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什麼志願,只想活著畢業!

尹建莉父母學堂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

這裡都有答案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個六月註定要過得心驚膽戰了。高考生的成績正在陸續公佈,中考生的名次也將揭曉,餘下的孩子還在期末考試面前苦苦掙扎……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在越來越大的壓力下,甚至有些孩子沒能堅持到他人對自己說“畢業快樂”的那一天:

2011年2月28日,黑龍江高三學生跳樓自殺,高考藝考雙重壓力釀悲劇;

2013年6月12日,19歲男孩兩次復讀失敗,第三次高考後跳樓自殺;

2014年5月25日,深圳市一高三女生因壓力過大,學校內切腹自殘;

2017年6月7日上午,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大城子鎮五金高層一名22歲男子輕生跳樓。該男子是某高中復讀生,120醫護人員到場確認已經死亡。

最近有則新聞稱,六月初時,山東淄博某中學一個常考第二名的孩子,在放學路上用水果刀捅了第一名 13刀 將其殺害。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甚至在學堂輔導員的身邊也發生了這樣的例子,她居住的小區內有個讀初中的女孩受不了考試的壓力,穿著中學的校服從樓上一躍而下。而且這個小區還是有名的“學區房”。令人惋惜的悲劇,引發了輔導員們對於家長以及學校教育的討論。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家長往往在悲劇發生之後才頓悟,比起孩子的生命和幸福,學習成績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但生命只有一次,這些醒悟的代價太過沉重。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你考進100名,就恢復你的拉丁舞課”

很多家長總會把考試成績作為標準劃分給孩子的獎勵,他們常常對孩子說:

如果這次考第一,假期的遊戲時間都讓你自己決定……

這次要是考前三名,就讓你某地去旅遊……

如果能進前十名,就送你最想要的那個玩具……

這些講條件有預謀的物質獎勵,往往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考試成績會能否自由、能否實現願望、能否討父母的歡心,所以考試成績是一切的基礎。孩子們不再專注於學習本身,反而是把學習作為一種手段,真正應該重視的目標丟失了。

最近引起不少討論的綜藝《少年說》中也有位這樣的家長。

孩子特別熱愛舞蹈,把拉丁舞當做自己的夢想在堅持。學習拉丁舞7年多,過了12級,但因為成績下滑,拉丁舞課就被媽媽停掉了。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聽完孩子的哭訴後,媽媽立馬回話:“我會考慮你的建議的。”孩子有些擔心:“你要是反悔怎麼辦?”

這位媽媽喊道:“我不會反悔,當你學習進全校100名的時候,我會兌現承諾的。”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雖然表面說著會考慮,但依舊拿出了考前100名的硬性條件。這哪裡是在考慮?這是 把自己置於道理的制高點,對孩子進行“溫和而堅定”的控制。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一定會把考試成績當成實現一切的基礎,畢竟連自己最愛的夢想都要為它讓步。但考試成績有太多運氣和心態的加成,一旦動搖,孩子的那方天地便也面臨著坍塌。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觀念,可想而知隱患會有多大。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講過, 她從來不因圓圓的考試成績而進行物質獎勵,因為對於考好了的孩子來說,成績本身就是一種獎勵,父母合上成績冊時的一句“很好”和眼中的愉悅,都已經足夠孩子再接再厲了。

“生活不是線性,生活是有機的”

有人在回憶高考時說: “那只是一種已經慢慢淡忘的回憶,回想起來,悸動不再唯有唏噓。總有一天,你也會像我一樣,平靜地看待那次的成績,但對於告別對於重生對於家人有了新的定義。”

高考尚且如此,更何況月月年年常相見的期中期末考?

生活不是考試,不是隻有對錯兩種答案。升學是對的,選擇運動是對的,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對的,找到自己的天賦並願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是更好的。

她在節目中說:“我今天就是來打臉的,打那些曾經瞧不起我的人的臉。”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她初中時的成績並不好,老師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擔心她考試作弊,甚至在家長會上直言她就是個廢物。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美國知名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是國際公認的開發創造力、人力資源方面的領導者。他在TED《展開學習革命》的演講中說道: 人類社會的發展取決於天賦的多樣性,不是單一能力的構架。

人們常常被線性思維所桎梏,認為必須按照一條路,做好每件事情,然後上大學,大學才是教育的頂峰。上大學固然是好事,並不是說孩子不應該上大學,但並非一定要是現在,我們可以遲一點上大學。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在演講中羅賓遜分享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男孩小時的夢想是當一名消防員,但是受到了老師的當眾嘲諷。老師認為他浪費了自己的天賦,男孩應該努力考一個好大學,然後到紐約去,成為一個金融白領,這才是一個年輕人應有的夢想。

但是男孩依舊堅持了自己的夢想,中學過後便成了一名消防員。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他從碰撞變形的車裡救出了幾個人,其中一個正是他曾經的老師。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生活不是線性的,中途斷點了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生活其實是有機的、多元的,是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和天賦,一定要留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家長的教育理念是真正的起跑線”

蓋洛普公司曾做過一個快樂指標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46%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活得很快樂,英國是36%,印度是37%。而中國,只有9%。也就是說,十個中國人中,只有一個認為自己活得很快樂。

財經作家吳曉波做過一個調查,結果表明: 中國三分之二的富豪活得不快樂。

第三個調查是胡潤做的“百萬富豪幸福感報告”,結果表明: 中國越富有的人越不快樂。

說這三個調查報告不是為了證明:“985學校一點都不重要,就算你成績再高也一樣不快樂。”而是想說:“為什麼大家只關注學歷、成功,不關注幸福呢?”

比起成績和學歷,讓孩子過得幸福而充足難道不重要嗎?

我没什么志愿,只想活着毕业!

家長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給孩子們去尋找夢想的工具,如果某一次失敗了,也不必氣餒,可以採用別的方式,也可以擁有新的夢想,只要孩子能夠過得充實而知足,又有何不可呢?

父母們總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真正的起跑線是家長對於教育的理解。 不執著於成績,不施壓給孩子,讓孩子對學習有正確又積極的概念認知,幫助孩子發現天賦、實現夢想,才是家長需要做到的。

安吾鄉,學堂才女一枚,曾獲全國大學生文學作品大賽一等獎,在《成都商報》《濟南時報》等多家媒體發表稿件百餘篇,做過電臺主持,聊過人間凡事,熱愛親子教育,相信愛與自由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