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三界內最強的是誰,如來一直都很害怕玉帝嗎?

xuweinan2233

《西遊記》裡自有一套神話體系,在這個體系裡面,玉皇大帝實力強悍,也是名義上的老大,而太上老君代表的三清是玉帝后面的長老,有很大的自主權利,但一定要給玉帝面子,維護他的統治,而如來是西天代表,是不同體系下的,擁有獨立王國,但是因為玉帝的勢力最大最強,所以一定要給他面子。其實如果換成武俠更好理解,比如武林裡少林最強,那大家就推舉少林方丈是武林盟主,少林方丈上面有長老,但長老也要支持方丈的。如來就好像崑崙或峨眉掌門,面子總要給武林盟主少林方丈幾分的。



這裡面的幾個人,如來、玉帝、太上老君,不存在誰怕誰,都是頂級人物,互相彼此忌憚留面,維持著整個位面平衡。

就像開始的時候,孫悟空大鬧天空,最後老君八卦爐也煉不了他,便請如來出手。天庭厲害角色多了,降伏孫悟空並不難,幹嘛非要西天叫如來呢,其實玉帝是想借此拉攏一下和如來感情,也展現一下自己威嚴,既然你們都共我為天下最大,我叫你來你就一定要來。果然如來也很上道,本來降伏孫悟空,如來賜個法寶,隨便哪個菩薩去都行,但是他一定要親自前往,這明顯就是在照顧玉帝面子。果然如來出手,猴子手到擒來。而且這過程裡發生了一個極其好玩的賭賽,孫悟空說玉帝之位讓他坐,如來說你要逃出我手掌心就讓與你,孫悟空問你能做主?如來說可以。如來敢拿玉帝之位做賭注,一來說明他實力強大很自信,二來也說明他跟玉帝不是從屬關係,如來並不怕玉帝,只是互相尊重罷了,不然拿玉帝位子做賭注豈不是大逆不道?


然後玉帝就開始大請如來表示感謝,領頭陪客的有三清四御,像有的神話體系裡,說三清六御,玉帝其中一御,但是《西遊記》卻是四御,玉帝已經不在其中了,名義上已經高出一格。而且太少老君在玉帝面前自稱老道,如來自稱老僧,他還敬稱玉帝大天尊。玉帝擺那麼大陣仗感謝如來,其實也是表示了對如來的尊重,但也不是怕他,而是對他西方地位的認可。

如來給玉帝面子,同樣對於天庭大元老太上老君依然給面子。比如老君坐騎青牛精鬧事時,如來就派羅漢打了十八座金丹砂過去,當作孝敬老君的。老君也很識趣,立馬就降伏了青牛精。


除了玉帝、太上老君,如來忌憚的還有幾個人。我覺得起碼還有菩提老祖,彌勒佛幾人。

菩提老祖是孫悟空的授業恩師,除了開頭露面了一下,後來就不出現了,而且這麼一位大能其他神仙都沒有提起。其實取經路上,很多磨難都是上面大仙的寵物或門童造成的,都是主人出馬,麻煩解決。孫悟空當年跟玉帝鬧騰,為何不見他們去請菩提老祖出面呢,是不知道還是怎的。這菩提老祖名菩提,處在佛家地盤西牛賀洲,卻是道家打扮,而本領更是精通百家絕學,本領之大,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而玉帝、如來都管不了他。吳承恩塑造這麼一個形象,是不是想說明在正統之外亦有高人存在,實力強悍只是不願世俗的爭名奪利罷了。


而彌勒佛呢,被稱未來佛祖,實力野心都不小。不然他的手下居然敢搞一個假的靈山小西天?就算不是彌勒佛授意,恐怕平日裡彌勒佛對如來也沒表現多少尊重。而且《西遊記》寫彌勒佛出場時,直接一句問:悟空,認得我嗎。你彌勒佛大肚笑呵呵那個形象,誰不認識啊,嚇得孫悟空趕忙拜伏,這個彌勒佛只叫他悟空,可沒叫一聲大聖。要知道,當時九頭獅子逞能的時候,孫悟空見太乙救苦天尊,人家都客氣的叫了一句大聖,那可是四御之一啊。可見彌勒佛實際上把誰都沒放在眼裡,如來自己陣營裡有這麼個刺頭,的確也要忌憚三分。


再有一個開始出現時候名頭很唬人,說的多麼多麼厲害,也是在如來地盤裡的一個人物,還以為可以跟三清四御如來什麼的比肩呢。但是後來結果表明他只是自己咋呼,又是地仙之祖啥啥的。但他見了觀音都恭敬的不得了,還跟孫悟空結拜,對了,他就是鎮元子,他與如來相比還是差遠了。


一覽眾河小

最強的是誰確實不好說,按西遊原著的交待可以在太上老君、如來佛祖、菩提祖師三者間選一位,我覺得還應該是太上老君。

說如來一直都很害怕玉帝,純粹是無稽之談。可以說尊敬、客氣是真的,也的確承認玉帝是共尊之主。



先來看前半截問題。說強者西遊中可太多了,三清、如來佛祖、彌勒佛、觀音菩薩還有菩提祖師等等都有通天徹地之能。尤其是觀音菩薩,相信其法力不再任何一位強者之下。

菩提祖師的身份一直是個謎。“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分明是一位佛祖,授課卻是說道講禪並行,“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孫悟空最後學的本事,老祖有說法,就是修煉成功了仙與佛隨便做。所以菩提祖師可謂佛道儒三家皆通的真正大能,雖在書中從未出手,但說他是真正的強者毫無疑問。



如來佛祖和太上老君的關係感覺是互相敬重,都給足對方面子。

書中有寫,如來被玉帝請來收掉猴子之後,被玉帝留客。玉帝傳旨請諸仙一起開大趴體。三清為首的諸仙都捧著明珠異寶、壽果奇花,向佛前拜獻,致謝佛祖無量法力收付妖猴。在這裡呈現的感覺就是如來非常強大。



而後來太上老君的青牛下界作妖,一個金剛琢收遍天下無敵手。孫悟空最後找到如來佛祖求助,如來說的話就有意思了。他說知道妖精真身但不敢說,怕猴子走漏風聲連累他,青牛打上門來。隨後派了十八羅漢跟著孫悟空“送大禮”,先送了十八粒金丹砂,再告訴猴子去找太上老君。從這一劇情,就能看出如來佛祖對太上老君更是禮敬三分,連他的青牛精都不想隨意得罪。足見太上老君的強大之處。

所以我認為最強者可以認為是老君,菩提祖師也屬西方佛祖,怕也是強不過如來佛祖的,同樣強不過太上老君。



玉皇大帝的身份是非常強大的,無論如何都是三界的至尊。

如來佛祖說過,玉帝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一算玉帝是熬了兩億多年才享受到這份至尊待遇。如來佛祖和三清諸仙對玉帝的稱呼為“大天尊”,可見玉帝位份的貴重。



不過也僅止於此,玉帝更像是君主立憲制中作為代表性存在的國家元首,佛道兩家則是合作的政黨議會之類的組織。正經是不怕的,反而是玉帝對如來佛祖是很客氣的,求助護駕都是派專使帶著旨意去請的。事兒辦完了,還得用最高規格的標準招待感謝一番,王母娘娘親手摘蟠桃奉上,其餘諸仙都是帶著奇珍異寶奉獻。所以如來佛祖是根本不會怕玉帝的。


如切如磨

這個很難說的清楚了,各大boss也沒正面交過手。不過從一些細節來看最強的應該是太上老君了。那老頭法寶眾多隨便一件都能打的猴子沒轍。特別是青牛精那金剛鐲連如來的十八粒金丹砂也收了。從如來和悟空的對話來看他是不願招惹老君的,甚至不敢說出青牛的來歷,直到青牛收了他的法寶等於是變相的賄賂了老君他才說讓悟空去請太上老君的。老君收了妖怪後,各路神仙的法寶都還了,唯獨把如來的金丹砂帶走了。從這一細節看如來還是有些怕老君的。

至於說如來怕玉帝,那就難說了,一個佛一個道,不是一個系統很難分清官大官小的。不過中國有句俗話叫強龍不壓地頭蛇,如來畢竟是外來的,他想在中國傳教勢必不敢招惹我們本土的統治者。所以向玉帝低個頭,認個慫也不算啥?


簡單點挺好7

《西遊記》中最強的當然是太上老君了,如來不怕玉帝,對玉帝是尊重,他怕的是太上老君。

1、雖然如來是整個取經工程的總導演,但書中暗示他害怕太上老君,甚至明顯不如。

我們來看看原著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如來聽說,將慧眼遙觀,早已知識,對行者道:“那怪物我雖知之,但不可與你說。你這猴兒口敞,一傳道是我說他,他就不與你鬥,定要嚷上靈山,反遺禍於我也。我這裡著法力助你擒他去罷。”行者再拜稱謝道:“如來助我什麼法力?”如來即令十八尊羅漢開寶庫取十八粒“金丹砂”與悟空助力。行者道:“金丹砂卻如何?”如來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試。演他出來,卻教羅漢放砂,陷住他,使他動不得身,拔不得腳,憑你揪打便了。”……行者即招呼羅漢把金丹砂望妖魔一齊拋下,共顯神通……那妖魔見飛砂迷目,把頭低了一低,足下就有三尺餘深,慌得他將身一縱,跳在浮上一層,未曾立得穩,須臾,又有二尺餘深。那怪急了,拔出腳來,即忙取圈子,往上一撇,叫聲:“著!”唿喇的一下,把十八粒金丹砂又盡套去,拽回步,徑歸本洞。……羅漢道:“如來吩咐我兩個說,那妖魔神通廣大,如失了金丹砂,就教孫悟空上離恨天兜率宮太上老君處尋他的蹤跡,庶幾可一鼓而擒也。”

原著已經講得清清楚楚,如來知道青牛身份,但不敢說,怕得罪老君,這是其一。其二,他判斷自己的至寶金丹砂可能可以剋制金剛琢和青牛,實際上不行;對於其他神仙來說,金剛琢已是無敵法寶,但對於老君來說,不過就是個手鐲,在他看來,更大家帶的手鐲沒啥區別。其三,老君一頭牛都可以擊敗如來身邊的特種部隊——十八羅漢,如來對老君更生敬畏。

2、元始天尊在西遊記中算隱藏boss,他跟如來比,孰高孰低呢?

我們再來看看原著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不一時,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聖、九曜真君、左輔、右弼、天王、哪吒,玄虛一應靈通,對對旌旗,雙雙幡蓋,都捧著明珠異寶,壽果奇花,向佛前拜獻曰:“感如來無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設宴呼喚,我等皆來陳謝。請如來將此會立一名,如何?”

這裡三清都是向如來拜獻禮物,自降了身份。太上老君參加拜獻,恐怕更多是不好意思,因為被猴子從八卦爐中跑了,而元始拜獻,一方面是禮貌,另一方面也頗覺自己不如如來。


散仙讀史

這個不好說,單說西遊記,不能把封神榜一起來看,畢竟封神榜成書完,不能混為一談,三屆中最強的應該是玉帝,這裡說的不是法力而是實力,孫悟空大鬧天宮就是個笑話,應該就沒有見到玉帝的面,至於如來,怕不怕玉帝,弄清楚幾個問題就好,第一,天庭在天上,靈山在地下,第二,玉帝是宣如來不是請如來,如來只是五方五老之一,跟玉帝不是一個級別的,就跟皇帝跟封疆大吏差距差不多。所以沒有可比性,西遊記就是佛道東渡的一個過程,看其中一個現象,就是沒有大乘佛法的大唐很少有妖怪,而越接近靈山妖魔越多,作者到底再諷刺什麼?我們更多要琢磨結合小說看看當時明朝的社會現象,皇帝信封道教,作者自己懷才不遇,屢次不中舉,因而用小說中的人物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是坐著憤世嫉俗的一種表現,就是作者當時的侷限性來說,皇帝或者玉帝都是勢力最大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