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原文:[羅蓑肉

]:原文:以作雞松法作之。存蓋面之皮。將皮下精肉斬成碎團,加作料烹熟。聶廚能之。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袁枚先生是清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大詩人、美食家,他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同時,又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袁枚他從小就是早慧的學霸。他12歲就中了秀才,24歲就中了進士,拿到了無數寒門學子一生夢寐以求的頂級學位。本來是欽點的翰林,但因他滿文不佳,故被外放溧水、江寧、江浦、沭陽、江寧等四地知縣,任職期間倒也是政績卓著聞名一時。但卻於中年退隱江湖,在小倉山下購置園子,據說是曹寅織造家的花園,就是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後為隋織造園,袁枚改名叫隨園,自稱隨園先生,過上閒雲野鶴般的閒適生活,聚書數萬卷於小倉山房,吟誦不輟者四十餘年。此後他以“好色、好吃、好詩”的名士派頭行走江湖,亦正亦邪,亦方亦圓,也交權貴,也納後學。詩自漢魏以下,迄於本朝,無所不窺,亦無所依傍。驚才絕豔,殊非株守繩墨者,所能望其項背。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袁枚曾自做一聯懸於壁上“不作高官,非無福命祇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袁枚的好色,有關袁子才“好色”的傳說很多,而且是男女通吃。於女色,他妻妾成群,早在京師之時,就有傳袁枚愛近“男色”,有龍陽之好,斷袖之癖。龍陽之好的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中魏王與龍陽君的一段記載。後來被廣泛衍用男子間的同性戀,亦作“龍陽之興”。斷袖之癖說的是漢哀帝劉欣,對小鮮肉董賢的愛之深,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情急之下,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後悄悄出去。所以後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隻衣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後人將同性戀雅稱為“斷袖之癖”,現在龍陽之好,斷袖之癖有了新的名詞叫“同志”。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各位這可是大清朝的事,那時候和現在不一樣,只要有錢,娶幾房姨太太,玩個小鮮肉都可以,聖人云:食色性也,人吃五穀雜糧,誰不喜歡漂亮的美女呢,可又說回來了,但那也得有條件,椐報道某貪官有小三好幾十個,就算法律充許,那耍有經濟條件,說白了你有錢嗎?前幾天網傳韓美林大師82歲喜得貴子,你有這身子骨嗎?雖說人有抖糠之力就行房,先不說你到那歲數你那傢伙還能硬嗎?俗話講:人生七十古來稀,73、84閆王不叫自己去,有多少人都活不到82歲,你有這命嗎,何況還能造人?這人比人氣死人,何況袁枚怹老人家公然宣稱自己好詠、好吃、好色、好錢、好遊、好友、好花鳥泉石。每遇佳餚,必命家廚登門求教,甚至“以轎迎其女廚來園製造”,為自己的一生作了精準的總結。此後,以好色、好吃、好詩而名揚天下,雖言袁枚好色,但不影響其光輝形象,尤其是《隨園食單》被廚界奉為聖經,何況我視袁枚為吾先人,每日淨手焚香頂禮膜拜,古人云:“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這些許好色之垢,不談也罷。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隨園食單收錄許多奇特美食,如有一道豆芽火絲,是把豆芽截斷,中間用特製的錐子掏空,再把切得比豆芽還細的火腿絲嵌進去,這樣每一根豆芽裡都有一根火腿絲。估計製做者現在都能取得一級微雕師的合格證了。還有一道吳道士蘿蔔魚翅。蘿蔔絲先要在雞湯裡沐浴兩次,把來自田間的便宜泥土氣都洗乾淨,然後拿來一起和魚翅為伍,魚翅只要上半截取翅針,下半截去做別的菜,這道菜是以吃不出那是魚翅那是蘿蔔才算成功。還有雞蛋,並不是去找一個跑山雞的土雞蛋,用礦泉水煮熟就行的。先要把雞蛋打一個小孔,把蛋清蛋黃倒出,然後加上鮮濃的雞湯攪勻,再回填進蛋殼,用紙封住小孔蒸熟。如果剝皮時不是一個完整的雞蛋,那就是失敗中的失敗。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在吃這一字上,袁枚可謂膾不厭細食不厭精。雖然他除了兩隻腳的動物不吃之外什麼都吃。為了追求美味,每到一處旦嚐到美味,必派家廚到人家府上,拜人家的家廚為師,學習人家的烹飪絕技,這種做法一下就持續了四十多年來。從某種角度來說,“隨園菜”之所以能名傳千古,真是得宜於袁枚家廚的功勞。王小余是袁枚家的第一任掌勺廚師,每當他做菜的時候,其香味能夠散發到十步以外,聞到的人無不垂涎。他對於烹飪技藝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一系列高見,這些技術上的真知灼見,對袁枚影響很大。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有很多篇幅都是得力於王小余的非凡見解。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王小佘不光廚藝精湛,而且德行深厚。想挖他跳槽的真是大有人在,包括袁枚的頂頭上司兩江總督尹繼善。許給王小余的侍遇遠勝袁枚數倍,但王小佘不為所動。有人問王小余:“以你的才華,不去供職朱門權貴之家,而要終老隨園,是何道理?”他說:“知己難,知味尤難,所謂知己者,不僅是瞭解你的長處,你的短處他也同樣清楚。現在的主人賞識我,對我的缺點並不隱晦,批評的話句句戳中要害。美譽之苦,不如嚴訓之甘也。如此我的技藝方能日日有長進。”王小余將袁枚視作琴劍知音,袁枚也沒把王小佘當下人看待。二人經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王小余死後,袁枚為他專門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因此他也就成為了我國古代,唯一死後留有傳記的廚師。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王小余死後,聶廚隨園當任,聶廚原本端州人氏,廚藝精湛,做得一手好菜。聶廚曾為袁枚做家鄉“端州的三種肉”,“羅蓑肉”、“鍋燒白肉”、“清醬拌肉”。“羅蓑肉”製作極似“雞松”的方法,此菜頗為新穎。雞松此菜收在羽族單,用肥雞一隻,用兩腿,去筋骨剁碎,不可傷皮。用雞蛋清、粉纖、松子肉,同剁成塊。如腿不敷用,添脯子肉,切成方塊,用香油灼黃,起放缽頭內,加百花酒半斤、秋油一大杯、雞油一鐵勺,加冬筍、香覃、姜蔥等。將所餘雞骨皮蓋面,加水一大碗,下蒸籠蒸透,臨吃去之。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隨園菜“羅蓑肉”是五花肉保留肉皮,切碎精肉烹製,成菜依然是個肉方形狀。其製法如下:五花肉改成方肉,把肉皮下的精肉片下,肉皮保持完整,肉面剁上幾刀。將片下的精肉剁碎成肉餡,松子、香菇、冬筍等配料也剁碎,放在一起,加調料拌均攪上勁。把調好的肉餡放在帶節皮肉面上用力抹平,放入油鍋炸黃撈出。炸好的羅蓑肉放在容器內,加入料酒、醬油、姜、蔥放入籠屜蒸二小時,蒸透以後取出改刀擺盤,用原汁調味,勾芡淋上即可食用。此菜製法精細、配料廣泛、鮮香味美、吃口松嫩。

做羅蓑肉並不囉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