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即将消失的3件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博物馆文物

根据浙江河姆渡遗址和河南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华文明的农耕历史已有1万年左右。在这期间,华夏先民发明创造了许多石器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石磨、石碾和石臼这3件民间随处可见的“神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在北方地区广泛使用。在不少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里,都有着3件“神器”的身影。那么,您知道他们是谁发明的?他们的历史有多悠久吗?

民间即将消失的3件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博物馆文物

民间的文物

1.石磨

石磨是研磨谷物的重要工具,据《世本》等文献记载中,石磨为“公输般作”。此公输般就是民间传说中无所不能的工匠之祖——鲁班。

鲁班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世本》的记载中到底是说“鲁班发明了石磨”还是“鲁班改进了石磨的样式”,考古学家还没有定论。但至少证明,石磨的出现不会晚于2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考古出土的文物中,陕西临潼秦国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石磨,已经和现代石磨没有差别。石磨在汉朝已经非常流行,考古学家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山西襄汾汉代故城遗址和洛阳汉代粮仓遗址等都曾经出土过石磨文物。

民间即将消失的3件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博物馆文物

鲁班发明的石磨

石磨这件神器的发明,也在不经意间造就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繁荣。据《战国策》记载,在石磨发明之前,人们习惯把谷物蒸煮食用。而石磨产生之后,就可以把小麦和稻米磨成粉,如此一来,千奇百怪和花样翻新的饮食便随之出现了。

2.石臼

石臼是一种典型的石器杵臼工具。在古文献记载中,三皇五帝时期的华夏先祖黄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发明了最早的杵臼。后来的尧帝和舜帝“杵臼之制,万民以济”,将杵臼工具的使用进行大范围推广。

但是据考古学家考证,杵臼大概在5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更早期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山东省北辛遗址,都出土过距今7千多年的杵,但没有臼。据考古学家推测,当时可能使用的是地臼。

民间即将消失的3件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博物馆文物

黄帝发明的石臼

因此可以确定,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初期,华夏先民已经普遍使用杵臼这种工具了。男人耕作渔猎,老人、妇女和小孩便以杵臼劳作,这种简单原始的研磨方法促进了家庭分工的产生,加速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3.石碾

石碾一般使用人力或畜力研磨谷物,是民间最为普遍的石制工具。石碾由石磨盘和石碾子2部分构成,其中石碾子又是一种多功能的工具,古代劳动人民就是靠这件“神器”平整土地道路,夯实建筑地基的。

现代石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千5百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据北宋文献中记载,当时的社会中3至5户家庭合用一个石碾,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农具,偷盗石碾是要被重罚的。

民间即将消失的3件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博物馆文物

北宋石碾

根据考古学家考证,石碾的原始雏形——石碾盘和石碾棒,已经有了上万年历史,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图中便是8千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碾盘和石碾棒,是当时中原地区先民们普遍使用的一种石器工具。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中,石磨、石碾和石臼曾经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诞生,促使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在全国各地都有以此命名的地名,也流传着关于它们的俗语和谚语。

民间即将消失的3件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博物馆文物

裴李岗石器文物

如今,这些曾经随处可见的“神器”已经被淘汰,只有极少数地区仍然残留,成为我们怀旧的对象。可以预料的是,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文化遗产必将成为文物,我们也许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