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崇禎比溥儀的評價要高出很多?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1912年3月,經過袁世凱和南方革命政府的談判,南方政府妥協,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後袁世凱逼迫清帝溥儀退位。1912年3月12日,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雖然都是亡國之君,但是後人對崇禎的評價卻遠遠高於溥儀,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丟掉江山的罪過也分高下?

其實不難理解,簡單說來,就是崇禎死了,而溥儀活下來了。在宗法觀念如此濃重的中國,死者為大,所以崇禎容易被世人所銘記。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崇禎比溥儀的評價要高出很多?

自縊煤山

說敬佩的,主要還是明粉,哦不,是明吹!

看了很多關於明朝的資料,感觸最多的當屬崇禎的死,有惋惜,但也有憤恨。感嘆他忙活了17年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但是又痛恨他的瞎折騰最終讓明朝提前關門。

崇禎皇帝最讓人“敬佩”的,當屬他在大敵當前,沒有臨陣退縮,而是與大明社稷共存亡,最後在自縊前,還發表了一篇豪邁的遺言,原文如下:“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民軍發現崇禎遺體的時候,在衣襟還發現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崇禎比溥儀的評價要高出很多?

明朝滅亡

大概如此。

但是這一壯舉在明吹眼中就成了君王死社稷。崇禎成了一個勵精圖治但最後被大臣耽誤的一代雄主,頗有時不我濟的意思在裡面。

可以說,正是這些斷章取義,不辨是非的明吹們的拼命渲染,才讓崇禎的形象如此高大,進而死得如此悲壯,然後如此令人敬佩。

為什麼所有人都不想去了解真相:李自成兵發西安的時候,崇禎就預感明朝不敵,此時的北京城鼠疫肆虐,軍隊非戰鬥減員超過大半,城內餓殍遍野,根本就沒有力量抵抗起義軍。然而東林黨的君子們高喊民族大義,阻擋崇禎南下,而崇禎多疑的性格一上來,也不讓太子到南京監國,就這樣讓崇禎失去了最後避難的機會。等到李自成把北京團團圍住的前夜,崇禎皇帝和太監攜帶三眼火銃在東安門挨家挨戶找大臣幫忙,這幫東林黨人紛紛閉門不納,絕望的崇禎凌晨登上煤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崇禎比溥儀的評價要高出很多?

李自成

可以說,崇禎是有機會不死的,即使打不過起義軍,起碼可以緩緩。而這幫大臣不僅斷了崇禎最後的生還希望,還一毛不拔,最後舉家投降農民軍,然後投降清軍,成了真正的三姓家奴。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絕境,才讓崇禎的殉國顯得如此壯烈好偉大,讓後人萌生了欽佩的感情。

但歷史史實在此,我們肯定崇禎堅決不做敵人俘虜的氣節,但是不能將被動說成主動,將不得已的選擇說成主動而為的飛蛾撲火,這不是學歷史應有的態度。

另外,後來的人們不斷利用崇禎的名號反清復明,也讓本就平凡的崇禎殉國變得不再平凡。通過對崇禎殉國的藝術加工,讓人民產生對敵人,也就是清朝的極度痛恨。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崇禎比溥儀的評價要高出很多?

崇禎皇帝

所以崇禎令人“敬佩”。

而回到本題,那崇禎和溥儀比起來,就更顯出崇禎的偉大。作為一個3歲才即位,6歲就退位的皇帝,溥儀連皇帝滋味都沒有知道就退位了,過程太過平淡,怎麼能和“勵精圖治”17年的崇禎相提並論。

所以同樣是亡國之君,崇禎比溥儀更令人“欽佩”。

說來說去,都是後人加的頭銜,都是後人的比較,才產生了這麼多的主觀論斷。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崇禎比溥儀的評價要高出很多?

溥儀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