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阿帕(APA)酒店不顧廉恥、篡改歷史之事件剛剛告一段落,這兩天,大阪塚本幼兒園幼兒園又火了。這家幼兒園不僅在網站主頁上設置了“靖國神社崇敬奉贊會”鏈接、為皇室和日本武裝力量做宣傳,還要求孩子們參與到迎接皇族、參加自衛隊的活動,演奏《軍艦進行曲》和《愛國進行曲》等戰前軍歌成了孩子們的必修課。

孩子是無辜的,而這些成年人顯然別有用心。狂言吞併中國的豐臣秀吉死了四百多年,距離上一次慘痛戰敗也過去了七十多年,然而,至今還有些“執著”的日本人仍沉迷於“亞洲大帝國”的美夢裡不肯醒來,不僅麻醉自己,還拿來毒害下一代。

回顧歷史,這個東亞島國從不缺乏野心家,曾5次大規模挑釁中國,並且屢試屢敗。在為此付出極其巨大的代價之後,仍不肯反思。實際上,若一直掂不清自己自己的分量、不敢直面失敗的歷史,這樣的民族和國家所能夠得到的,只能是不斷重演的失敗。

文︱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陳忠海

東方自古就有一套“朝貢體系”,中國被奉為宗主國,其它國家被視為藩屬國;宗主國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藩屬國要向宗主國定期朝貢。這種秩序長期存在,並在維繫地區戰略平衡中發揮著特殊作用。

日本作為體系中的一員,很早就表現出強烈的牴觸情緒。自唐以來,上千年的時間裡,日本至少5次試圖向中國主導的這個體系發起挑戰,並且每一次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而,他們並未從中吸取教訓,屢敗屢戰。

這是為什麼呢?

從附庸朝貢到漸生反骨


中國對日本有明確紀年的最早記載見於《後漢書•東夷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金印鐫刻“漢委奴國王”5個字。

自那時起,日本就是中國屬國,肩負朝貢義務。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金印圖

注:1784年,日本九州福岡縣的志賀島上有個叫甚兵衛的農民發現了這枚金印(該印蛇形紐,鱗狀魚子紋,陰文篆書,2.3釐米見方,2.2釐米高,重108克,含金量超過95%,代表了當時最高的黃金冶煉技術。)金印重見天日印證了中國史籍的記載,轟動了日本。

3世紀以後,大和國逐步興起;5世紀時,它統一了日本列島的大部分國家。到中國南北朝時,大和國仍不定期遣使來朝,接受中國南朝皇帝的冊封。

然而,隨著勢力漸漸坐大,大和國反骨漸生。

隋朝初建之時,執政的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國書中開頭就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隋煬帝看了很不高興,但是,他當時正忙於征伐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無心與大和國交惡,所以只是在回覆寫了句“皇帝問倭王”,以示尊卑。

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國書開頭改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隋煬帝閱後大發脾氣,把主掌外交事務的部門罵了一通,指示:“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從那時起,日本似乎是鐵了心要擺脫屬國地位、與中國分庭抗禮。從唐朝到明朝,至少5次向中國發起了挑戰。

第一次:跟唐朝搶地盤


唐朝初年,日本仍向唐朝遣使朝貢。表面上,雙方關係還挺融洽,其實不然。貞觀六年(632年),日本使團回國,唐太宗派新州刺史高表仁隨船同往以宣達唐太宗的命令,以盡天朝安撫屬國之意。但是,高表仁到了日本,日本王子不願意接受藩屬國的地位,兩人就禮儀問題撕了起來,鬧得很不愉快。高表仁沒有宣讀“朝命”就氣呼呼地回國了。

隨後,朝鮮半島的“一把火”點燃了兩國戰爭(當時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均主動向唐朝遣使進貢)。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貞觀十六年(642年),高句麗東部的泉蓋蘇文殺死國王,立了個傀儡為王,自己則在背後獨掌大權。泉蓋蘇文擔憂唐朝出兵討伐,趕緊拉攏百濟和當時還被稱為倭國的日本,一邊對付親唐的新羅,一邊對唐朝積極備戰。

新羅善德女王向唐朝求援,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下達征討高句麗的詔令,次年3月,親率大軍出征。然而,唐軍雖然突破了高句麗的多道防線,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沒有將其徹底征服。

唐太宗駕崩後,高句麗加快了對新羅的侵奪,新羅再次求援。唐高宗先後5次派兵出擊挫敗高句麗。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唐軍一改過去由遼東直接發起進攻的傳統,採取迂迴戰術先出兵攻打百濟。

這年7月,唐軍將領蘇定方率軍從山東半島渡海,迅速佔領百濟。

百濟王室向日本求援,齊明天皇決定出兵朝鮮,次年,到前線勞軍途中病死。即位的天智天皇派5000名士兵護送百濟王子回國即位,又派出27000餘人攻打新羅。

龍朔三年(663年),唐朝水師主力與日本水師主力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的入海口)附近爆發了一場激烈海戰。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這是中日兩軍的歷史上第一場大戰,以日軍大敗、全部退出朝鮮半島而告終。《舊唐書》記載:唐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不僅損失慘重,此戰以後,日本舉國沉浸在對唐朝報復的恐懼之中。日本學者倉本一宏在《白江口之戰》中寫道:“從天智朝到天武朝絕不是戰後時期,而是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戰爭狀態。”

然而,幾千年偏居島國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大唐竟以德報怨、3次派大臣帶著禮物出使日本。之後,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全面向唐朝學習,直到“安史之亂”。

第二次:無視兩宋,幾百年不與邦交


唐朝滅亡,中國經歷了五代十國之亂。直到宋朝建立,中國再次恢復了大一統,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按理說,日本應該向中國派遣“遣宋使”。但是,真相併非如此。

宋朝表現挺積極。當時,有不少日本僧人到中國尋求佛法,皇帝知道後一般都會親自詔見,賞賜豐厚禮物。元豐元年(1078年),日本僧人仲回要搭乘宋朝商船回日本,宋神宗讓他攜帶“國牒”以及賞賜轉交日本政府。

然而,等了2年,也不見日本有什麼回應。宋神宗急了,讓商人借貿易之機帶“國牒”給日本政府。這一回,日本政府一連開了5次公卿會議研究對策,但結論仍然是拒絕。

1年後,宋朝的公文又來了,日本這才勉強搞出了一份迴文,但其中絲毫不提邦交之事,更甭說恢復進貢了。

宋朝其他皇帝也以不同的方式向日本方面發送過文牒,但日方就是不跟你有正式來往。

日本人是成心的。

兩宋時期,中國雖然富有,但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長期侵擾,連自己家門口的事也沒有弄好,對日本的無禮挑釁行為也是無可奈何。這導致在兩宋的幾百年裡,中日只有民間往來而無正式邦交。如此一來,資源匱乏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鉅額的貿易損失;但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不願屈膝。

第三次:拒絕給忽必烈當“小弟”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忽必烈

在元朝建立前,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已成為其從屬國;忽必烈繼承蒙古可汗之位後, 3次派人經高麗去日本,試圖迫使日本俯首稱臣,遭到拒絕。

1269年,忽必烈又派趙良弼赴日發出警告:你們再猶豫,我就要刀兵相見了。誰會笑到最後?你們好好想想吧(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樂為也,王其審圖之)!

執政的北條時宗斷然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疆域空前廣大。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然而,他先後5次發文都遭到日本拒絕。

這個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蒙古漢子怒了。

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為都元帥,洪荼丘、劉復亨為左右元帥,率領3萬多部隊從朝鮮合浦出發,乘船越海進擊日本,先在對馬群島和一岐島取得勝利,日軍將領允宗助國、經高等戰死,元朝聯軍隨即在今天日本福岡一帶的海灣登陸。

日本集結起10萬軍隊迎戰。元軍裝備了火炮等先進武器,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但是,由於兵力有限,眼看著後援遲遲不至,元帥忻都下達了撤退命令。然而,突然來襲的大風使元軍損失慘重。

日本人喜極而泣,認為是“天照大神”特意賜下的“神風”。

忽必烈當然不服氣,於1281年再徵日本,此次遠征日本的軍隊多達10萬餘人,分成兩個方向發起進攻: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忻都等仍率4萬部隊從朝鮮半島渡海;南宋降將范文虎等率軍約10萬人,分乘海船3500艘從慶元(今寧波附近)等地啟航東渡,進攻日本側冀。

范文虎所部於當年6月出發,7月下旬在日本與忻都所部會師。這時,在日本登陸的元軍已達14萬人,滅亡日本實在是個大概率事件。

然而,8月1日,元軍再次遭遇大風,損失過半——忽必烈第二次遠征日本又以大敗而結束。

忽必烈駕崩之後,元朝的徵日計劃隨之終止。

日本雖然打退了元軍的進攻,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武士階層自認為在抗元鬥爭中立下戰功,紛紛要求恩賞,從而打破了原有的封賞-世襲制度,導致各種矛盾越來越突出,最終引發“倒幕運動”,鎌倉幕府從此被埋葬於歷史的墳墓。經過短暫的分裂,日本進入室町幕府時代。

第四次:縱容海盜襲擾中國


朱元璋總結了元朝失敗的教訓,給子孫們立下一個規矩:不得隨意征伐。他頒佈的《皇明祖訓》列出15個“不徵之國”,日本排第二。

室町幕府深知自己與明朝實力相差懸殊,加之當時中朝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不敢公開與明朝為敵,再次成為了中國的藩屬國。

據《明史》記載,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冬天,先後有9個國家來中國朝貢,其中就有日本。

與宋朝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路線不同,朱元璋實行“海禁”,詔令“片板不得出海”。正常的海外貿易的停滯,促使走私活動大量出現。這一時期,倭寇頻繁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成為橫亙於中日之間的一個新問題。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倭寇橫行

明朝認為,倭寇橫行與日本政府的不作為有關——即便沒有暗中操縱或指使這種行為,日本的不作為對這些賊人來說也是一種縱容。

因此,明朝決定警告日本政府。

於是,在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為遠航西洋準備了一支龐大的艦隊,這次赴日成了這支遠洋艦隊的“首秀”。

使者背後的大明朝10萬水師,使執掌日本的足利義滿感受到巨大壓力。他不敢怠慢,馬上下令捉拿了20多名海盜,用“蒸殺”的殘酷刑法處死,算是給了明朝一個交代。

明成祖很高興,賞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的金印一枚,並允許日本可以“十年一貢”。

為照顧日本的貿易需求,明朝允許日本以藩屬國的名義進行朝貢貿易。

注:日本船隻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載貨物來中國,貨物被視為“貢品”,明朝政府收取後以“國賜”的形式回酬日本所需的中國物品。由於相關船隻必須持有明朝政府事先所頒的“勘合”(類似於簽證和執照),這種貿易形式又稱“勘合貿易”。

第五次:想以朝鮮為跳板吞併中國


室町幕府晚期,日本再次陷入亂戰,出身於下層武士的豐臣秀吉強勢崛起,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逐步統一日本。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豐臣秀吉

崇信武力的豐臣秀吉企圖繼續擴張。他認為,要征服中國必須先征服朝鮮,使朝鮮成為進攻中國的跳板。

他剛剛就任關白(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就在給家臣一柳末安的信中寫道:他不僅要統一日本,還要征服唐國(中國明朝)。

次年,他在會見耶穌會副管區長加斯帕時公開表示,待日本國內基本完成統一後就會出兵明朝和朝鮮,以使自己“威名傳至後世”,為此,還拜託這位西方傳教士幫自己購買2艘兵船。

此時,日本國力與中國可謂“天壤之別”:日本剛剛經歷了30多年的混戰,可謂百業凋敝、滿目瘡痍;而明朝建國已200多年,總體上沒有大的戰亂,軍力尚且強大、皇權尚且穩固。怎麼看,雙方都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豐臣秀吉如此高調地叫嚷著要攻打朝鮮和中國,在當時的許多人看來,實在是發了瘋。

注:1589年,豐臣秀吉派使者到朝鮮,要求朝鮮李氏政權派代表來日本“祝賀豐臣秀吉出任日本國王”。朝鮮李氏政權一向親近明朝,對日本較為冷淡,但顧忌鄰國關係,還是於次年派黃允吉為特使來到日本京都。豐成秀吉讓黃允吉帶國書給朝鮮國王李昖,令朝鮮與日本共同出兵征伐明朝,要朝鮮做日本的“徵明嚮導”。李昖斷然拒絕,並緊急通報明朝政府。

豐臣秀吉分別給琉球國、臺灣島上的高山國以及呂宋的西班牙總督、印度的葡萄牙總督等發出公函,要他們支持自己討伐朝鮮,還以亞洲新霸主的姿態要求琉球國、高山國向他稱臣進貢。琉球國王悄悄把相關信息報告給了明朝政府。

實際上,豐臣秀吉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他依靠無數武士的擁戴消滅了對手,為鞏固執政根基,他必須考慮這些人的利益。戰亂結束意味著大批的武士要失業了。如何安置他們?如何滿足他們所期待的回報?

日本資源貧乏,很難從既得利益者口中分一杯羹給這些功臣,對於此時的豐臣秀吉,發動對外戰爭或許是穩定時局的最佳途徑。

1588年,歐洲的阿爾馬達海戰使豐臣秀吉眼前一亮——同樣是島國,英國人能完成的偉業,日本人何樂不為呢?

注:剛剛完成宗教改革、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戰勝了歐洲老牌天主教強國西班牙,西班牙無敵艦隊在此戰中遭受慘敗,就此結束了在大西洋的霸權,英國的國際地位一躍而起。

1592年,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分率20萬日軍分東西兩路侵略朝鮮,拉開了戰爭的帷幕。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7年。1598年,中朝兩國聯軍將日軍全部趕出了朝鮮。

《明史》這樣描述日本人的巨大損失:“喪師數十萬,糜響數百萬。”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豐臣幕府的滅亡,豐臣秀吉於當年病死,德川家康趁勢崛起。

史觀錯誤,日本難逃宿命


日本向中國發起的這5次挑戰,付出的代價一次比一次嚴重。貿易損失還好說,一場大仗下來動輒死傷幾萬、十幾萬人。如此損失,日本根本無法承受(唐朝時,日本的總人口約為500萬左右,其後至明朝嘉靖年間,大多在400萬至500萬之間)。

然而,即便屢次付出慘痛代價,日本人也未能吸取教訓,仍然長期沉浸在所謂“亞洲大帝國”的迷夢之中。如此執迷不悟到底為哪般?

一方面,大陸的魅力太大。島國多災多難、資源匱乏、缺乏縱深,這種環境造就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危機感,很容易激發對外擴張的衝動。向疆域廣闊、物產豐饒的大陸發展,成了無數日本人的“終極之夢”。

另一方面,武士階層推波助瀾。幕府時期,日本天皇長期被架空,國家難以實現集權,地方大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權力,卻難以真正實現集權、無法左右時局。武士階層趁亂坐大,成了對外擴張的急先鋒。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日本“神國”史觀危害甚重。日本人自詡為“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代表,日本才是世界的中心。

豐臣秀吉就是利用這些說辭進行輿論宣傳和戰爭動員的。他說自己是母親“夢日入懷”所生,上天賦予了他統一天下的使命。這種在歷史上被用了無數次的把戲,日本人就信了。

那場戰爭完全是他蓄意挑起,創傷遍及中、朝、日三國。作為戰爭罪人的豐臣秀吉理應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撻伐——對其瘋狂行為進行批判以警醒世人。

然而,在很多日本人的心目中,豐臣秀吉並非罪犯,而是一個有大本事、值得學習和效仿的英雄。在日本的各種相關書籍中,幾乎都把豐臣秀吉樹立為正面形象,日本多地設有祭祀豐臣秀吉的神社,他在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大。

這個國家為何五次挑戰中國均付出沉重代價?

二戰後,日本投降儀式

缺乏對前人錯誤的清算,後人就會再犯前人的錯誤。在近現代,日本人再次為其錯誤歷史觀支付了鉅額“賬單”。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這一點上,直到現在,很多人日本人恐怕還都要好好地補一補歷史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