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府與張學政的故事(民間故事)

劉知府的故事

清朝同治年間,杭州有個名叫董旺的大富商,此人肚裡沒多少學問,卻很喜歡附庸風雅。平時,董旺專愛結交官場中的名士,對普通的“白丁”則不屑一顧。

董旺最信奉的名言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為此,他請人把這句話寫成對聯,高懸在客廳正中。

這天,董旺在家裡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席,宴請新結交的三位朋友。那三人不但滿腹經綸,而且都是了不起的達官顯貴,他們分別是:杭州知府劉炳文、浙江學政張曠、鹽法道臺郭懷遠。

中午時分,劉、張、郭三人同時來到了董家。

落座後,劉炳文望著客廳牆上的對聯,蹙眉沉吟道:“談笑有鴻儒當然很好,不過嘛,這往來無白丁卻值得商榷。”

董旺疑惑地問:“炳文兄,此話怎講?”

劉炳文解釋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丁雖然無權無勢,但千萬不可小覷。若趕巧時,小人物也能起到大作用。”

見董旺仍聽得一頭霧水,劉炳文現身說法,講起了幾年前的一段往事。

劉炳文28歲那年中了進士,被吏部分派到浙江做候補知縣。因為手頭拮据,再加上省裡無人幫襯,劉炳文候了十來年仍沒補上實缺,這可把他急壞了。

同治三年,浙江好幾個縣的地方官出現空缺,候補知縣們聞風而動,紛紛去巡撫衙門上下打點。劉炳文知道機會難得,若再錯過,自己恐怕要當一輩子候補知縣了。於是他咬咬牙,變賣家中所有的財產,又四處借貸,總算湊出一大筆銀子,打通了巡撫衙門牛師爺的關節。

有錢能使鬼推磨,牛師爺收下銀子後拍著胸脯擔保,一定設法讓劉炳文當上實缺知縣。劉炳文樂得心花怒放,當即帶著家眷,興沖沖前往省城。

可天有不測風雲,劉炳文剛趕到杭州,那牛師爺突然暴病而亡。這下,劉炳文為補缺所花的銀子全打了水漂。眼瞅著知縣當不成,故鄉的房產又統統賣光了,一家老小困在客棧裡,劉炳文急得差點上吊。

就在劉炳文走投無路時,客棧的馮掌櫃伸出了援助之手。

這馮掌櫃是個熱心人,他看劉炳文成天愁眉不展,一家老小又哭哭啼啼,就過來打聽原因。劉炳文正苦悶至極,便將自己的遭遇和盤托出。

說到最後,劉炳文仰天長嘆:“唉,如今我知縣當不成,又無家可歸,實在是進退兩難!”

馮掌櫃聽罷,想了一會兒問道:“劉大人,您稟見過巡撫嗎?”

劉炳文說:“還沒有,因為斷了牛師爺這條門路,所以一直拖著。”

馮掌櫃長吁了一口氣,說只要沒見過巡撫,此事就有挽回的餘地。

劉炳文疑惑地問:“牛師爺已死,我又拿不出多餘的銀子打點,而巡撫為人十分苛刻,現在還有啥辦法可想呢?”

馮掌櫃說:“我妹妹在巡撫家裡做事,可以從中幫忙。”

一聽這話,劉炳文頓時喜上眉梢,忙打聽馮掌櫃的妹妹在巡撫家做什麼。馮掌櫃說妹妹在那兒當孃姨,專門給巡撫大人倒馬桶。劉炳文聽後立刻洩了氣,心想:一個幹粗活的孃姨,能幫什麼忙呢?

愣了片刻,劉炳文抱著一絲僥倖,試探著問:“馮掌櫃,令妹的人緣一定極好,跟巡撫的內眷混得很熟吧?”

馮掌櫃連連搖頭:“小妹又聾又啞,跟誰都搭不上關係。”

一聽這話,劉炳文的心徹底涼了。馮掌櫃沒瞧出對方的失望,繼續侃侃而談。他告訴劉炳文,自己的這個法子雖沒有十足的把握,但值得一試。

劉炳文有氣無力地問:“是啥辦法啊?”

馮掌櫃微微一笑,說:“這個暫時保密。但劉大人千萬要記住,在我選定日子之前,您不要擅自去見巡撫,此乃成敗的關鍵,切記切記!”

見馮掌櫃說得十分認真,劉炳文只好點頭答應,他心裡嘀咕道:唉,事到如今,死馬當活馬醫,就把姓馮的當根救命稻草吧。

轉眼過了一個多月,遴選候補知縣的最後期限將至,可馮掌櫃那邊仍毫無動靜。正當劉炳文徹底絕望時,馮掌櫃風風火火找來了。

一見面,馮掌櫃就給劉炳文道喜:“恭喜劉大人,賀喜劉大人,您當實缺知縣的機會來啦!”

“你的意思是,我可以去見巡撫了?”劉炳文狐疑地問。

馮掌櫃不住點頭:“就在這一兩天內,您趕緊去見巡撫,保管有好結果!”

看馮掌櫃說得如此硬氣,劉炳文將信將疑。次日一早,他穿戴整齊,忐忑不安地來到了巡撫衙門。

巡撫見到劉炳文時滿面含笑,神色非常和藹。劉炳文小心翼翼,把自己的履歷和現狀詳細說了一番,然後屏住呼吸等待巡撫的反應。

巡撫依舊和顏悅色,捻著鬍鬚對劉炳文說:“候了十年,這也真難為你了。”

聽這口氣,劉炳文的眼前頓時一亮。

略一沉吟,巡撫扭頭問站在旁邊的文案師爺:“你查一查,現在哪幾個縣還有缺份?”

文案師爺答道:“奉化、金華、玉環三縣尚有空缺。”

巡撫聽了,對劉炳文說:“這三縣之中,奉化最富庶,你就補這個缺吧!”

劉炳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動得差點暈過去。

文案師爺送劉炳文出衙門時,豔羨地問:“能撈到這樣的肥缺,劉知縣一定走了不少門路吧?”

劉炳文含糊地支吾了幾句,他心裡明白,這全是馮掌櫃的功勞。

回到客棧,劉炳文趕緊向馮掌櫃道謝。

馮掌櫃說:“我只是傳遞消息,真正起作用的是我妹妹。”

劉炳文猜測道:“令妹肯定想方設法,拜託了巡撫家的某位貴人?”

馮掌櫃的腦袋搖得像撥浪鼓,“沒有,沒有,她誰都沒託!”

“那麼,令妹究竟用了什麼法子,讓巡撫如此照顧我呢?”劉炳文百思不得其解地問。

馮掌櫃撓著頭皮笑道:“嘿嘿,其實也沒什麼,說白了很簡單……”

緊接著,馮掌櫃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巡撫大人有個便秘的老毛病,到了夏天症狀更加嚴重,常常四五日憋不出一點屎來。此時,巡撫寢食不安脾氣暴躁,瞧誰都不順眼。等到天氣轉涼,巡撫便秘的毛病會大大減輕,那時他心情舒暢,對人寬宏而且友善。馮掌櫃的妹妹長期在巡撫家倒馬桶,曉得這個秘密。endprint

前一陣是三伏天,巡撫被便秘折磨得死去活來。但酷暑之後是秋涼,所以馮掌櫃料定,再等個把月巡撫的大便就會通暢。到那時讓劉炳文去見巡撫,趕上巡撫大人心情好,當實缺知縣就不難了。於是,馮掌櫃悄悄囑咐妹妹,請她密切關注巡撫的馬桶,一旦巡撫大便通暢,立刻來報信。

昨天早上,馮掌櫃的妹妹用手語告訴哥哥:巡撫能正常排便了!得知這個消息,馮掌櫃當即催促劉炳文,趕快去見巡撫……

聽到這兒,劉炳文恍然大悟,對馮掌櫃兄妹感激不盡。

奉化果然是個好地方,劉炳文只當了一任知縣就發達了,此後他官運亨通,沒幾年便升任杭州知府。

講完自己的故事,劉炳文由衷地感嘆道:“馮掌櫃雖是個小人物,卻在關鍵時刻起了大作用,所以白丁也很值得交往啊!”

在座眾人頻頻點頭。

剛才這段故事,勾起了學政張曠對往事的回憶,他接過劉炳文的話頭說:“小人物之所以值得交往,不僅因為他們有時能起特殊作用,還因為其中不乏正直善良的大好人。諸位若不相信,我也來講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

隨後,張曠講起了他的故事。

張學政的故事

三十年前,張曠還是個不名一文的窮秀才。他父母雙亡,在嘉興城北的土地廟裡棲身,靠替人抄佛經勉強餬口。土地廟旁邊有個包子鋪,張曠的一日三餐就在那兒解決。

這年冬天,很久沒攬到抄佛經的活兒,張曠一下子斷了收入。他是個讀書人,既沒本事幹苦力掙錢,又拉不下臉向人討施捨,僅有的一點積蓄很快就用完了。無奈之下,張曠每天只吃兩頓包子,後來又減少為一頓,成天餓得頭暈眼花。

這日,張曠已是山窮水盡,兜裡只剩下五文錢,還能買一個肉包子。他踉踉蹌蹌來到包子鋪,打算吃完最後一餐就去上吊。

熱騰騰的包子剛端上來,張曠流著淚,一口就把它吞進了肚裡。隨後,張曠擦擦嘴角,起身朝店鋪外走去。就在張曠準備跨出門檻時,包子鋪的掌櫃方大根趕上來拉住了他。

方大根滿臉堆笑地問:“張秀才,俺想請您給小店寫副對聯,不知您有沒有空?”

幫店家寫一副討吉利的對聯,這在張曠是舉手之勞,於是他點了點頭。方大根趕緊回屋,取來了筆墨紙硯。待張曠寫完,方大根捧出三屜香噴噴的肉包子,作為答謝。張曠的眼前頓時一亮,心想:有了這些包子,我又能多活幾天。

誰知好事還在後頭,緊接著方大根又提出:自己經常要給遠在山東的父母寫信,可他不識字,所以往後想請張曠代筆。作為酬勞,張曠每天可以免費在方大根的店裡吃三頓包子。張曠聽後喜出望外,連忙點頭答應。

隨後的兩年裡,張曠隔三岔五替方大根寫家書,方大根則供應他一日三餐。吃飯問題得到解決,張曠沒了後顧之憂,開始一心一意發奮苦讀。

轉眼到了鄉試,張曠想去省城趕考,可他囊中羞澀,湊不出路上所需的盤纏。正當張曠急得抓耳撓腮時,方大根又找上門來了。原來,方大根的舅舅去世了,他想請張曠給自己舅舅寫篇墓誌銘,允諾酬銀十兩。剛想打瞌睡,就有人來送枕頭,張曠樂得直蹦。他當即接下這份活,給方大根的舅舅寫了一篇精彩絕倫的墓誌銘。

得到十兩銀子後,張曠立刻動身去杭州趕考。

不久鄉試揭曉,張曠榜上有名,成了舉人。杭州的一位財主看中張曠的才華,請他給自己的兒子當先生。自此,張曠衣食無憂,一邊在財主家教書,一邊繼續準備來年的會試。後來,張曠金榜題名,中了探花。他先在翰林院當編修,繼而又在禮部為官,七年前外放到浙江擔任學政。

去杭州赴任時張曠路過嘉興,想起了自己當年的落魄。於是,他特意來到土地廟憑弔一番,同時看望老鄰居方大根。然而,方大根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方貴子承父業,繼續經營著包子鋪。

張曠跟方貴聊起了往事,說當年幸虧替他父親寫家信,自己才沒有餓死。方貴聽後沉默不語,半晌沒搭腔。

這時,方貴的媳婦十分詫異,忍不住插嘴道:“我公公打小就是孤兒,老家山東沒任何親戚,寫的哪門子家書啊?”

張曠大吃一驚,忙問方貴:“這是真的嗎?”

方貴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令尊為何要我寫那麼多家書呢?”張曠大惑不解。

方貴見瞞不住,就道出了內情:當年張曠飢寒交迫,走投無路之下打算尋死。善良的方大根看出了這一點,決定伸手援救。讀書人往往死要面子,不肯接受別人的施捨。為了穩妥起見,方大根以請張曠代寫家書為名,免費向他提供一日三餐……後來張曠想去參加鄉試,苦於沒有盤纏無法成行,方大根得知消息,又謊稱為舅舅寫墓誌銘,送給張曠十兩銀子作路費……

說到這兒,方貴走進裡屋,捧出厚厚一沓發黃的書信。張曠定睛一看,這些信全是自己當年替方大根所寫,而且每一封都未拆開!撫摸著那些信件,張曠不禁淚流滿面……

講完自己的故事,張曠用衣袖拭了拭眼角,衝董旺問道:“方大根這樣的白丁,是不是值得交往呢?”

董旺一個勁點頭,連稱:“值得,值得!”

正當眾人對方大根讚歎不已時,道臺郭懷遠清了清嗓子說:“其實,白丁中不僅有扶危濟困的好心人,還有那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義士,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白丁。”

說著,郭懷遠講起了自己與這位白丁的故事。

郭道臺的故事

五年前的一個隆冬,郭懷遠從衙門坐轎回府。走到半路,他看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倒臥在雪地中。郭懷遠忙命人上前查看,發現老頭還有微弱的呼吸。郭懷遠動了惻隱之心,讓差役把老頭抬回府中救治。

那老頭是因凍餓暈倒的,一張暖炕、幾口米湯便把他救活了。

甦醒後老頭道出了自己的來歷:他姓孫,人們都管他叫老孫頭。老孫頭家住安徽鳳陽,因孤苦無依來杭州投靠侄子。不料到了杭州他才曉得,侄子半年前已搬往外地,去向不明。捱了幾個月,老孫頭盤纏用盡,困在杭州衣食無著。今兒他一天沒吃東西,又冷又餓暈倒在街上。endprint

聽罷這番講述,郭懷遠心想:眼下老孫頭無依無靠,救得一時救不了長遠,需替他謀個出路……於是,郭懷遠好事做到底,留老孫頭在府裡打掃馬廄,管吃管住,每月還給銀二兩。老孫頭接受了郭道臺的好意,從此在郭府住了下來。

郭懷遠對老孫頭有救命之恩,又為他謀了生計,按理老孫頭應該感激涕零,可他竟然連聲謝謝都沒說過。旁人都怪老孫頭不知好歹,罵他是個沒心沒肺的傢伙。

轉眼到了元宵節,杭州城裡舉辦燈會,火樹銀花熱鬧非凡。郭懷遠的小兒子阿龍年僅三歲,吵著鬧著要去看燈,郭夫人便讓奶媽帶他上街。不料,看燈時奶媽沒留神,阿龍竟被人販子拐了去。

得知消息,郭懷遠大驚失色,立刻派人分頭尋找兒子。可是,折騰了一夜毫無結果。天亮後郭懷遠又請杭州府出榜文,四處緝拿人販子,但仍一無所獲。後來,搜捕的範圍擴展到浙江全省,忙活了大半年,卻始終不見阿龍的蹤影。

這下郭懷遠徹底絕望了,成天以淚洗面。郭夫人則悲傷過度,一病不起。

就在這當兒,管家跑來向郭懷遠稟報:老孫頭突然離開郭府,去外面沿街乞討,做了叫花子。

老孫頭為何放著安生日子不過,非要到外面做乞丐呢?郭懷遠百思不解,但眼下他沒空管這些,就由著老孫頭去了。

匆匆又過了一年,阿龍仍不知下落,郭公子被拐一案漸漸成了懸案。

這天,郭懷遠獨自坐在書房,撫摸著阿龍穿過的一雙虎頭鞋暗自垂淚。此時,門丁突然跑來稟報,說淮安縣公差帶來了小公子,正在客廳等候。一聽這話,郭懷遠欣喜若狂,立刻拔腿朝書房外衝去。

跑進客廳,果然看見阿龍坐在那兒,旁邊圍著幾名公差,為首的是個都頭。

郭懷遠一把抱起愛子,激動得淚如泉湧。沒過多久,郭夫人聞訊,也由丫鬟攙扶著跌跌撞撞趕來了。骨肉團圓,一家人不禁抱頭痛哭。待情緒稍稍平靜,郭懷遠就向淮安縣都頭詢問找到阿龍的經過。

那都頭說:“之所以能找到貴公子,多虧了老孫頭。”

郭懷遠大感意外,忙環顧四周,問道:“老孫頭在哪裡?我怎麼沒看見他?”

都頭神色黯然地說:“為救阿龍,老孫頭死了,這真是個難得的好人啊!”

接著,都頭講起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老孫頭是個重情重義的人,面對郭懷遠的救命之恩他沒道謝,那是因為大恩不言謝。後來阿龍被拐,而官府遲遲不能破案,郭懷遠夫婦因此痛不欲生。看到這一幕,老孫頭明白自己報恩的時候到了。老孫頭年輕時闖蕩過江湖,知道人販子跟丐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要想找出郭公子被拐的線索,最好從丐幫內部著手調查。於是,老孫頭悄悄離開郭府,加入了乞討者的行列。

通過近一年的努力,老孫頭逐漸掌握了大量信息,並最終摸清了阿龍的下落。人販子把阿龍拐到江蘇淮安,賣給了當地一個演雜耍的戲班子。為了不打草驚蛇,老孫頭一邊請人向官府報案,一邊偷偷進入戲班子,準備親自營救阿龍。可惜,老孫頭的企圖被戲班子老闆發覺了,他當即把老孫頭揍得半死。幸好縣衙的捕快們及時趕到,包圍了正欲逃跑的戲班子成員。

看見阿龍獲救,老孫頭含笑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講完這個故事,郭懷遠的眼裡湧滿了淚水。董、劉、張三人也都聽得唏噓不已。

沉默良久,郭懷遠動情地說:“像老孫頭這樣的白丁,不僅值得交往,而且應該當作終生的知己!”

董旺連連點頭。

次日一早,董旺請來書法名家,改寫了客廳牆上的那副對聯。

改寫後的對聯是:談笑多鴻儒,往來有白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