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據悉,今晨(6月23日)3點37分,著名國學大師、紅學家、書畫家、金石家文懷沙在東京病逝,享年108歲。文懷沙生前曾被譽為,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文懷沙以健康和長壽著稱,這與他達觀的心態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找到了一篇3年前的舊聞,以茲緬懷。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文懷沙

文/鄭裡

2015年4月7日上午,“文懷沙一百零五歲書法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文懷沙先生親臨展覽開幕式現場致辭併為展覽啟幕,展覽彙集了文老近十餘年來創作的書法精品70餘幅。

文老先生生於1910年1月,今年已是105歲高齡,銀髯飄拂、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行動矯健,思維敏捷、幽默詼諧、談笑風生,說到激動處會不時有豐富的肢體語言。他對自己名字的解釋是: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你可別小看這一粒小小的沙子,沙灘就是離不開小沙。沙灘離開了沙子,就不會有沙灘;而沙子組成的沙灘足以懷抱海洋啊。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文懷沙書法

文老雖已屆高齡,卻從不言老,因為自覺不老。“老年人最大的痛苦是老想昨天,總覺得現在不如過去。我覺得所有的老年人,不要把‘老年’這兩個字當成自己的包袱,而應該想明天,明天我計劃做什麼,這是其味無窮的。”文懷沙有個理論:人活到70歲就應按公曆從頭算。按照這一理論,他得意地宣稱,自己目前準確的年齡是50多公歲。他的精神和心態比50歲上下的人還年輕。

文老一生中遭遇到不少苦難和艱辛,但他“戒憂慮,毋怒躁”,從不悲觀,而是以苦為樂,笑口常開。每當碰到不快之事,他採取的方法或是置之腦後,不去管它;或是找小孩玩,尋找童趣;或是照照鏡子,反省反省,樂觀對待一切事物。他說:“老年人要以平和心境來調整自己。見到快樂的事,或者意外驚恐,心臟的搏動就變了,整個生理程序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懂得養生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文懷沙書法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文老健康長壽的基礎。他每天早上6∶30起床,飯後練字、會客、散步,午後休息一段時間後,接著看報、練字、寫詩,晚上9點鐘就寢。年輕時候的他,每天吸菸70支,現已戒菸多年。不飲濃茶,愛喝淡茶,飲食合理,從不偏食,就是吃喜歡的食物也很節制。一天三頓,每頓必喝湯。清晨吃淡湯一碗,以舒筋活血。對於用藥進補,他認為:“有病則用,用則細心;無病則去,勿信滋補。”

文老年輕時就喜歡體育活動,打球練拳,無不在行。他說:“人是動物,要天天活動,天天學習和做事。動物就要動,不動便成廢物。”60多歲前文老堅持長跑,從70歲起,他開始步行鍛鍊,開始每天幾百步,以後日行5000步。年逾八旬時還愛以自行車代步。百歲之後,戶外鍛鍊力不從心了,便代之以甩手活動和在家散步。現在的他依然堅持在堂屋內圍繞八仙桌進行走步運動,一圈又一圈,始終堅持不懈。他認為,老年人鍛鍊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過量,否則不僅達不到鍛鍊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書法也同文體活動一樣,適度進行,有利健康。”他從8歲臨池習字,百年樂此不疲。他書寫時,指、腕、臂、膀和全身協調配合,將全身之力運於筆端,全神貫注,靜心養性,如同打太極拳一樣,既能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又可娛樂身心,寄託精神。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文懷沙書法

舒展生命,豐滿精神,以幽默態度對待苦難,永遠樂觀地朝前看,這也是文老創造奇蹟的秘訣。據說文老一次體檢發現晚期肝癌。聽此消息,文老愣了幾分鐘,突然放聲大笑。醫生懷疑他痛得神經錯亂了,卻不知他在那幾分鐘裡,獲得了意外的心靈感觸。“我這個人怕死,還怕疼,”文老說,“人一旦失去生命,痛苦也失去了。所以疼得最厲害的時候我高興,為什麼高興?我活著!”他高興地躺在床上背誦詩書,閉上眼睛把書中內容構思成一幅幅活動畫面,配上畫外音。身體能動彈後,他每天奮力掃院子,邊掃邊背誦《離騷》,沉醉在忘我意境中,直到大汗如洗。這樣過了兩三個月,肝腹水消失了,病症好轉。醫生對文老死裡逃生感到莫名其妙。文老笑道:“醫者,意也。我用的是心療法。外面急風暴雨,我心裡一片祥和。” 他用幽默的比喻道出秘訣:“內心不要養個漢奸,跟客觀世界的不幸裡應外合。”

這位智者還幽默地說,“人生下來總有一天會死,讓生命的過程過得更正一點,更清一點,更和一點,更自在一點,舒展開來。那麼,你走的時候就像參加完宴會回家一樣,吃飽了很舒服地回去。”

108歲國學大師文懷沙:多吃肉多喝酒,多與異性交朋友,最少活過九十九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講個真實的故事給各位分享:

2002年的某天晚上,央視四頻道《人物》欄目播放的名人訪談。受訪者是才高八斗的國學大師文懷沙老先生。

文老來到臺上坐定,仙風道骨模樣。

主持人問:文老您今年高壽?

文老:46。

主持人:您這樣的一位老人,怎麼才46歲呢?

文老:哦!我不怎麼注意自己的年齡。要說年齡,我早以“公歲“計算了,我今年46“公歲“。

也就是說,當年文懷沙92歲。

在聊到人生觀時,文老說,我心中所想,都是那些美好的東西。我願意看的,也都是那些美好的東西。

他說,我解放前坐過國民黨的牢,文革中又坐過共產黨的牢,可謂歷經磨難。可是,我從來不把那些倒黴的事放在心上,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他講了兩個故事:

俗話說“十指連心疼“,手指頭被切開,然後用手術刀在骨頭上刮除瘡毒,文老痛得內衣全被汗水溼透了,但他兩眼始終盯著兩位美女,終於在不做麻醉的情況下完成了手術。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還有一個故事更精彩。

有一年,他生病住院,專家給他全面檢查後,告訴他,肝癌晚期,已經肝硬化。他問專家,如此還能活多久,專家說最多一兩個月。

文老聽後沉默了,他忽然用手在大腿上掐了一把,感覺很疼,心想:我的知覺還這麼好,怎麼可能最多兩個月生命就結束了呢?

想到此,他突然放聲狂笑。醫生護士嚇壞了,以為文老聽說來日無多,嚇出神經病來了。

文老笑畢,坦然地對醫生說,給我開些藥,立即辦理出院手續!

由此文老更加堅信:樂觀的心態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看了那場訪談之後,十幾年來,我一直十分崇拜文懷沙老人,把文懷沙老先生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視為自己的座右銘!

斗轉星移,轉眼16年過去了。前幾天,我帶著好奇心在網上搜索了“文懷沙“,奇蹟再次發生:文老不僅以108歲的高齡仍然健在,而且活出了新的感悟。

他在那次訪談中,他有兩段精彩經典的句子,值得回味:

1,

少要沉穩老要狂

少時不穩小流氓

老來不狂病殃殃

2,

多吃肥肉多喝酒

多與異性交朋友

最少活過九十九

他說,他之所以健康長壽,得益於每天吃下兩粒藥:早上一粒叫“知足“,晚上一粒叫“感恩“。因此,和包括鄰居在內的任何人都友善相處,心中只有陽光,沒有煩惱,人也就不覺得老了。

文懷沙:平生只有雙行淚,半為蒼生半美人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今天突然看到文懷沙的名字,就上網搜了一下,感覺這個長壽的文藝大師挺了不起,所以把他的有趣之處分享給大家。

他曾在一次訪談中,說了兩段精彩經典的句子,值得回味:

1

少要沉穩老要狂

少時不穩小流氓

老來不狂病殃殃

2

多吃肥肉多喝酒

多與異性交朋友

最少活過九十九

他說,他之所以健康長壽,得益於每天吃下兩粒藥:早上一粒叫“知足“,晚上一粒叫“感恩“。因此,和包括鄰居在內的任何人都友善相處,心中只有陽光,沒有煩惱,人也就不覺得老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文懷沙大師。

姓名:文懷沙

出生日期:1910年1月15日

畢業院校: 章太炎學院

主要經歷:曾在北大、清華等大學任教,現任中國詩書畫研究院、上海大學文學院名譽院長等

興趣愛好:經史百家、詩詞歌賦、金石書畫、佛學、中醫、紅學、音樂、戲劇等

日常飲食:隨意不挑

生活習慣:早上8點起床,晚上12點多睡覺,下午按時午睡

長壽之道:每天都要吃兩片藥:早晨剛起床吃一片“滿足”藥,晚上睡覺前吃一片“感恩”藥

一支柺杖,兩輪破車,“三千銀絲”,五次婚姻,七個大字:“述而不作文懷沙”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只要見過百歲老人文懷沙或者其照片,大概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銀髯飄拂,浪漫飄逸,茶色眼鏡下面藏著一雙銳利深邃的眼睛,喜歡著一身黑色的道袍,與蕭然銀鬚相得益彰,愈發襯出一種瀟灑傲然之風範。這就是被譽為國學大師、紅學家、書畫家、金石家、中醫學家、吟詠大師、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等多種頭銜的文懷沙。拋開這些光環,只聽他一開口講話,就必然發現,他不過是一個可愛的老頭,喜歡說笑話,嘻嘻哈哈愛調侃,總是能逗得聽眾笑得前仰後合。然而笑過之後,就像頭上突然敲醒一記警鐘,不知是哪一句幽默機智的話語就這樣深入人心,戳到了人生痛點。

振奇越世,恍若屈子

文懷沙先生祖籍湖南,1910年生於北京,青年時代曾受教於章太炎。抗日戰爭爆發後,文先生奔走在皖南、桂林、重慶等地,時有詩歌、散文、雜文、譯文發表,在文學天地裡嶄露頭角。他所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歷代詩詞歌賦、佛學、音樂、戲劇、金石書畫無所不窺,而《楚辭》為其專長。1953年,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組成“屈原研究小組”,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出版發行。才華橫溢的文懷沙用一個月就寫出了《屈原集》,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隨後,他的《九歌今譯》、《九章今譯》、《離騷今譯》、《招魂今譯》以及《寶學概論》、《楚辭今讀》如湧泉般源源不絕,奠定了他在楚辭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一位老將軍曾賦詩稱讚文先生“一曲吟催千古淚,文懷八斗嘆騷才。韻高自有真情在,恍若雲中屈子來。”“現代的活屈原”之名由此而來。

文先生在學術領域另一重大貢獻是主編了“十五”國家重點圖書——《隋唐文明》《秦漢文明》《商周文明》《魏晉南北朝文明》暨200卷《四部文明》(1.4億字)。其中,一百卷本《隋唐文明》有“唐全史”之稱,共100卷,近6000萬字,收錄了古籍原典646種,是迄今為止首次對隋唐300年間的歷史文化進行的全面的、學術的、總結性的大規模纂述,成為展現隋唐文明的精髓與核心的集大成者。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風騷才子,重情重義

“平生只有雙行淚,半為蒼生半美人”。

文老一生經歷過5次婚姻,每一次他都當作“初戀”,付出全部的真心。他身邊珍藏的一個日記本里記述了他對每位夫人曾付出過的真愛,他離異的妻子和其丈夫都依舊是他摯誠的朋友。

文先生現在的夫人徐嘉秀與他相伴30多載,每年三月初三,兩個人都會過一個獨特的齋戒日。整整一天,文先生面壁禁食,不外出、不娛樂,這個自定的祭日他已經堅持了近70年,是為了一個曾在這天為他殉情的女孩,因家庭反對她和文先生的戀情,這個女孩選擇了自殺,文先生痛及深處,決定以此種方法來紀念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徐夫人年年三月三陪伴在側,侍茶弄水,夫妻之間的包容與尊重溢於言表。相濡以沫,舉案齊眉,這位夫人也極具幽默氣質,曾戲稱“我們家是文豪與文盲的組合”。文老卻說,我的日籍夫人雖已失“昭君之貌”,卻有“昭君之怨”,“我們是愛國主義的結合”。

在愛情裡,文先生最看重的莫過於責任二字。他在“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後面又加上兩句,“若為責任故,自由都不要!”文先生雖然喜歡過很多女人,但是從未同時喜歡過兩個女子。他曾說,“男人,最重要的是責任;女人,最重要的是善良”,“年輕的時候喜歡過的一個美女,現在年紀大了,孩子們也不管她,我就每個月給她6000塊錢的生活費……”,“既然我喜歡過她,就有責任幫助她,這樣做,我的心靈也能獲得一種愉悅。”文老重情重義,對於責任與幸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些言行最終凝結成他晚年所提倡的哲學“正清和”大智慧之中。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名望地位,任人評說

文懷沙20世紀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關於文懷沙的學術水平卻始終存在一定爭議。現摘錄正反兩面評論如下:

反面評論

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文懷沙先生是否“國學大師”,其實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國學界或學術界從來沒有將文氏當成什麼“大師”,連同人也沒有被承認過。”

錢理群(北京大學教授):“恕我孤陋寡聞,我在北大圖書館沒見過這本書(即文懷沙所著的《魯迅舊詩新詮》)……前幾代魯迅研究專家中好像沒有這個人的名字吧?”

郭建勳(湖南大學教授):“文懷沙沒有什麼學術論文,所以在研究領域可以說沒什麼地位。”

桑兵(中山大學教授):“在民國以來的學術脈絡裡,根本沒有文懷沙的一席之地。”

徐晉如(中山大學博士):“文懷沙的‘正清和’是胡說八道。”

黃靈庚 (中國屈原學會的副會長、浙江師範大學教授)“文懷沙每到一處講“國學”,總是那麼幾句套話,沒有新的東西,學術界的學者都會知道他有多少水平。”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正面評論

錢鍾書:(著名學者):“文子振奇越世。”

胡耀邦:“騷體開新面,久仰先生名。”

張賢亮

(著名作家):“文懷沙是不是國學大師,我不好說,但他的學問至少比我大得多。”

許嘉璐(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文懷沙的國學大師稱號不是自己封的,但如果要說沒多少作品就不能叫大師我不這麼認為,那要看學問有多大……文老是我的老師,他永遠是我的老師。”

範曾(南開大學教授):“少時廁身門牆,匆匆四十餘載。範生何幸,有斯師。文老何幸,有斯徒。”

王學仲(著名書法家):“遍觀當今書家,餘獨愛燕叟(文懷沙)之古樸拙重。”

謝雲(著名書畫家):“文老為學界耆宿,書法以古隸見長……文老諳熟詩詞格律之韻,亦通音律,或低沉幽咽、或婉轉高昂,陽剛陰柔,其吟誦聲韻之妙,入之三昧。”

趙缺(新國風倡導人)“他的這一系列舉措(指復興漢服與編纂《四部文明》),讓我不得不奉之為漢文化復興運動的精神領袖!”

錢明鏘(著名詩人、辭賦家):“文懷沙,神人也。神人者,神奇非凡之人也。這主要是說他的姿容、行止、技藝等均非常人所能及的意思。”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蒼生與美,淋漓盡致

關於人生觀,文老說,我心中所想,都是那些美好的東西。我願意看的,也都是那些美好的東西。

他有兩個故事,把美得作用和生命的豁達,發揮到極致:

故事一

俗話說“十指連心疼“,手指頭被切開,然後用手術刀在骨頭上刮除瘡毒,文老痛得內衣全被汗水溼透了,但他兩眼始終盯著兩位美女,終於在不做麻醉的情況下完成了手術。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故事二

有一年,他生病住院,專家給他全面檢查後,告訴他,肝癌晚期,已經肝硬化。他問專家,如此還能活多久,專家說最多一兩個月。

文老聽後沉默了,他忽然用手在大腿上掐了一把,感覺很疼,心想:我的知覺還這麼好,怎麼可能最多兩個月生命就結束了呢?

想到此,他突然放聲狂笑。醫生護士嚇壞了,以為文老聽說來日無多,嚇出神經病來了。

文老笑畢,坦然地對醫生說,給我開些藥,立即辦理出院手續!

知正清和,行誠淨善

“正清和”三個字是文老晚年所著《文子三十三字箴言》中的正文部分,註解一共三十字,即:“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其在貫通並弘揚斯三氣也。”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文老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上由儒、道、釋三部分組成:

①孔子儒學的核心便是一個“正”字,首先要正心,心放正了,才能慎獨,用自己的良心來監督自己,不損人利己,無羞無愧;學問之道,目的是求其放心,是理得然後心安。如果人人都能正心,那麼“天地有正氣”。

②老子的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清氣”,清與濁相對,清淨、清潔,清靜無為,始終銘記不要掉到個人名利場上,保持超凡脫俗。

③釋迦摩尼的佛教講究萬事以“和”為貴,和諧、和善,和是一種修養的高度,與人為善,善待他人,善有善報。“正清和”這三氣正是中國人的精氣神,不管為人為學,內心都要有一片真誠的土地。

知行合一,文老正是這樣在實踐著自己的哲學智慧,他性格里有一股看得開的灑脫勁兒,一種包容乃大的寬容與承受性,或許這就是文老年輕的秘訣。

有一次上海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在播放文老吟詠的詩詞之前,開篇向聽眾這般介紹:“這是已故著名詩詞專家、吟詠大師文懷沙先生的遺作。”節目播出後,文懷沙收到大量作家朋友和國內外親友發過來的輓聯、唁電和唁函。文老接到在上海的哥哥的電話,看到那些唁電,竟然快樂得幾天幾夜不能安眠,聽說播音員要受處分時,他趕忙寫信過去寬慰,真誠地感謝他們讓他活著就聽到了身後的讚譽,還說這種“死”的感覺太幸福太美好了。文老的瀟灑豁達真不是一般人可比。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年近一百一十歲的文老從不言老,因為自覺不老,他表現出的精神和心態或許比50歲上下的人還年輕。他說,“老年人最大的痛苦是老想昨天,總覺得現在不如過去,我覺得所有的老年人,不要把老年這兩個字當成自己的包袱,而應該想明天,明天我計劃做什麼,這個是其味無窮的。”“煩躁,憤怒,憂傷都是催人老的。人生下來就要死掉,總有一天會死,就把生命的過程讓它過得更正一點,更清一點,更和一點,把這個生命更自在一點,舒展開來。那麼你走的時候就像參加宴會回家一樣,吃飽了很舒服地回去。” “我隨時問自己,活著幹什麼,在人生道路上,你是願意多種一點花,在你走了以後讓人家聞到花香,還是願意沿途不講衛生,去排洩一些髒東西,讓人家踩著你的糞前進?” 他甚至留下了這樣的遺囑:“死後把我的骨灰順著抽水馬桶衝下去。”在這些略顯俗氣的“汙言穢語”之下,總是讓人感受到文老那顆不老的童心和瀟灑的人生哲學。

108歲“老頑童”文懷沙走了,他105歲時還曾辦書法展!

編者記

文懷沙是不是國學大師自有後人評說。但他的去世,文化界又少了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這是可以肯定的。

歷史往往只看貢獻,不看出身、地位與職務。

讓我們悼念文懷沙先生吧,同時祈禱中華文化早日復興!

文懷沙先生今日在東京仙逝,

後人對其該怎樣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