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根源是什麼?

葉宗琪

“以小見大,微史君和您讀歷史!”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雖然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先後經歷了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唐玄宗“開元盛世”,國力空前強盛,但是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並沒有解決,因此也就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因此我們也就從幾方面來了解安史之亂的真正誘因。

  • 經濟方面

唐玄宗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但是用於唐朝制度的缺陷,土地兼併、流失的速度加快,這也導致了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另外唐朝統治階級的日益腐敗,唐玄宗沉溺於美色,為了楊貴妃一人傾盡天下之力,肆意揮霍,當時楊氏姐妹每年胭脂錢就上百萬。如此奢靡的生活與百姓流離失所的現狀形成了巨大的衝突,社會矛盾也不斷加劇。

  • 階級矛盾(兵制)


唐朝初年實行的府兵制很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團的權利,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玄宗時期,唐朝已經形成了“外重內輕”的狀況,例如安祿山一人兼任三處節度使,手握15萬唐朝精兵,這也為他起兵打下了基礎。

另外,當時中央統治集團中,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把持朝政19年之久,楊國忠上臺之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徇私誤國,嫉賢妒能,不可一世。尤其是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權力爭奪更是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也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 民族問題

隋唐以來,河北北部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突厥人,因為與漢人的許多習慣不同因此遭到了漢人的其實,而安祿山正是利用同為“異族”的身份拉攏到了不少人,後來他們都成了安祿山的反唐親信。

拓展: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微觀看歷史

根源,,,哪條根,什麼程度的源呢?我要是說,是生產力低下造成的,這肯定是根源,但是肯定特別欠打。哈哈,我們就談一點認知吧。 首先來說,安史之亂更多的是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沒有安祿山,也有劉祿山。唐朝盛極一時,版圖大到沒邊,可人口也就幾千萬。在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制度下,沒有良好的交通通訊能力,無論如何必須對遠區域進行軍政放權。注意,唐朝大量的邊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區域,管理時間很短,文化上是有巨大的矛盾的,統治的前提條件就是拳頭夠不夠硬,那麼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最高校的統治辦法就是集權,所以就必然有了藩鎮的集權統治,而正是因為生產力低下,經濟上人口上處於一種封閉狀態,完全不需要外界,所以各藩鎮就是會成為實際的獨立政權,那麼聽中央的,只能是因為中央拳頭硬。 但是,還是因為生產力低下,中央和邊遠實際上過得就是兩個世界,邊遠天天打仗,中原只能天天跳舞寫詩喝酒。這樣誰都知道中央生活好,也知道中央跳舞的拳頭越來越軟,那麼不去搶,憑啥??? 接下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問題有啥辦法嗎?有,當然有,我大唐出問題,我大宋立馬就改了,重內虛外,重文抑武,立馬就沒有藩鎮叛亂了,可是代價就是慫!辦事人的權利越分散,效率越低下,武人地位又低,那不慫幹啥?宋其實都不能稱為大一統的王朝,只能算割據政權,就這麼點地方,都已經慫成這樣了,再大就不知道得慫成啥樣了。當然越慫,越不會大。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宋朝的經濟能力是唐朝遠不能比的,這意味著宋的綜合國力,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模式的戰爭動員能力也是唐朝無法比擬的。可還是這樣慫。 那麼到了總結環節了,無論是封建制(夏商周)還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都是對應當時生產力的一種生產關係而已,而在這個階段生產力沒有質的變化,那麼這兩種制度誰優誰劣真的沒那麼絕對,分封的諸侯和實際上的藩鎮,其實都一樣,只不過前者更名正言順而已。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倒是分封制朝代都五六百年,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倒是300年一大關,(兩宋、兩漢其實都是破而後立一定程度上都是新王朝)後世的君主在這兩種制度上左右搖擺,就是這個原因(漢朝的郡國並行,唐朝藩鎮,明初藩國,清初藩王、總督制其實也有那麼點意思)總結一下就是,有藩鎮就叛亂,無藩鎮馬上慫。 那麼說了這麼多,我的答案其實就是,根源就是生產力低下,欠不欠打?而生產力高了聯繫普遍了誰都離不開誰了沒事還想打這個打那個? 課後作業,猜一猜青藏鐵路的修築成本,和運營收益。再猜一猜為啥修這條鐵路,就值得高興成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