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阿波聊歷史(五)尊王攘夷假途滅虢,齊楚晉中原爭霸

周幽王被西面的犬戎打敗,死在驪山之下,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一前720)。平王從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遷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史稱“平王東遷”。

春秋的歷史,是中國奴隸制崩潰的歷史;戰國的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確立的歷史。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新、舊社會制度交替的時代。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歷史(五)尊王攘夷假途滅虢,齊楚晉中原爭霸

“尊王攘夷”——齊桓公創立霸業

周天子自東遷以後,國失重地,軍無勁旅,一天天衰弱下去。可是,諸侯中的一些大國,卻漸漸強大起來。

東方的齊國就是一個。齊桓公(?一前643)以大政治家管仲為輔相,改革舊制,發展生產,按土地好壞,微收賦稅,開礦、曬鹽收歸官營,選拔人材也打破陳規,給少數庶民以上升的機會,還允許犯罪的人用兵器和銅鐵贖罪,用銅鐵鑄造生產工具。國勢興旺,日漸強大。

當北方戎狄屢犯中原、侵擾洛邑、攻邢滅衛的時候,管仲為齊桓公劃策,以“尊王攘夷”為旗號,打敗戎狄,存邢救衛,還安定了王室的內亂。齊桓公起了“共主”的作用,也就實際上成了諸侯的領袖,被尊為霸主。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歷史(五)尊王攘夷假途滅虢,齊楚晉中原爭霸

齊恆公稱霸中原時,南方的楚國也強大起來,雄心勃勃,意欲飲馬黃河。管仲協助齊恆公聯合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國,興師問罪,兵臨楚境。

楚使來問: “齊在北海,楚在南海,風馬牛不相及,公何故興師來踐吾土?”

齊桓公本為爭霸而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管仲在旁,機警地代答曰: “先時,吾太公(姜子牙),曾受天子之命:普天之下,五侯九伯,有不遵王命者,汝當征伐,以輔王室。爾楚當貢包茅(一種莖呈三稜形的水草,古代祭祀時用以濾酒),何以不入?當年昭王南征,何以不復?是為來問。”

楚使凜然對曰: “包茅不入,吾楚之罪;昭王不復,請去問漢水吧!”

昭主不復,是西周時的事,當時巳事隔二百多年。昭王徵楚,楚人怨恨。相傳昭王凱旋迴渡漢水時,當地楚人制做了膠船,送給昭王,船至中流,膠化船解,昭王被溺死。

齊自恃勢強,藉口尋釁;楚以兵力雄厚,態度強硬。齊楚相峙,從春到夏,彼此未敢接鋒。

不久,楚軍易帥,大夫屈完統兵,欲親觀敲營動靜,遂入齊軍請盟。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歷史(五)尊王攘夷假途滅虢,齊楚晉中原爭霸

齊桓公欲乘機威懾楚兵,請屈完與之同乘閱陣。諸侯聯軍,兵車千乘,甲土數萬,個個奮勇,氣勢逼人。齊桓公對屈完曰: “先君與楚王鄰處而友睦,此亦寡人之願也。”

屈完謙恭地答曰:“承蒙公之惠意,吾楚之土得完,吾君得獲寬宥,亦吾楚人之所願也。”

齊桓公乘勢進逼,曰:“請觀吾兵,以之攻城,何城不克:以之為戰,何以為敵!”

屈完從容對曰: “公若以德撫諸侯,誰敢不服?然若以力相脅,誰又能屈呢?楚以方城山為城。以江漢天塹為池,公之雖眾,恐亦望之生畏吧!”

楚兵統帥的態度,有理有節,不卑不亢。

齊桓公既不能恃強折楚,又不敢輕易開釁,最終不得不與楚在召陵(今河南偃城東)講和罷兵。史稱“召陵之盟”。

齊桓公雖然未能一舉折服強楚,卻成功地阻止了楚國勢力的北漸,迫楚轉向東面江淮地帶發展,形成了齊國獨霸中原的局面。

齊桓公創建春秋霸業成為第一位霸主,同輔相管仲的運籌是分不開的。所以,古人稱讚說: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歷史(五)尊王攘夷假途滅虢,齊楚晉中原爭霸

“假途滅虢”——晉楚中原逐鹿

正當齊桓公獨霸中原,楚成王爭雄受阻的時候,晉國在山西汾河流域也吞併了霍、耿等許多小國,逐漸強盛起來。晉國虎視中原,卻為山、河所阻。晉國南部中條山下有個虞國(在今山西平陸北約三十五里的張店附近有古城址,即虞城。)。虞國南邊黃河之畔有個虢國(今河南陝縣)。晉若據有虞、虢之地,出入中原,進可攻,退可守。可是,虞、虢雖小,地勢險要,路窄河寬,難於用兵。怎麼辦呢?

公元前658年,虞君收到晉國送來的厚禮——良馬玉璧。晉國使者委婉地請求虞國借道,讓晉軍過境攻虢。虞國大夫宮之奇看出晉國居心不善,竭力勸阻虞君萬萬不可借道,虞君不聽。後三年,晉又來借道,他又向虞君勸諫說: “虞、虢都是小國,相互比鄰,唇齒相依,在當今以強凌弱之世,只有彼此依傍,否則,如若嘴唇沒有了,牙齒的處境也就危險了。”鼠目寸光的虞君,不聽勸告,讓晉軍長驅直過。結果,虢被吞滅了。晉軍回師時,又吞滅了虞國。虞君乖乖地把良馬玉璧奉還給晉國。晉獻公狡詐而又幽默地說:“馬還是我們的馬,只是口齒老了一點了!”這就是“假途滅虢”的故事。

虞、虢早已滅國兩千六百多年,不復存在了。可是,“唇亡齒寒”的歷史教訓,卻一直流傳到今天。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一帶發現了虢國的墓地,出土了大批文物,再次警訓後世,虞、虢的歷史教訓是以兩國的命運與人民的鮮血寫成的。

晉文公(前697-前628)時,晉國勃興起來。這時,東方齊勢漸衰,西方秦勢始興,唯有南方楚國具有爭霸中原的力量。故而,晉、楚成為中原逐鹿的勁敵。

公元前632年,晉、楚會戰於城濮(今河南範縣西南)。開始,晉軍見楚軍來勢兇猛,就故意引軍“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避其鋒銳。爾後,乘楚軍將驕兵疲,發動進攻。先擊破楚軍比較薄弱的右翼,晉主力又佯作退卻,誘使楚軍左翼追擊,然後趁勢夾擊,打得楚軍大敗。這就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城濮之役”。戰後,晉文公與諸侯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會盟,遂成為一代霸主。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歷史(五)尊王攘夷假途滅虢,齊楚晉中原爭霸

三十五年以後,楚軍又與晉軍會戰於郝(今河南滎陽北)。晉軍大敗,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春秋中葉以降,晉、楚雙方勢均力敲。晉聯齊,楚聯秦,亦旗鼓相當。晉聽取了楚國亡臣獻的助吳攻楚的計謀,於公元前584年開始派人教練吳軍兵法戰陣。吳、楚開戰,連年戰爭,甚至一年打七次,弄得楚軍疲於奔命,不敢再冒險北進。晉國此時因內爭激烈,也無力南下。於是,晉、楚都想暫停爭霸戰爭。其它大大小小的國家,也由於新、舊制度交替,內爭激烈,要求緩和。因而,在宋國的調停下,晉、楚先後召開兩次“弭兵之會”,停止爭戰,平分霸權,共作霸主。

弭兵之會,最後一次是公元前546年開的。自此以後,春秋時期的鬥爭形勢開始了新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