了。所以如果寫的不差,用新韻也是未嘗不可。但是前提是你得標明是用的何種韻,而且不能今古混用。如果不著名,別人用舊韻律指責你不辯平仄,就會出現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最後還說一點,格律是詩詞的語言,如果想用詩詞說話,那麼格律便是繞不開的東西。因為這樣別人才認可你寫的是舊體詩詞。前文已經提過,不論是用新韻、古韻,只要寫的貼切,能與人共鳴(這裡說的是與懂詩詞的人共鳴)就能算作好的詩詞。但是不遵守格律這種語言,那麼還是請您去創作新詩吧,當然,關起門來自己開創一個人的新世界,那我就不提了。


無聊到巔峰

用平水韻的,看不起用新韻的人,我想是現在寫詩的普遍現象。但很少有人想明白,[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說[格律],其原理是來自於音樂,寫詩用格律的目的是讓詩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道理大家都懂,但經常有一點被忽視,那就是要,古人叫[吟誦]。

吟誦]自古就是詩的一部分。古人從幼年接受私塾教育起,先生就會教其吟詩的腔調,看起來搖頭晃腦,實際當中大有學問。

格律]的形式,配合[吟誦]的聲情並茂,可以將詩的美感發揮地淋漓盡致。雖然如今真正會[吟誦]之人已經不多見了,但基本的還是有必要的。

繞了以上幾個彎,就是為了說明一點,所謂[]就是語言的附屬品。古人通過長期的實踐和積累,根據文字的發音編匯成[

韻書],發音相似的就歸類在同一個[韻部]。每個朝代的語言都有變化,所以歷代都會重修韻書,如今寫詩常用的[平水韻],就是清朝修的韻書。



問題來了,古代中原漢語系統的基礎是[平上去入]四聲,所以與[平水韻]是完全吻合的。但是現代普通話只有[平上去]三聲,因此肯定不適合使用[平水韻],目前只能用[新韻]。換句話說,用什麼語言讀詩,就用什麼韻寫詩,這是基本原則。

但是如今有一個怪像,寫詩用平水韻之人只會用普通話讀,寧願張冠李戴也不肯接受新韻,或者乾脆不讀詩了,只靠“意淫”

第一,我寫詩用的是[平水韻],但這只是因為,我是用帶有入聲的方言來讀詩的。

第二,[平水韻]也是有意義的,古人寫詩用的是古韻,瞭解[平水韻

]對於體味古詩是有幫助的。

平水韻]與[新韻]本身是沒有衝突,都是時代潮流的產物,存在即合理,不必厚此薄彼。

如果寫詩用[平水韻],是為了表現自己高人一籌,那大可不必如此,評價一首詩的標準不在於用什麼韻,而在意境。因用韻而捨棄讀詩,這本身與格律的目的是相違背的,實在是得不償失而不自知。

最後我的建議是,想了解古詩格律,或讀詩用帶入聲的方言,可學[平水韻];讀詩用普通話,用[新韻]。



閱世不能洞察,枉行萬里路;讀書不能明智,枉讀萬卷書

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瞭解更多詩詞相關知識。

詩詞補習班

【中華新韻】,是經中華詩詞學會,組織專家學者研究、論證。以今天中國主流語言普通話的讀音為依據,歸納整理而成的音韻工具書。具有科學、簡明、準確,的特徵。使詩詞的創作效率大輻度提高。依據中華新韻創作的詩詞,廣大讀者閱讀沒有障礙,有利於作品流傳。

反觀平水韻,不僅因為歷史久遠,乖離時音,切韻部繁瑣,結構混亂。同音的字不能通押,不同韻的字竟是同一韻部。作為音韻工具,竟然沒有規律可循。可見其在誕生之時,就是一個粗糙的東西。韻部劃分瑣細,很多韻部含字很少。一百零六個韻部。含字不足二十的就有十多個,而不足六十字的韻部佔了一半以上。有的韻部只有幾個字,剛剛夠寫一首律詩。這些含字量少的韻部,被詩家稱之為“險韻”創作時都儘量避開。使這些韻部利用率極低,也造成詩詞作品音韻單調。為了補救平水韻的“先天不足”,詩家們提出了“鄰韻通押”這一舉措,等於給“病殘”的音韻配了一根“柺杖”。後來誕生的幾種韻書都比平水韻“寬泛”。事實上就是針對平水韻弊病的改革。

詩詞的“韻”必須隨著社會發展、流行語言的變化,而重新修訂。平水韻本身,就是這種社會需求的產物!後來,每到語言改變程度大時,當時的統治者都會組織人力,重新修訂音韻。宋朝除了【平水韻】還有【韻府群玉】對詩詞影響很大。元朝有【中原音韻】。明朝立國方穩,朱元章就組織了一批學者,重新修韻。因為,工作組中的專家多為南方人,編出的【洪武正韻】幾次不能讓皇帝滿意,最後只好不了了之。清.康熙朝通過了自己的【佩文詩韻】用來在科舉考試中統一詩詞的音韻,一直應用到清末。這些後來的詩韻,都是圍繞著平水韻進行增、刪、補、並。改動並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所有朝代都沒有形成高度統一的、廣泛流行的官方語言。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又得到科技手段強有力助推。廣播、電視、多媒體無孔不入的侵潤式影響。特別是近三十年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大輻度的人員交流,使好多偏遠、閉塞之地的人民群眾也開始,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普通話帶來了效益、帶來了發展。各方言區,和少數民族群眾主動、自覺地掀起了,學習普通話的熱潮。據國家統計部門2016年公佈的數據:全國已有75%的人口經常使用普通話交流,並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長。高度統一的語言環境為詩詞的音韻改革提供了基礎。對時音新韻的渴求與日俱增!【中華新韻】的誕生,正是這種社會需求的結果。音韻必須隨著語言的變化而改變。千年不變的音韻實在是一個笑話。

為了廣大讀者,能無障礙地誦讀我們的詩詞作品,也為我們的作品能更廣泛地流傳。使用【中華新韻】進行創作是明智的選擇。



橡木桶61955766

學習舊體詩一定要學古韻,如果覺得有難度,可以先用新韻,然後過渡到古韻。

中華詩詞學會十幾年前制訂了中華新韻,使初學者避開了部分字今古讀音不同的麻煩,可以更快的入門,掌握格律的其他的技巧。



格律詩中,對仗、粘連都很好理解,但是平仄和押韻的問題就麻煩許多,比如熟,在今天的發音和書是一個韻,使用新韻就可以作為同一韻部押韻。但是在古韻中,書和熟就完全不同,熟是入聲而且是仄聲,不能和平聲的書同韻,這樣做古韻格律詩時,押韻和平仄就難以掌握,需要經常查韻書。往往會讓初學者知難而退,不利於舊體詩詞的推廣。所以中華新韻的制訂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是致力於學習舊體詩的人,一旦掌握基本的入門知識後,一定儘快轉到古韻上來。作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使用古韻能夠更好的學習前人的經典作品,否則不能完全看懂古人的詩詞。

老街的孩子才是高中,不到一年的時間,在學習正常功課的同時已經能夠作格律詩詞了,他一開始就是用的古韻,備了一本格律書,自己查詞譜的韻字,學習功課之餘也做了幾十首了。一個高一學生能做到的事情,具有高中語文知識的人都應該能夠做到。


下面的第一首望海潮是我孩子的作品,我父親和我都唱和了一首。

第一首,高一兒子的作品 望海潮.春晚

高樓吟嘯,長空送目,中天碧徹無雲。 金谷酒佳,蘭亭竹翠,枝頭杏鬧濃春。 花氣沁煙村。細風拂新柳,嬌嫩撩人。 樹蔭桃蹊,一分流水一分塵。
東籬白日將曛,看飛鴉點點,車馬轔轔。 童子戲魚,輕歌唱晚,鞦韆影過荊門。 燈火引歸魂。綴幾絲星色,雕飾氤氳。 無限斜陽好景,蘆管醉黃昏。


第二首,年近八十的老父親的作品 望海潮.春遊古北水鎮及司馬臺長城

迢迢千里,龍頭柺杖,水中幾片浮雲。樓閣草臺,虹橋掩映,花紅柳綠爭春。峽谷水鄉村。櫓搖長城下,欸乃遊人。古北雄關,刀光劍影遠征塵。
扶欄拄杖晴曛。嘆龍鍾老態,踏石粼粼。逶迤聳然,敵樓虎視,殘垣斷壁空門。千古俊雄魂。狼銑鴛鴦陣,南國氤氳。狼虎眈眈環伺。不可醉昏昏。
注:古北水鎮是古驛站,號稱京城鎖鑰,在司馬臺長城腳下。司馬臺長城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主持修建。


第三首,我的作品,感覺最遜色 望海潮·戊戌年春

連宵新雨,山容海色,舉頭變幻浮雲。青翠洗峰,繁花滿澗,欣逢萬物爭春。煙靄逗孤村。碧濤鐘磬裡,竹掩樵門。閒步憑闌,滄波蓬島繞氤氳。
歸舟天際披曛,更沙鷗集岸,風哨銷魂。歌舞酒筵,層城巷陌,龍行車馬轔轔。朝暮惹輕塵。新月繩河近,燈火黃昏。盛世重歸唐漢,喜作爛柯人。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學習詩

當然要學習平水韻,而且各種韻書也要有對照的途徑。

創作詩

這就要看自己的口音了,如果說普通話,肯定是用新韻。如果方言接近平水,那就用平水。如果都不接近,還是建議用新韻,畢竟普通話普及也是方向,想讓自己的詩被人認同,至少要用多數人認同的發音方式才行。


浸淫之辭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分享一下個人理解。我故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回答這個問題從兩個維度來理解可能比較有趣。

1.詩與格律

先有詩歌,匹夫童叟均可歌; 再有采風整理詩,再發現詩格律規律,進而定格律作詩。

於是乎,詩走上了獨木橋,文人雅調。詩沒有了魂,死啦! 詩人也就到垃圾堆裡去了。

記得前幾年有個脫褲子的詩人,現在好像不提說啦。

2.口語與雅語

口語種類豐富多彩,是方言集;

雅語是官話,普通話用於國家級政務和文化交流。從豐富的方言中求同存異,並不斷更新發展。

3 韻與雅言

韻是以雅言的音韻為基礎,並隨雅言音韻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新韻用來指導當代人寫詩善莫大焉!

復古,習古是一種樂趣,但冥頑不化並以此攻擊別人就無趣了。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凱騰聚知

平水韻呢,形成於宋朝,經過一千多年的語音變化,除了學術研究價值之外,也就出版社喜歡了,出版社喜歡,並不代表著他們懂多少,只是覺的是正統。一個正統,也就說明平水韻在現代寫詩中的價值已經不大了。新韻呢,沒有經過詩人的檢驗,是學者們,根據語音來制定的,學者本身不寫詩。那麼由一群不寫詩的來規定用什麼韻,好像也失去了價值。只能說現在詩要繼續前行,現在的音韻體系都不完整。說多了也沒用,讓歷史去檢驗吧。


風銜醉

對於新韻與平水韻我只作為參考不評優劣,我個人意見作詩首先無論今古笫一要有意境,第二不拘一格要有自已的個性特點,第三要力求流暢、清新、活潑,言簡意賅、趣味性強。比如有的人對對聯偏要拘泥於平仄,這樣就把自已給捆死了,平仄固然要講但也要不拘一格大膽狂放,否則趣味性就淡了。

以上幾點淺見拙識與諸君交流探討之,望多賜教,在此拱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