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直播水稻長勢喜人 面積已達2.5萬畝

《瀘州市水稻直播技術規程》通過評審,我市成為全省最先完成技術規程的編制和評審的區域。

瀘州市農業局糧油與種子站推廣研究員朱建忠介紹,基於當前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勞動力缺乏,糧食生產耕、種、收等環節生產成本高、水稻種植比較收益差的現狀,為了水稻穩定規範的生產而制定的這項規程。朱建忠說:“我們農村的勞動力流失,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如果仍然靠傳統的育秧、移栽這個過程,種稻的比較收益就會很低,甚至是虧本的,這是我們做過測算的。之所以叫直播稻,就是因為它沒有育秧和移栽這個過程,直接撒播種子到田裡面,讓它成秧、成長、抽穗、成熟。”

泸州直播水稻长势喜人 面积已达2.5万亩

朱建忠說,規程當中主要是針對以下幾項提出要求的:“選擇品種;考慮翻耕和整田,水源要好,能灌能排;播種的種子處理;播種時間一般推遲10天到20天;確定大小用種量,直播用種量要大一點,因為有些穀子長不起來;人工的撒播、點播、機械播種,根據自己的生產需求和田地的情況,播撒之後壓種入泥。”

目前,全市直播稻面積已達2.5萬畝。經過在我市合江縣白米鎮橋上村、斗笠村;合江縣佛蔭鎮乘山村;瀘縣兆雅鎮石龍村;納溪區合面鎮雙鳳村等多個地方的試點之後,《瀘州市水稻直播技術規程》開始向全市各個區縣擴大推廣面積。

泸州直播水稻长势喜人 面积已达2.5万亩

朱建忠表示,在管理正常的同等條件下,直播稻的畝產量比傳統習慣手栽秧每畝增產30到50公斤。

《瀘州市水稻直播技術規程》的發佈和實施,標誌著我市水稻直播技術各個環節的規範化、標準化生產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對我市水稻產業提質增收、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