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汽車後市場六大智商稅 你交了幾個?

前言

筆者用匿名的方式,親述汽車後市場老闆們這幾年交的智商稅。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摔過幾次跤或許能把事情看得更清楚。

專欄|汽車後市場六大智商稅 你交了幾個?

筆者愚鈍,最近才搞明白智商稅什麼意思。突然發現,最近幾年整個汽車後市場行業的老闆們都在不斷地交智商稅!筆者匿名,怕各行業內大佬威脅,對號入座者自討沒趣。

第一例:沸沸揚揚的i保養

這多麼簡單的事情,居然搞的全中國汽修行業都在關注。AC的文章i保養“跑了”一天10W+的流量。這說明這個事情基本上覆蓋了大部分的綜合維修廠和小門店。

起底一下這個公司,一開始就是保險公司、機油品牌商、騰訊加持。惠保是誰,你們知道嗎?合同給誰籤的,看了嗎?另外一個基本的邏輯:車主本來在你店裡保養,一年兩次,一次賺他100塊錢是可以的,一年保養賺200塊錢是可以的吧。然後你為什麼去賣個保險給他,然後去賺一年80塊錢的工時費?肯定想著保險公司給你導流,可以吸引新客戶進廠了,是不?想多了吧,保險公司都在想著你給他出保費送客戶。

i保養+,這麼傻的方案,都有人不斷地讓自己的客戶去跟,都想多薅點風投資本的羊毛,豈不料擊鼓傳花的遊戲跑的有點慢,最終只能自己來埋單。客戶還是要繼續服務,只能祈求客戶別跑那麼多里程,今年趕快結束,明年可以正常收錢了。

第二例:車聯網的小玩意

五年前元徵做的一個小東西,幾十塊錢沒賣起來,現在乘著車聯網的東風,拉著智能交通的大旗,開始席捲整個售後市場了。猜測可能是門店老闆們都著急了,一個小玩意這麼多功能,還可以不斷的得到返利,都快三級分銷了。都在想著靠著自己的人脈資源,坐收漁利的事情。

這麼個小玩意,有點像多年前的電視棒,一個U盤裡面裝幾個小程序,插到電腦上就可以看到100多個電視臺的節目了。不知道信息是不對稱,還是病急亂投醫,老闆們不思經營都去搞這些新奇特的項目了。

先想想如果是你,給你車上裝一個這玩意,沒事的時候可以查查你的車在哪裡?無聊不?更何況你的車子都被後臺隨時監控了,這比特斯拉還牛逼的玩意怎麼就能攤到你頭上?如果這東西都能成為車聯網,估計嚇壞那麼多投資幾十上百億資金進來玩車聯網的大咖們。

第三例:營銷集客

現在市面上很多跟著做營銷集客的公司,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亢奮。這些廠家的手段很簡單,來給我交三萬塊錢的營銷費用,我幫你三天或者七天收回來十萬二十萬。先賣給門店五萬的產品,然後做一個營銷方案,把價格虛高然後直接優惠到底,一下子放進來10個人,加上店裡10個員工,咱們組隊PK。活動轟轟烈烈搞了好幾天,生意那叫一個紅火。

活動結束,老闆高興地一塌糊塗,三天收回來十來萬。廠家滿意,一下子賣出去五萬的產品,收回來三萬的費用還能基本覆蓋這麼多人的吃喝拉撒差旅費。客戶滿意,我這一下子買了三年的套餐,這麼便宜真划算,三年的洗車保養不用愁了。員工滿意,這次活動我多拿了2000多提成,都是現金,還獲得了先進獎勵,體現了人生價值。老闆也很滿意,一下子收回來了這麼多現金,解決了我現金流的問題。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我還說說在收智商稅。不會算賬呀!

最後在漫長的兩年的服務過程中,老闆發現再也沒有現金進來了。廠家賺錢了,員工提成拿走了,客戶得到實惠了。老闆還在服務客戶的道路上持續掙扎。堅持不到客戶服務期滿的時候,咱們撤吧!

第四例:某個銀行車主卡

銀行背書牛逼吧,可是不是銀行和你籤協議呀。弄個機子給你,先交兩萬的押金,給你一個機器,可以查詢自己的車輛違章信息、可以消分,可以交費。這不是支付寶的功能嗎?還需要交幾萬塊買個機器?

然後告訴你,我可以幫你集客,發信息給銀行客戶。客戶是來了,買一送一。錢我先收著,然後等客戶來保養了我給你結算。聰明的老闆一看,錢被你收走了,我還要服務客戶,客戶來我這裡我需要提供產品來服務。而且問你要錢結算還不知道哪天能給。那就我自己玩吧。遲鈍的老闆就由著你搞吧,搞到最後門店發現,保養一臺車還要賠進去20塊錢,這是搞毛呀?美其名曰我給你帶來了客戶,你自己不會開發,能怪我嗎?說實在話,20塊錢送來一個客戶,比某平臺集客成本低多了!

第五例:價格戰

鄭州的保養大戰帶火了全國的降價熱潮。於是乎,大店小店都開始琢磨怎麼應對這個價格戰。有的小店開始直接美孚2000,直接搞148的價格了。這直接一臺車賠著保養了。還有的店,居然逆勢而上,你不是降價嗎?我漲價!美孚一號原來120一升,我現在140一升了。為什麼漲價?因為我品質好,服務好!我就是牛!每個老闆都有自己決策的邏輯。

筆者有朋友在鄭州開店,就諮詢了一下戰況,好像確實慘烈,很多小店已經無所適從。但是如果別人怎麼幹,我們盲從抑或逆風飛揚,都是需要很多因素支持的。你的每月保養臺次是多少?降價帶來的損失能否支持?降價是否能帶來客戶的進廠臺次增多?反正別人怎麼幹,我就怎麼幹。別人一臺車保養成本70,賣148。你一臺車成本130賣148,這不是找死嗎?

第六例:人家都在開連鎖店,都在做分店。我也要開店!

看過某業內大咖的文章,說汽修行業一個店賺,兩個店平,三個店虧。雖然不敢苟同,但是盲目開店仍然是大忌。現在的市場行情急劇變化,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能走到未來五年以後,還說不準。如果你已經超過45歲,守著現有的店面說不定還能守到退休,否則盲目開店只會把原來賺到的紅利逐漸再交回去。單店靠的是人脈、資源以及周邊環境。連鎖體系靠的是模式、是管理、是對商業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汽修行業的碎片化,決定了這個行業短期內還難以成規模。

不論是國企、外企背景的連鎖體系還是自發形成的聯盟體系,以及現在風起雲湧的快修快保體系,短期內都能成氣候,關鍵是能否經受住經濟持續的新常態。資金可以不要回報,店面可以虧損,但是人總要有信心,員工總要成長,領導也是要有貢獻的。咱們不能永遠靜止在這裡熬時間,我們都需要成長的,如果企業的成長持續跟不上員工的成長,再穩固的大廈也有坍塌的一刻。

好了,智商稅今天收到這裡,希望我們大家都少交一點吧,畢竟賺錢越來越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