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以後可以這麼做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久前公佈了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她們是希瑟·扎爾(南非)、卡洛琳·迪恩(英國)、艾米·奧斯汀(阿根廷)、珍妮特·羅森特(加拿大)和張彌曼(中國)。

如何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以後可以這麼做了!

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圖中穿深藍衣服者為張彌曼院士

儘管張彌曼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林奈學會外籍會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但絕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曉張彌曼。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領略這位氣度優雅、學識淵博的科學女神的風采。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儘管中國女科研人員的比例在持續上升,但還是缺少頂尖和拔尖人才,“玻璃天花板”仍未打破。

不止中國如此,在世界上,這個遺憾也一直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表明,如今科學家中女性比例僅為28%;諾貝爾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只有3%的自然科學獎頒發給了女性。其實,從屠呦呦和張彌曼身上可以看到,女科學家並不輸於男科學家。如果有機會、有條件,女性同樣可以成為傑出的科學家,而且人數的比例不應只有28%。

如何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以後可以這麼做了!

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如何讓女科學家多起來如何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呢?張彌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和一種方式,那就是“先結婚,後戀愛”。當初,引導她人生和促成她學習和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的,既有其父母的影響,還有管理方的“強行”規定(分配)。張彌曼是在後來深入這個專業之後,才對這個專業產生了發自內心的熱愛,因此做出了令人矚目的傑出成就——“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如何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以後可以這麼做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榮膺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如果只是考慮男女的性格差異、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徵的不同,就不讓女性接觸所謂不適宜的學科,就不可能給予女性更多的機會,也培養不出更多的女科學家。這時,就需要一種“強行”的方式,看看能不能培養出超過女性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徵之外的對職業和科學的熱愛,以成就更多的女性。

如何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以後可以這麼做了!

當然,這並非是說都需要對女性的職業和科學生涯進行強制性的“先結婚,後戀愛”,而是指,這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方式,就像張彌曼的成長一樣。要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既要創造條件,更要探索可行的新方法。


《迷你百科脫口秀》今日話題:瞳孔的變化,暴露了你的內心!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如何培養更多的女科學家?以後可以這麼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