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浦江鄭宅鎮的鄭義門,號稱“江南第一家”,900歷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她的傳奇故事在於:其一,這一家族十五代同居生活,300年不分家,鼎盛時期鄭家3000餘人同吃一鍋飯;其二,鄭義門173人為官,官位最高位居禮部尚書,卻沒有一人因貪墨而遭罷官。

居住在此的鄭氏家庭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朱元璋賜封為“江南第一家”。在鄭宅鎮廣場的廣場上有九座牌坊,恰合鄭氏義門的九世同居,展示著鄭氏九世同居的深遠文化內涵與歷史信息。這裡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處,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故事。

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賜。鄭氏家族從南宋開始同居,到明初已經幾百年沒有分家,幾千人同財共食,和睦相處。當時,鄭氏義門的孝義聞名天下,為了表彰義門代代相傳的孝義家風,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親賜“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第二座牌坊叫“孝義門”。鄭宅原叫仁義裡,後來因為鄭氏家族的孝義家風被歷朝所推崇,許多感人的孝義事蹟也常被鄉民傳頌,又經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義門,後來連村名也叫作孝義門了。

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這跟前面兩座有一定的關聯,因為鄭氏義門從南宋開始不論風雲如何變幻,不論是戰爭亂世還是太平盛世,他們總是始終如一,家族的日子還是過得有條不紊。不論誰當權,他們都按照自己的規則,治理好家族事務,處理好跟鄰里關係。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為鄭氏義門把“有序”和“師儉”當作了治家的兩大支柱。“有序則不亂,不亂則安。”鄭氏義門數百年同居共食,沒有序肯定要亂的。鄭氏義祠堂專門設立了一個有序堂,制定了168條家規,天天用相關內容來教育子孫。

第四坊後,依次叫“恩德”牌坊,“麟鳳”牌坊,“取義成仁”牌坊,“禮部尚書”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令人稱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築風格和建築材料各不相同,有磚木混合結構的,有木結構的,有石雕的,有磚雕砌的。

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究竟什麼樣的家風讓這個家族矗立15代同堂同食?

《鄭氏規範》規定:鄭氏子弟,8歲入小學,16歲入大學,能背四書五經,並能講出正文大義,才允許加冠,成為成人。子弟已冠而習學者,每月十日一輪,要考查經文。明代開國大臣宋濂,曾在鄭氏執教20餘年,為鄭氏培養了許多人材。宗祠前的柏樹就是當年宋濂親手所植。

規範還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者則於《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從宋到元,鄭氏已有多人為官,在明代,共有47人為官,官位最高的是禮部尚書。令人驚歎的是,鄭氏子孫沒有一個因貪汙被罷官。

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善治家

【第十五條】

為家長者當以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釋義:作為家長,應誠懇地對待兒女,言行舉止都要以身作則。

【第二十九條】

造二牌,一刻“勸”字,一刻“懲”字,下空一截,用紙寫貼。何人有功,何人有過,既上《勸懲簿》,更上牌中,掛會揖處,三日方收,以示賞罰。

釋義:製造木牌二塊,一塊刻“勸”字,一塊刻“懲”字,下半部空出一段。何人有功勞,何人有過失,不僅記入《勸懲簿》,還要寫在紙上分別貼到“勸”、“懲”二牌的下半截空白處,在家眾會拜處懸掛三日,以示賞罰。

尚節儉

【第一百二十八條】

子孫不得與人眩奇鬥勝兩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儉,吾何害哉!

釋義:子孫不得與人炫耀新奇比賽爭勝,兩不相讓。他人有他人的奢侈,我們有我們的儉樸,這對我有什麼妨害呢?

【第一百三十條】

家業之成,難如昇天,當以儉素是繩是準。唯酒器用銀外,子孫不得別造,以敗我家。

釋義:成就一份家業,確實難於上青天,所以必須以勤儉樸素為準繩。除了祭祀用的酒器用銀子製造外,不得用銀子製造其他任何器具,以敗我家。

【第一百三十六條】

子孫不得無故設席,以致濫支。唯酒食是議,君子不取。

釋義:子孫不得無故擺設宴席,造成過度的開支。僅以酒食是否豐盛來衡量人品,品格高尚的人是不會採納這種做法的。

重教育

【第一百一十六條】

延迎禮法之士,庶幾有所觀感,有所興起。其於問學,資益非小。若哤詞幼學之流,當稍款之,復遜辭以謝絕之。

釋義:聘請通曉禮儀法度的儒生為師,就有可能讓學子通過學習有所啟發,學業上有所進步。那樣的老師對於解答疑問、講授學業,幫助是不小的。那種只會言語雜亂之詞、教授幼童習字描紅的先生,可以先略微款待,然後婉言辭退他們。

【第一百二十七條】

子孫處事接物,當務誠樸,不可置纖巧之物,務以悅人,以長華麗之習。

釋義:子孫處事及待人接物,應當誠懇樸實,不要設置細巧之物,取悅於人,以滋長華麗的習氣。

《鄭氏家規》具體規章制度(相當詳細,只節選):

鄭氏設有掌膳2人,專管眾人的膳食,安排和督促伙房人員,及時做出飯食,以便族人到時進餐。人到60歲以上,得到照顧,吃膳堂單獨做的適合他們口味的飲食。掌膳的若不用心去做,要受到懲罰。30歲以下的男子不許喝酒,30歲以上也只能少飲,如果酗酒喧譁,給以打板子處罰。婦女更不許飲酒,只有50歲開外才許喝一點。族人吃一樣的飯不能滿足食慾,就想自做飲食,如果真做了,第一次要挨訓斥,再犯要受處罰。坐月子婦女和病人,可以自做飲食,因為這是特殊需要。個人的親友來了,膳堂備飯,但宴飲要早散,不能到一更天,如若超過10個人,便不許在夜間設宴。不是備不起飯菜,是怕壞了純樸的風俗。在學的未冠青年,不許吃肉,以便養成吃苦的習慣,知道柴米油鹽來的不易。  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總置辦,均勻地分給各房。個人想要使用上好的、可心的東西當然做不到,設若私自託人去買,也不許可,因為這樣各房不平均,容易引起嫉忌爭競。  因為生活用品來自公堂,個人也就不能有什麼私財。族人如果私買田產,私存金銀錢財,被家長知道了,叫到祠堂受處分,並沒收所有私產。族人若不服從,將被告到官府,會受到不孝之罪的處決。至於子孫接受親友的贈物,則  要交給公堂,不能私自留下,回贈禮品自然也不需要個人負擔,由公堂辦理。眾媳婦的孃家貧富不等,所得嫁妝及平時的饋予也就不同,於是妯娌之間的穿戴用物就會有差別,公堂為使貧者無怨,家長根據情況,單給貧家出身的一些他人所有的東西。  鄭家極其重視祭祖,祠堂祭祀是族人生活的重要內容。族眾公祭的日子很多,每月的初一、十五,歲時節日,四月初一日的始遷祖誕日都到祠堂祭禮,歲節和寒食節、十月初一日到墳塋掃祭,各房子孫在先人忌日自行祭奠,祭器、祭服是專用的,不得挪作他用。族人參加祭祀時,衣冠整潔,不嬉笑,不交談,行禮時畢恭畢敬,不隨意退席,不能伸懶腰、打呵欠,乃至不能打噴嚏、咳嗽。遇先人忌日不飲酒吃肉,不聽音樂,不與妻子同房。紀念始遷祖誕辰誦讀族譜,掃墓不讓婦女參加。朔望參拜祠堂完畢,舉行訓誨子弟儀式,族長坐堂上,族眾分男女站立於堂下,擊鼓24聲,有一個子弟講唱:“聽,聽,聽!凡為子者必孝其親,為妻者必敬其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恭其兄。聽,聽,聽!毋徇私以妨大義,毋怠情以荒厥事,毋縱奢以幹天刑,毋用婦言以傷和氣,毋為橫非以擾門庭,毋耽麴櫱以亂厥爛,有一於此,既殞爾德,復隳爾允,眷茲祖訓,實系興廢,言之再三,爾宜深戒!”聽罷,眾人對揖,然後坐下,再聽講一個孝悌的故事,才能散去。  兒童、青年要接受倫理的、文化的教育及辦事能力的訓練。兒童從5歲開始學禮,參加朔望的祠祀,8歲進家塾讀書,12歲出就外傅,可以讀到21歲,如果取得功名,有權繼續學習,否則就從事理家的活動。在學期間,紀律嚴明,晚間住在學舍,不許進中門。到16歲以後,能背誦四書五經,並能講解大義,就可以舉行冠禮,不能就要到21歲;如果弟弟達到標準了,先給弟弟行冠禮,以羞辱其兄,促進他學習。已冠子弟在學的,10日一次輪流背書,假如一次背不通,揭去頭巾,三次不行,就如同未冠,以示懲戒。學習的是儒家經籍,目的首先是懂禮義,其次是辭章。不許看非禮之書,凡是有淫褻言辭或妖幻符咒的書籍,不僅不讀,還要燒燬。參加家務活動的青年,爭取學會辦事的能力,如跟隨管事人到官廳,學習辦理事務和處理人際關係。到了老年,特別是古稀之年,就不用出門辦事了。  族中青年男女的婚姻,由家長安排。選擇婚嫁對象,不貪富貴,而看是否溫良之家,是否有疾病家史。結婚時,新郎穿戴上特為他製作的深衣、頭巾和鞋子,婚儀按朱熹制定的禮法進行。新娘進門三天拜祠堂,拜家長,家長向她講家規。族人不許納妾,到了40歲還沒有兒子,可以娶一妾,但妾不能進公堂入坐。女子出嫁,由她的父母同族中尊長議定,如果幼時由父母作主訂婚的,族長因未參預其事而表示不滿意,到出嫁時不給妝奩。女兒女婿回門,公堂給見面禮,個人不得再送。  族人喪事經費出自公堂,出喪不用樂,服喪期間子孫不飲酒,不吃肉,違犯者以不孝論處。鄭氏不信佛老,對陰陽家也不迷信,惟篤守儒家的喪禮。  鄭氏宗族及其成員有一套處理親友關係的原則。公堂設立知賓二人,負責接待客人的事務,預備茶飯、留宿。公堂備有客館,就是至親來了,也不留在內宅,一律住於客舍。對姻親,一年送一次節禮,有紅白喜事另送。親戚不分貧富,禮物一個樣。鄭氏女出嫁生第一胎,到滿月時,鄭家饋贈禮物,再生就不送了。姻親初見,以錢帛作為禮品相贈,不送金銀及其製品,人家的厚禮也不接受。  對於不屬於同居共爨範圍的鄭氏宗人,公堂也有所關照。如果宗人貧窮無力,婚嫁給予資助;遇災時,自春天起每月給六鬥谷,到秋收時停發;設義學,免費接收宗人子弟讀書;對無家可歸的宗人,撥給房屋居住;對無子的宗人,幫助他確立後人,並予少量的經濟支援;無冬衣、被的宗人,也要資助;設立義祠,紀念宗人中沒有後人的人。  鄭氏注意處理鄉鄰關係。設立義冢,供窮人埋葬;窮家生子,送去“助粥谷”二斗五升;鄉人缺食貸糧,不收利息;鄉人有病,酌情施予藥材;修橋鋪路,以利鄉人行走;對鄉里人的贈禮,即使很微少的也不接受。  鄭氏族人內部關係的處理,更是生活中高度注意的事情。子孫對尊長,用正式的稱呼,不能指名道姓;兄弟間稱呼,用字,另加兄或弟的稱號;夫妻、妯娌之間,均以字相稱;未冠的青年人不能稱字,希望他各方面成長了,取得社會承認了,才認可他的美稱,眾人才尊敬他;子侄到了60歲才可以同伯叔坐在一起,否則要受到懲罰;卑幼要聽從尊長的教導,即使哥哥只大一天,弟弟也要聽從;尊長責備卑幼,即使不合事實,卑幼也要忍耐傾聽,不許分辯;尊長訓誡子弟,也要實事求是,態度、語言都要講究,到不得已時,才會集眾人,給予鞭撻。  鄭氏族中男子在如何做人行事方面有許多規矩要遵守。清晨,聽到鐘聲就起床,在《夙興簿》上籤到,然後各幹各的事情;公堂設有《勸懲簿》,記族人的功過,還有“勸”字牌、“懲”字牌,表彰或警告有功過的人;族人衣著要端正,免巾赤腳,裸露臂膀,以及手舞足蹈的動作,都不許做出;見到客人,行出應有禮數,言語莊重,不許摻雜俗話;交友要慎重,不能與屠豎小人為伍;族人不許做胥吏,也不準出家當和尚、道士;個人不能捐造佛老祠宇的塑像,不能濫祀神靈,以求於鬼神;族人不能與他人爭奇鬥豔,以戒奢崇儉;族人不許結交唱戲的人,更不得引進家門;自己也不能作曲,下棋、玩雙陸、養鷹犬,都不得進行;不得欺壓鄉鄰,圖人財物;不許賭博。族人如違犯上述規則,家長聚集眾人,罰其跪拜,只要比他大一歲,就要拜30次,以羞辱他,如不悔改,就打板子,再不悔過,則開除出族,宗圖上除名,同時送官府懲治,如果悔改了,三年後復歸家族。  對於婦女不乏相應的規制。婦女凡犯“七出”之條的要受教訓,以至被休出家門;女子若想管家庭外部事務,則被罰拜;新婦進門,接受半年的教育,以便通曉鄭氏家規;婦女輪留做飯,到60歲免除;新娘進門3個月之後開始參加  廚房值勤,凡是無故不到的,罰及她的丈夫;婦女白天在一起紡紗織布,做針線,刺繡,各盡所能;女子在自家房中養蠶,出絲歸公堂,另外獎給生產者十分之一,用公堂絲、棉織成絹帛和布匹,也獎勵織造者十分之一的產品,多餘的由公堂出賣,作為成衣費;如果布織得不好,給本房作應發的衣料使用,以示懲罰;媳婦有雙親的,准許回孃家探視,雙親亡故,儘管有兄弟伯叔,也不能走動,遇到孃家有喜慶喪葬的事情,也只好託人去表示自己的心意;媳婦的親戚中有做和尚、道士的,按照家規,就不能來往了;每月初二、十六,婦女  集合,聽人講解古代賢媛淑女的故事;婦女生了女嬰,不許溺斃,違犯了要受罰;女孩子長到8歲,母親就不再帶她走外婆家,其他至親家也不能去,否則處罰她的母親;婦女理髮,不能用剃頭匠人,因為男女授受不親;鄭氏婦女不能與農家女子往來,更不能引進臥室;鄭氏男女不同廁所,不同浴室,春、冬季節供應熱水,女子10天能洗一次澡。  很多人說這種族法怎麼受得了???但是正是這種“無規矩不成方圓”的族規讓家業長盛不衰。東方的人文家風有其自己的規律與地域文化土壤。如果嚮往子孫守孝昌盛,又追求西方的人性自由,只會成為無根之源的崎木歪樹。高曉松在《奇葩說》裡有一段名言:你不能伸手要錢的時候把東方那套拿出來,想自由的時候把西方那套搬出來。而這一點,是現在很多中國現代家庭治家、教育無序混亂的癥結所在。  當然,一個宗族得以延續15世,絕不僅靠倫理規章制度,它的維持在其內部,靠的是自身經濟力量,即宗族有耕田。如在西周,實行分封制,天子(大宗)授予同姓諸侯(小宗)封地,小宗團結在大宗周圍。周代分封制破壞後,周代的宗法制也就無法實現了。後世人要維繫宗族,靠宗法倫理的力量不夠,靠國家的支持也不夠,人們知道要想“收族”,得有宗族的共同經濟,即用經濟力量把族人聯繫在一起。範氏義莊、義門鄭氏就是建設宗族共同經濟的,才使族人團結在宗族祠堂之內,長聚不散。 
什麼樣的家風能堅守300年不分家,15代同堂?(詳文)|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