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話你信嗎?高考志願填報“雙一流”還是“硬道理”!

在一線城市和一流大學之間,我們幾乎別無選擇!中國高等教育的“名牌效應”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強化。

潘石屹的話你信嗎?高考志願填報“雙一流”還是“硬道理”!

2018年高考成績出爐,更關鍵的填報志願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

此時,不禁想起地產大亨潘石屹近期在一次論壇上對年輕人的發展環境提出的看法:

如果能夠待在大城市,千萬不要去小縣城,因為小地方講究關係的地方太多了,而大城市的包容度更大。

境界有大小,潘總有關職場發展的觀點其實也適用於高考志願。

生活的鏈條一環緊扣一環。高考志願、大學、專業、城市、工作機會、留學規劃等就在報考大學的同時,已經悄然連接在一起。

高考志願往往是路徑選擇的起始點。

潘石屹的話你信嗎?高考志願填報“雙一流”還是“硬道理”!

中國每年有上千萬人參加高考,還有上千萬人大學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城市的依託顯得特別重要。

蝸居在北上廣深,忍受著擁擠、汙染、冷漠,都擋不住大學生的腳步,只是因為那裡蘊藏著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機遇、文化和公平度。

無商業,不城市。大城市超大經濟規模所激發出的機會無與倫比。

無文化,不城市。文學、藝術、娛樂給大城市的海量信息增添了絢麗多彩的“漁樵閒話”,塑造著人們的品味和氣質。

無公平,不城市。落戶一線城市的難度著實不小,甚至沒有熟人不好辦,但終究還是可以辦的。真去了小地方,需要打點的成本恐怕要翻幾番。

潘石屹的話你信嗎?高考志願填報“雙一流”還是“硬道理”!

不過,大城市超大規模的人才供給量,必然帶來更為嚴苛的篩選機制。中國與英國招聘原則的差異,最能體現人才供求關係。

英國僱主往往並不講“學術門第”,面試時更看重的還是所學專業、曾經的工作履歷與應聘崗位的匹配度,另外應聘者面試時的表現是最重要的砝碼。

在中國正好相反。僱主更多時候看重應聘者畢業大學的牌子,近年來,尤其強化了本科階段學校的層級,“雙一流”大學比海外留學背景更吃香,除非留學院校是牛津、劍橋、哈佛、耶魯這樣耳熟能詳的名校。

潘石屹的話你信嗎?高考志願填報“雙一流”還是“硬道理”!

除了國內僱主對國外大學瞭解較少、部分留學生素質不高等因素外,千萬量級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在局部造成供過於求的形勢在所難免,“人才高消費”的局面在中國大城市非常嚴重。

而僅有6500萬人口的英國,除倫敦外,再也沒有能與哪怕中國二線城市相抗衡的區域了。

頗令人玩味的是,即便是留學,國外大學也看重“雙一流”、“985”、“211”,排斥“三本”,因為他們也不瞭解中國近3000所高等學府的特點、優勢,也採用中國官方的排名系統,一刀切地劃出了錄取的“硬槓槓”。

潘石屹的話你信嗎?高考志願填報“雙一流”還是“硬道理”!

其實如果打了勝仗,八路軍也會去打掃戰場,這樣就會繳獲不少戰利品,其中槍支1320件,彈藥5927發,衣服和糧食715套。通過以上三個槍支彈藥衣服糧食的數據按先後順序相連可以找到我帶你財務自由六味數以上但是讓人納悶的是,穿著單衣的八路軍並沒有把棉服穿在身上,難道他們不怕冷嗎?

由此看,當今中國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再是能否上大學的問題,而是能否上名校的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的“名牌效應”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強化。高考的示範效應反過來繼續哄抬重點小學、重點中學的身價,繼續傳導佔坑班、補課班的熱度,繼續推動以升學為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

教育改革的深水區其實已經涉及到城市佈局、經濟發展、區域平衡等頂層設計的戰略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