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樂經》

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樂經》

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樂經》

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只剩下了五經,《樂經》獨不見蹤影。這不止是儒家的遺憾,也是中國國學的一大憾事。

有關於《樂經》的遺失時間眾說紛紜,最早有沈約的“秦始皇焚書坑儒”說,然後又有“戰國已沒”說。更有學者表示壓根沒有《樂經》這本書。

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樂經》

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樂經》

我們現在唯一能看到的《樂經》就是河南熹平石經殘篇。只能通過寥寥數語來想象其瑰麗,其哀更甚啊。

其實《樂經》有一次與我們只有0.1釐米的距離。那就是“西安事變”時期的《樂經》被發現即將刊印的事情。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次《樂經》與我們失之交臂的遺憾經過。

明末時期,旬邑縣的一個名叫文平人的隱士在某處古廟裡發現了大量散落的竹簡,其字為蝌蚪文。經過20多年的整理翻譯得以成書三卷。然後其事蹟被收錄於《旬邑縣誌》中。原竹簡歷經二百餘年歲月離亂侵蝕已然消亡。其後人恐先人翻譯的今文《樂經》再遭損毀,委託與前清翰林蕭之葆保管。

蕭之葆也是怕書毀在自己手上,就藏在一個高於三十丈的山崖中的石洞。後來蕭之葆修縣誌,後呈送省政府撥款印刷,順便把今文《樂經》也拿了出來,希望一併印刷出版。當時的省主席邵力子得到消息後喜不自勝,立即派秘書鄭自毅去旬邑縣接洽此事。

與我們失之交臂的《樂經》

當時的《西京民報》1936年12月12日、13日兩天獨家報道此事。並註明:書存省政府行將付梓。這說明當時書已經在邵力子手上了。可當時正值“西安事變”爆發,邵力子被關押,後辭去了西安省主席的職務,然後也就離開了西安,《樂經》的印刷也沒了下文,《樂經》這本書也隨之神秘失蹤。這書現在在哪裡,也不得而知了。

歷經2000餘年,《樂經》這部著作又一次與我們失之交臂,這是傳統國學界無法彌補的遺憾。我們只能期盼著,下一次會在某處再一次相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