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話“燈”

人們常說,現在的社會很精彩,八小時以外的生活豐富多彩。然而,對我這個五十多歲的人來說,我天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也沒有豐富的業餘文化生活,在我常常挑燈夜戰“爬格子”中,燈自然而然地便成了我最親密無間的“戰友”。

改革开放40周年|话“灯”

記得是七十年代中期的一次偶然機會,我與新聞寫作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夢想著有朝一日把自己的稿子變成“鉛字”。那時,我所在的隨南山區小山村還沒有通電,一直是用簡易的煤油燈照明,說起煤油燈簡易,是因為它是母親用廢棄的玻璃墨水瓶製成的,先是將瓶蓋用燒紅的火鉗穿孔,再用牙膏皮捲成一個保護燈捻的套子插進瓶蓋裡,燈捻一般是用棉花或者棉線頭連接,盛上煤油後這樣燈就做成了。因我家裡勞動力緊張,白天放學回家後還要去幫父母親幹農活,寫稿子的時間只能在晚上開“夜車”。夜晚,我伏案在微弱、昏暗的煤油燈下寫啊寫,一篇三五百字的稿子寫下來常常弄得我兩眼昏花,兩個鼻孔內黑黑的。在那使用煤油燈的年代,不是關鍵時刻燈裡沒油了,就是煤油燈被飛蛾撲滅或者被風吹滅。對此父母親常常嘮叨我是“不務正業”。

改革开放40周年|话“灯”

記得那時父母親總是把家中僅有的一斤裝玻璃瓶煤油藏起來,並限定我三天才可以添加一次煤油。為了配合父母親提出的節約用油,我總是把燈頭撥得豌豆粒般大。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稿子寄給一些報刊後,經常有“火柴盒”、“豆腐塊”之類的稿件頻頻地見諸於各級報刊和電臺,心中便會湧起一種難以抑制的喜悅和激動之情。沒過幾天,我便隔三差五地收到報社和電臺從郵局匯來的稿費,稿費的金額不大,但也著實給了我不少的驚喜,既然大事做不成,可家裡油鹽醬醋還是可以幫助解決一些的。

改革开放40周年|话“灯”

轉眼就到了1982年,我家與眾多的農民家庭一樣逐漸地擺脫了貧困,日子過得如同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為了便於我夜晚趕寫稿子,我積攢了3筆稿費買了兩個燃煤油的罩子燈,這在當時在我那個小山村子幾乎是開的先河,故此受到了父母親好一番數落和左鄰右舍的羨慕。但時隔不久,罩子燈就逐漸取代了自制的簡易煤油燈,並紛紛擺上了全村人家的桌案。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所在的村子靠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和發展養殖業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們,紛紛資助村裡架起了通村的高壓線,幾乎是一夜間,全村告別煤油燈,進入電氣化時代。村子裡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燈,對此村民們是喜在心裡,笑在臉上。

改革开放40周年|话“灯”

如今,村民們沐浴黨的富民政策,一步步地向著小康的目標邁進,由於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電力的用途十分廣泛,電力的負荷較重,前些年,村委會投資對高壓線路重新進行了更新和改造,村民們購置燈具也不只是限於照明,各種形形色色的裝飾燈也紛紛登堂入室,我書房裡擺放的寫字檯上邊也添置了一個新穎別緻的書寫檯燈,在柔和明亮的燈光下,我寫稿的勁頭猛增。

改革开放40周年|话“灯”

回顧黨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燈變了,人變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都變了。

文字:謝萬文

審核:林彬

改革开放40周年|话“灯”

曾都發布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