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金剛鑽與瓷器活的出現並不一致,其出現的情況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不等你有了金剛鑽,就讓你遇到了瓷器活,瓷器活往往是在你兩手空空、毫無思想準備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另一種形式是你的金剛鑽很好,很鋒利,就是碰不上瓷器活。既使有了瓷器活也輪不到你這個拿金剛鑽的人去幹。

面對第一種情況,有的人恪守信條,沒有金剛鑽,放棄了之。或者是想等有了金剛鑽再說吧,結果失去機遇,幹不了活,吃不到飯。而有些頭腦靈活的人,就能夠先鼓起勇氣,把瓷器活攬下,再去借助外力,尋找金剛鑽,從而達到“攬活”、“找鑽”兩不誤的目的。

「民間故事」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

金剛鑽常有,而瓷器活不常有。瓷器活是檢驗金剛鑽的不二選擇。

待你有了金剛鑽,再去攬瓷器活,怕是黃瓜菜都涼了。機會錯過了,想要再找回來就難了。所以,沒有金剛鑽,也別忘瓷器活。人生,需要一顆未雨綢繆之心。我們作為民俗文化研究與保護自願者,在給微創新媒商學院民俗文化與特色小鎮研討班分享案例時,常常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挖拙當地民俗文化資源,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特色小鎮,實施鄉村振興計劃。

「民間故事」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這是形容那些沒有仔細分析自己能力,而去幹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的人。今天,我就切實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意思。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家鄉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的故事:

小時候在老家村頭或衚衕裡,常見到一些肩挑擔子的手工匠人,這些人靠自己拜師或家傳的手藝,每天走街串巷,為尋常百姓人家修修補補,賴以養家餬口。 那時六七十年代農村的生活還都不富裕,平時過日子很注意節儉,使用的缸、盆、碗,碟,要是打破了,只要還對得上碴口,就不捨得丟掉,花倆錢兒找工匠鋸鋸接著用。那時有專門做這種活兒的手藝人,我們管他們叫:小爐匠老姚頭扒箍漏鍋,鋸碗兒的。他們挑的擔子,一頭是個櫃子,樣式就像過去飯館兒夥計給人家送飯用的食盒。櫃子有三兩層放大小鋦子的抽屜,提樑上吊著一個銅做的,像撥浪鼓似的東西,走起來時擔子一晃,就會發出:鐺兒!鐺兒!響聲,人們坐在家中聽聲音,就知道有鋸碗兒的過來了 。 幹這行當的,多半是四十多歲以上的人,很多是老師傅,幹活時帶著花鏡,先看好碴口,估計要用幾個“鋸子”,再說價錢。有句歇後語叫:“鋸碗兒的戴眼鏡兒;沒碴兒找碴兒”。它的出處可能就在這兒。 鋸碗所用的工具很簡單,一個像花生米粒兒大小的鑽頭,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過弓子上系的不是馬尾兒,而是一根細繩兒。用它纏在鑽頭上,來回的拉動,那鑽頭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鑽孔,就像錐子紮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那個小鑽頭就是人們常說的“金剛鑽兒”。別看它“小”那可是這個行當賴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擔子加起來的價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剛鑽”值錢,沒有了“它”就什麼也幹不成了。於是就有了那麼句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啊”

過去,“生鐵鍋”一直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煮飯用具,流傳於世大約有數千年的歷史了。這種黑乎乎的生鐵鍋,是用熔化的生鐵鑄成的,硬度高耐磨抗腐蝕,但韌性差較生脆易破損。於是便有了從事“箍漏鍋”的手工藝匠人,民間稱其為“箍漏匠”。所謂“箍漏鍋”,就是將熔化的鐵水箍在鐵鍋的漏孔處,使其完好如初,密而不漏,可繼續使用。在我的記憶裡,老家的“箍漏匠”多為體格健壯的彪形大漢,

在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日子過得儉樸細法,對瓷碗、瓷盆、鐵鍋等家庭日常用品都倍加愛惜,即使磕破了碗盆邊或是鐵鍋破損漏水,也捨不得扔,而是修補了繼續使用。尤其是家裡的鐵鍋,一用就是五六年甚至十來年,天長日久難免有磕磕碰碰或是燒漏了鍋底的。那時候在鄉下農村,時常能見到“箍漏匠”一副擔兒挑著大風箱和小火爐,走街串巷的吆喝著“箍——漏鍋——”,便有老婆婆或是大媽大嬸提著鍋,讓箍漏匠修補,生意紅火得很。

「民間故事」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

但凡一種手工技術或從事該職業的民間匠人,都是與社會進程和民眾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衍生或消失的。他們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工巧匠,又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大多數家庭都用上了煤氣灶、鋼精鍋等新式廚具,原先使用的黑乎乎的生鐵鍋逐漸被淘汰。即便是仍在使用,生鐵鍋漏了可隨時去買,不必再去補鍋。昔時活躍在鄉間的箍漏鍋匠人,已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箍漏鍋的手工技術也近乎失傳。留給人們的,只有依稀的往日回憶。

思緒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

夏日的午後,毒火的太陽正在發威。吃過了午飯,人們都被這無情的的酷暑烤得發蔫。老人們躺在涼蓆上不停地搖起芭蕉扇閉眼打盹;南牆樹蔭下幾個玩耍的孩子也打不起精神歡笑一個個細聲細氣的在擺弄著什麼;只有那些男人女人們不時的走來走去為生活操勞!

“梆梆梆!梆梆梆!” 穿過凝滯的空氣,衚衕裡傳來響亮的敲擊聲響,這敲擊聲響粗糙而沉悶,生硬而潑辣!原來是箍漏鍋的來了!

一隻獨輪小車,車前裝了一個悶著火的小鐵爐子,中間是一個裝了用具的小木櫃,車旁邊又掛著一隻小木風箱。車把上扣著一個破鐵鍋,車把上的帶子挎在推車人的脖子上,一隻手扶著車把,往前推著車走,另一隻手裡的木棒子敲那隻破鐵鍋。“梆梆梆!” 敲過了再喊:“箍漏鍋嘞!”聲情並茂!悠遠悠長!

箍漏鍋與焊洋鐵壺不同,焊洋鐵壺是“接錫焊”而箍漏鍋屬於“溶鉚焊”。

「民間故事」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

我家一隻炒菜的小鐵鍋漏了一個小洞,用慣了扔了可惜,只等那箍漏鍋的來給補上。這不,說到就到,箍漏鍋的來了,奶奶把破鐵鍋交到了工匠的手裡。

手藝人的技術五花八門,工具傢什各具千秋。這箍漏鍋的技術可是一絕!見來了活計,箍漏鍋的匠人先拿過一隻小木凳翻過來四腳朝天把破鍋架支,再把鐵爐子搬下來把風箱和小爐子連接好,坐在板凳上一推一拉“呼噠呼噠”從容的拉著風箱。一會功夫剛才還半死不活的火爐冒出了紅紅的火焰!

一群孩子圍住了看,工匠怕有危險,一邊拉風箱一邊叫孩子們躲遠。雖然站到遠了一些,可還是能感覺火爐裡的溫度在微微炙烤著孩子們的臉。

火爐已經燒旺,工匠拿出一個像酒杯一樣大小的“鉗鍋”並在裡邊放了一粒黃銅,再把鉗鍋放進火爐中間繼續拉風箱,不一會鉗鍋由紅變白逐漸白熱化,鍋裡的銅粒也溶化成了晶亮的液體!

最精彩的時刻到了,只見匠人左手拿了一個石棉卷,右手用火鉗夾出鉗鍋小心翼翼把溶化的黃銅液體倒在石棉卷上,放下火鉗順手又拿了另外一隻石棉卷,左手從下面對準破鍋底上的小洞往上一推,黃銅溶液就由小洞裡冒了上來形成一個晶亮亮好看的圓球,右手另一個石棉卷從上面輕輕的一壓,過一兩秒鐘拿開再看,黃銅珠被壓扁牢牢固定在小洞上,就像變魔術那破了的小洞就鑲嵌了一顆閃爍的金星!破鍋補好了,奶奶拿來一盆清水倒在補過的鍋裡試試看竟然滴水不漏。

加工費實在是少得可憐!那工匠一天耗火耗煤耗原料,走街串巷費衣費鞋,只收得一毛五分錢,媽媽看他被煤火薰的渾渾的淚眼,還不到四十歲背已經微駝,把家裡煮好雞蛋送給老姚頭兩個。

「民間故事」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

以前走街串巷的修理工匠大多是從農村來的不識字的農民,他們掌握了幾近原始的修理技術,看似簡單卻有著高深的科學道理。那融化了的黃銅熱脹冷縮緊緊的固住了破損的小洞,誰又能說不奇不妙?!誰又能說不識字的人沒有文化?!誰又能說農民沒有科學技術?!又有誰能說農民的粗手不能生花?!雖然鐵鍋漏了,可以用黃銅補漏,使用起來一樣得心應手!炒出的菜一樣味道醇厚!是箍漏鍋的工匠把那破舊的鐵鍋延長了使用壽命和增加了存在的價值。

(過去稱洋鐵)和鋁製成的壺、桶、鍋、盆之類,農忙的時候給釘鐮刀。有的還能修理箱櫃上的釕銱兒、拉手及香爐、燭臺等銅錫小什件和器具。現今的小爐匠給換鋁鍋底、磁盆底,鐵桶底的比較多。"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一語就出自小爐匠這行當。

修補鍋、壺是小爐匠們幹得最多的活。因為這兩樣東西不權天天用,而且要在火上燒,常出現的毛病是漏底或耳子、提樑開焊開鉚。補洞、換鉚釘、甚至換鍋底都是小爐匠的基本技術。這門手藝的要求,不僅是把壞了的器具修好,而且還要修得結實,外觀整齊利索,儘量少留痕跡。幹這行的人,常常是四五十歲,穿著不新不舊的衣裳,幹活時繫著圍裙坐在小板凳上敲敲打打,旁邊往往還圍著幾個孩子在看熱鬧。

在我的故鄉,人們通常把補鍋人稱為箍漏鍋。

“哦——箍——漏——鍋——嘞——”兒時的巷子裡,常常會傳來箍漏鍋那悠揚婉轉,彷彿唱山歌般的吆喝聲。若是家裡有著漏鍋,母親便會催促我道:“快,去看看箍漏鍋在哪裡?”

箍漏鍋一般是兩個人,一個成年人,並相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可能是父子,也可能是師徒。家當則是一肩挑,擔子

箍漏鍋在巷裡選定安營紮寨的地點,支起小鐵爐,安上小風箱,向需補鍋的人家討要些乾柴與黑炭,便起火開張。然後,師傅守攤,徒弟則拿著一串鉗子、鉤子之類的東西,彷彿手藝人的職業介紹信,走街串巷吆喝:“哦——箍——漏——鍋——嘞”。那年月,農家做飯都是鐵鍋。鐵鍋是生鐵倒的,不是燒漏了就是碰漏了,要買一口新鍋自然沒補起來划算,所以,鍋一漏了,就像小孩盼過年一樣,盼著箍漏鍋的到來。這時,一聽到箍漏鍋的召喚,人們沒有理由不將自家的漏鍋,爭先恐後送到攤前。面對著眼前一個個待補的漏鍋,師傅的眼睛像電燈泡通了電似的閃閃發光,全身的力氣也彷彿全集中到那隻拉風箱的手上,只見風箱被拉得“吧嗒吧嗒”直響,迸發出鏗鏘有力的節奏。爐子的火苗歡快地跳動著,霎時便將金屬碗裡的鐵熔化成水。那鐵水一時紅的就像那少女害羞的臉龐,美麗地讓人直想上前去親吻。師傅此時便停了風箱,然後用鐵鉗夾起火中的金屬碗,將碗裡的鐵水倒進漏鍋的縫隙處。待鐵水慢慢發涼,那鍋便可繼續發揮餘熱了。

箍漏鍋師徒二人,緊張地忙碌上大半天,總算把眼前的活計都幹完了,這時才能歇口氣。只見兩人的臉越黑了,汗水淌出一道道印痕,像雨後沃土裡爬出的蚯蚓。黃昏悄然降臨的時候,箍漏鍋便開始準備晚餐。箍漏鍋的晚餐很有特色,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看箍漏鍋做飯能讓人大飽眼福,自然口福那就免了。只見師傅先和好一小盆玉茭面,並洗淨三兩個紅薯,削皮剁塊。等火爐上的一小鍋水開了,先將紅薯塊放進去,接著從盆裡抓一塊玉米麵,兩掌拍成銅錢狀大小,一個個下將進去。那金黃色的面片,在鍋底稍作沉思,便一個個浮出水面。師徒二人此時每人撈上一碗,便“吃吃溜溜”地享用起來,看得一旁的我們直咽口水。那時只覺得箍漏鍋的飯一定很好吃,總想回家讓母親也做一鍋嚐嚐,但到底還是沒有實行。

箍漏鍋在巷裡停留時間的長短,當然是以活兒的多寡而定。一般能停上兩三天,便又移居別處。那時,農村還是大集體,每到晚上,箍漏鍋收拾好傢伙,便在生產隊飼養室放草的廈裡安歇。如果是夏天還好說,要是冬天,那箍漏鍋睡覺的滋味便可想而知了。但不論環境多麼艱苦,我從未在他們的臉上看到過對生活的抱怨與厭倦。他們的外表形象雖然欠佳,但熱愛生活的精神卻是時常飽滿著。

自從十八歲參加工作離開農村,我就再也未見到箍漏鍋了。如今,我已是年過五十多,不知怎麼,無論何時,只要想起少時見過的走街串巷的箍漏鍋,還常常會為他們靠一點薄技,背井離鄉,四海為家,餐風露宿,不畏艱苦,靠自己堅定有力的腳步,書寫自己平凡人生的精神所感動。

「民間故事」小爐匠老姚頭專攬瓷器活

藝術品企業洽購,金融質押,私下洽購大型拍賣 (圖右下角V我 )

徵集要求:

1 瓷器類:中國各代官窯及民窯瓷器等

2 玉器類: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田黃、雞血石等

3 雜項類:竹木牙雕、文房四寶、古傢俱、金銀器、青銅器等

4 書畫類:國內外歷代著名畫家、書法家作品、古書籍等

承諾:藏品沒問題,有價值的確保百分百成交,信譽擔保(太平洋保險指定藝術品承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