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境廣西憑祥友誼關:歲月崢嶸 城牆上的彈孔至今清晰可見!


憑祥友誼關是中國十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圖:老兵歸來,一段無法忘記的歷史!

憑祥自古就是桂西南的邊防要地,友誼關則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它位於憑祥市區西南18公里處,兩邊高山矗立,形勢險峻,卡在峽谷通道上。它是一座城樓式建築,樓高22米,底層是厚實的城牆,中央為圓拱頂的城門,非常雄偉。鑲在拱門上的“友誼關”三個大字,是陳毅元帥親筆題書的。歲月崢嶸,城牆上的彈孔還清晰可見!

友誼關始建於漢朝,初名雍鳴關,後改名為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到了明代又改為鎮南關。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改名睦南關,1965年為了表示中越兩國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友情,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被確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關內關外,一腳跨兩國!


1957年,廣西省政府撥款重修關樓,1965年改建成拱式城門和三層樓,高22米,底層為石砌隧道型拱城門,公路從城門通過,城牆厚實,齒形城垛,兩邊石欄杆雕刻精細,門窗構圖精美。城門上“友誼關”三字為陳毅墨跡,字體渾厚,蒼勁有力。如今這裡還留有中法戰爭古戰場,大清國萬人墳等戰跡遺址。

沿著古老的臺階拾級而上,走進一段塵封的歷史~

友誼關歷史上曾叫鎮南關,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它是中國古代九大名關之一,每個關口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1884年8月,法國侵略軍進犯越南北寧、諒山等地,並以武力威脅中國,清政府不得不對法宣戰。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整個中法戰局,是中國近代史抵抗外來侵略所取得的一次偉大勝利。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氣焰,迫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壁畫展示的就是當時民眾奮勇抗日的場景。

中越高級領導人會晤室。20世紀五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兩次在這裡親切會晤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主席。

雄關邁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中國成立後,友誼關成為中國與越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國援助越南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物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越南。

20世紀90年代,友誼關再次成為中國人民與越南人民友好交往的橋樑。友誼關,這座古老雄偉的關樓,見證了中華民族不畏外來侵略,贏得解放並取得經濟建設巨大成就的歷史。友誼關永遠屹立在祖國的南疆。面對國門,一種民族自豪感總會油然而生!

地址:憑祥距南寧市區180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內160公里,友誼關位於憑祥市區西南18公里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